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慶《中國名山》江湖鎖鑰石鐘山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的一個月夜,一葉扁舟蕩漾在波光粼粼的鄱陽湖口、長江南岸的石鐘山的絕壁之下。舟上兩位遊客乃大文豪蘇東坡和其子蘇邁,兩人在這月靜夜深之際,只見“大石倒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不禁“心動欲還”,忽聞“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於是仔細觀察,原來石鐘山下布滿大小孔隙和洞穴,又有一塊巨石多孔洞,“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剛才的“鐘鼓,之聲遙向呼應,猶如樂聲大作。蘇東坡由此恍然大悟石鐘山得名之因,於是寫了名篇《石鐘山記》。

石鐘山位於九江市東側,鄱陽湖入長江之口處。包括南面的上石鐘和北面的下石鐘兩山,但以下石鐘更為著名。兩山高不過70米,但玲瓏剔透,屹立於江湖會合之處,顯得十分注目。然而更引人關註的是石鐘山的得名之爭。早在北魏時期,酈道元即在《水經註》中寫道:“石鐘山西彭蠡,連峰疊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時如一,白波撼山,響如洪鐘,因名。”而唐朝的李渤不信酈道元的解釋,親臨石鐘山,發現南面山根處有二塊巨石,一石擊之聲音清脆,一石擊之聲音渾厚。於是認為石鐘山之名得於這雙鐘石。蘇東坡對此解釋“固笑而不信”,親自攜子實地考察,於是寫下了這篇《石鐘山記》。然而到了清朝,又有人提出“石鐘山上銳下寬,如鐘復地,以形定名,之說。這場持續千余年的爭論,竟使石鐘山引來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流連忘返,陶淵明、李白、顏真卿、白居易、黃庭堅、陸遊、文天祥、朱元璋等均在此賦詩題詞。小小的山頂上,茂林垂蔭,修竹掩石,花木扶疏,亭閣精致,回廊百轉,成為遊覽勝地。

從石鐘山麓拾級而上,經半山亭至頂巔的花廳,再前行數步,就可抵達構築在削壁百仞的懸崖之上的“江天一覽亭”。在此極目千里,只見浩潔長江一瀉千里,渺渺鄱陽湖碧波萬頃,江湖之水在此會合,濁浪清波水色分明。巍巍廬山在云霧之中若隱若現,倘若云開日出,還可以眺望廬山上的飛瀑,如條條銀絲懸掛山壁……郭沫著在此寫下《登湖口石鐘山》一詩:“偶至石鐘山,江天一望寬。水文黃赤界,峰影有無間。”生動地描繪了石鐘山一帶的山水之美。山上還有懷蘇亭、紺園、船廳、浣香別墅、太平樓、臨江塔等建築,依山而築,布局精巧,錯落有致。

石鐘山為一石灰巖質山體,久經流水雕鏤,臨江山壁之處多見大小溶洞裂縫。沿江的崖壁懸立,雖不見高,但如能乘坐小船仰望絕壁聳立的石鐘山,也覺得氣勢非凡。每當皓月當空,湖光千里,觀賞江湖夜色,更加韻味無窮。熟誦《石鐘山記》的遊客更愛登舟環山一遊,只見灑滿青輝的石鐘山,恰似一隻倒扣的銀鐘,水石相激之聲震蕩夜空。人們可以在這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之中,細細地辨察這石鐘山究竟是以聲命名,還是以形命名呢?

石鐘山不僅以風景取勝,而且地勢險要,素有“江湖鎖鑰”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曾激烈爭奪石鐘山險要。清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在此大戰曾國藩的湘軍,曾利用石鐘山的有利地形扼守鄱陽湖口,一舉燒毀湘軍戰艦百余艘,打得湘軍落花流水,曾國藩幾乎喪命。至今,石鐘山上的太平遺壘是太平軍當年炮台遺址,太平樓是後人為紀念太平軍這一輝煌戰果而建造的。

石鐘山東鄰巍峨的廬山,西近著名的龍宮洞,南臨浩渺的鄱陽湖,北靠滔滔的長江,組成了一條聞名中外的旅遊熱線。迎接著絡繹不絕的國內外旅遊者。

陳勝慶《中國名山》道教聖地武當山 div id="chapterContent" class="content" itemprop="acticleBody">武當山又名玄岳山、太和山。它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北臨丹江口水庫,南接神農架山區,西連秦嶺,東迤大洪山,方圓400公里,號稱“八百里武當”。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又名金頂,海拔1612米。在金頂俯瞰群峰,只見南巖峰峻秀挺拔,雙筆峰蒼翠欲滴,玉女峰亭亭玉立,望郎峰翹首企望,仙人峰云煙飄渺,展旗峰迎風欲動……,諸峰又都微微向主峰傾斜,像是俯首朝拜主峰,這就是有名的“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奇觀。山中林木茂盛,又有巖、洞、泉、澗點綴其間,被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譽為“山巒清秀,風景奇幽”。這一超脫人間凡俗的天然景色,很早就成為崇尚自然、追求仙境的道教信徒的理想天地。

傳說古時凈樂國王太子真武15歲時就進武當修道,曾因意志不堅想下山歸家,路見一老婦在井邊磨鐵杵,就問她要磨什麽?老婦說:“鐵持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太子頓悟其道,立即返身入山修道,終於得道升天,成為道教的真武大帝。以後,武當山就成為道教名山,漢、晉、唐、宋、元、明備代均有著名道家上山修煉。明代道家張三豐在武當還創立了“武當拳術”,與少林武功齊名於世。

明代是武當道教鼎盛時期,這與明成祖朱棣崇尚道教有關。朱棣奪取帝位以後遷都北京,他在大規模地修建北京紫禁城的同時,又於永樂十年起動用30萬民工,歷時12年之久,在武當山大興土木,營建了從山麓到金頂長達70公里的“神道”,並建成33座大型建築群,殿字2萬多間,建築面積達160萬平方米,還修成39座橋梁,12座亭台,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光,林岫回環畫境中”的宏偉景象。道觀殿閣與山色風光渾然一體,使武當山成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在我國眾多的名山之中,如此大規模地規劃和建造雄偉的建築群,真可謂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為罕見。

今天在武當山遊覽,還可見到不少保存完好的道觀殿宇、牌坊亭閣,建築工藝雄偉而精細,使人們深深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武當山不愧是我國建築藝術和文化遺產的寶庫。

武當山的大門一玄岳門是一座高20米、寬13米的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牌坊,上有“治世玄岳”四字,氣字非凡,莊嚴威武,整個建築均用石鑿榫卯而成,雕工精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玄岳門到金頂的“神道”都用青石板鋪成。

進玄岳門1公里處可到遇真宮。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曾在此結庵居住過。朱元璋和朱棣兩位皇帝都想要召見他,但他卻云遊四方,避而不見,於是傳聞他是“真仙”,故建成遇真宮,內塑有張三豐銅像,形象生動,飄逸如仙。離此不遠的玉虛官,相傳明末農民領袖李自成曾在此紮營,所以又稱老營宮。從現殘留的局部建築可見當時建築規模也十分宏大。附近的元和觀也只殘存一部分建築。

沿神道登山約10公里處,有一座纖巧玲瓏、布局緊湊的道院,內有磨針井,殿前立有碗口粗的鐵桿兩根,這就是傳說中真武受老婦感悟立志修道之處。繼續登山,即到了太子坡風景區,這一帶景點眾多,風景幽深,一些殿、宇、橋、亭等建築都按真武修道的傳說而精心設計建造的,這里下臨深壑,澗水潺潺,過了復真橋,只見復真觀的紅門上有“太子坡”三字,相傳真武修道是住在這個山坡上的。復真觀依山勢建造,有一五層高閣,被稱為“一拄十二梁”,即用1根木柱支撐12根橫梁。這座獨特的木結構古建築,歷經幾百年風雨,至今依然挺立,是我國古建築藝術的一大奇跡。站在最高處的太子殿上,可俯視深淵,縱覽群山,遠眺金頂,氣象萬千。

過了復真觀,回旋上下十八盤的千級石坎,便到例河橋(又名天津橋)。相傳真武的母親曾勸兒子下山,拉住他的衣服不放,真武拔劍割去衣角,劃地成河。此橋為三孔高拱石橋橋下的九渡澗是山中流泉匯合而成,兩岸景點很多。過橋之後,石障夾流,沿溪澗曲折而行,可到達紫霄宮。

紫霄宮是武當山上保存最完整的宮觀之一。1931年曾作為賀龍同志率領的紅三軍司令部。殿前有大宮門、碑亭、二宮門、崇台,數百台階層層疊進,步步高升,顯得紫霄宮如在九天云霄之上。紫霄殿深寬均為五間,重檐九脊,翠瓦丹墻,殿內供玉皇、真武、靈宮諸神。殿後為父母殿,供奉真武父母。

紫霄宮之上約2.5公里便是南巖。這里山嶺奇峭,林木森翠,上接碧霄,下臨深澗,是武當36巖中最美的一巖。南巖宮是一座石殿,臨絕壁而築,憑欄俯視,深淵不可見底。石殿的崖前有雕龍石柱,橫出欄外2.9米,寬僅30多厘米,頂端有一香爐,稱龍頭香,翹首正對天往金頂。過去曾有不少虔誠香客,戰戰兢兢跪行前去點香,稍不留神就有墮身深淵之險。石殿右下方崛起一峰,上有梳妝台、飛身巖,相傳為真武合身成仙之地。

自南巖以上,山勢越來越高,林木愈來愈密,十分陡峭。險峻之處,有石欄為護。到達金頂之前,要經過座落在孤峰之上的太和宮。這里曾有屋宇510間,現僅存鐘鼓樓等少數建築。

其對面小蓮峰上有轉展殿、殿年還保存一座小銅殿,高、寬、深均不足3米,小巧玲瓏,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是我國現存最早一座銅殿。

在此瞭望金頂,已歷歷在目。金頂面積不大,東西長7丈,南北寬9丈,拔空削立,旁無依附,猶如一拄擎天。金殿築於其上,是一座銅鑄鎏金重檐龐殿式仿木結構的建築,面寬進深各三間,高5.54米,寬4.4米,深3.15米。各部分的鑄件,都制成像木建築中的瓦棱、榱角、檐牙、棟柱、門檻等,相嵌焊接而成,毫無鑄鑿之痕。殿內神像、幾案、供器也均為銅鑄,供奉的真武以及兩側侍立的金童玉女、水火二將個個形象主動,栩栩如生。藻井、棟梁、窗欞上的花紋圖案精細流暢。由於門窗嚴密,盡管山風呼嘯,殿內神燈不滅。傳說殿年一顆懸掛在藻井之下的鎏金寶珠鎮住了山風,故稱之為“避風寶珠”。其實是因為建築結構精密,山風無法吹入殿內。這足見金殿的建築技術是如此高超,令人嘆絕。500余年來,盡管無數次的風吹、雨打、雷擊,金殿巍然屹立,金碧輝煌,實在是我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的瑰寶。

殿外為白玉石的座基,護有欄桿。台下山壁上蜿蜒一道1500米長的紫金城墻,是用每塊重達千斤的長方形石塊依山勢在懸崖絕壁上壘起的,四面有城門和城樓,但東、西、北三面都面臨絕壁,僅南門有上下山的路口。遊人要挽著鐵索走上120級石蹬,才可攀上金頂,充分顯示了道教聖地的神秘、莊嚴、威武的意境。

登武當山,不僅令人讚嘆大自然的奇美景色,夏使遊人驚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創造力。

Views: 6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