馮驥才《人類的敦煌》(14)

這個時期的佛陀,十有八九是這樣端坐說法。


(第272窟、251窟、264窟等說法佛)


佛陀的神氣往往木訥,菩薩飛動時顯得笨重不堪,弄不清是他們對初來乍到的異地感到生疏,還是此地的人們對這些異國的天人缺乏親切感?

陌生中存著神秘;距離中保持尊敬;蒼茫高古,深邃沈靜,這是北朝壁畫至此猶存的魔力。

然而,北朝的洞窟並非印度與西域佛教藝術的復制,當你定睛瞧去,一種清新的、溫馨的、生氣盈盈的氣息從中泄露出來。

北朝洞窟中最流行的洞窟形式為中心塔柱式。在洞窟中心的方形柱的四面鑿龕雕像,可供僧人和信徒們繞塔觀像和供養禮拜。這本是源於印度支提窟,並形成於西域克孜爾的一種洞式。但是你現在擡起頭看,瞧!前室的人字披,模仿木構房屋鑿出了椽木斗拱,這種中原屋頂的形式,顯然給莫高窟的民間藝術家們悄悄地融合進來了。

在這前壁道的上方,還鑿出透光的方形明窗。生活氣息,人間氣息,透入了佛的世界。

再瞧,這幾個彌勒佛的闕形龕又是多麼生動的中原樣式!


(第275窟北壁中層和上層、254窟南壁上部)


順著這種思路,你還會發現本土文化愈來愈多的介入的內容。由庭院屋頂到樓閣城池。


(第275窟南壁中層、第257窟南壁中層和西壁中層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剛剛到來的佛陀菩薩,暗暗地換上了中原絲質的薄衣。輕紗透體,軟滑貼身,衣紋直接表達形態,連表現手法也是中原盛行的“曹衣出水”的技法。尤其是第259窟一尊禪定佛,結跏趺坐,身舒衣爽,中原式的陰刻衣紋暢如流水。佛的神情,平靜虛淡,悠閑遼遠,眼角與嘴角微微含笑,傳達出一種慈愛與超然。這種佛的神情在印度與西域何曾見到過?

這個微笑,純粹是最迷人的人間微笑了。


(第259窟北壁東起第一龕)


一種東方才有的內向,雋永的含蓄美和深遠的境界,一種“以形寫神”的審美精神,隱隱地在佛國誕生了。

然而,更關鍵、更迷人、更深刻的文化融合,是中國本土的道教融到了佛教的天地中來,一走進西魏時代的洞窟,好像出了什麼事。

一切都變了。色彩,風格,精神,還是天空上翺翔的神。


(畫面呈現:249窟窟頂的天穹)


你認出了佛國的阿修羅,捧摩尼珠的力士,種種菩薩與飛天;一定更熟悉中國本土的天上諸神,九天元女西王母,扶桑大帝東王公,烏獲飛廉,雷公電母,伏羲女媧,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三皇,乘鑾仙女,羽人和持節的方士……


(隨著一個個神佛形象的出現,打出神名的字幕。形象取自第249和285窟的窟頂)


這些中國本土的神仙,早在魏晉十六國時代,就被畫工們畫在此地的墓室中了。


(敦煌、酒泉、嘉峪關等地魏晉十六國墓室壁畫中的有關形象)


令人驚訝的是,莫高窟第249窟幾乎就是按照酒泉丁家閘的墓制仿造的。同樣的覆斗頂,同樣的神仙,同樣漫天空遊的景象。但不同的是,這里是由佛道共同演出一臺天國的莊嚴與輝煌。

雷公旋臂擂響身邊的大鼓,電母以鐵砧砸石發出電光,飛廉與計蒙呼風喚雨。強光與巨響中,阿修羅頂天立地,手舉日月。此為第249窟頂畫披。

Views: 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