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觀察(18)

文雋雋,逸之則興。至20世紀90年代末,全市文學新秀茁壯成長,業餘創作隊伍得到發展壯大,由以往十幾人增加到近百人。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一大批文學新人脫穎而出,其中部分骨幹力量已加人到吳忠市、固原市、自治區、全國有關文學藝術團體,各類文學創作和著作出版空前普及,氛圍濃郁。

由李懷信主編出版的《岸在遠方》《萌動的綠原》文學作品集,選編了新中國成立至1990年本土作者公開發表作品160余篇,約50萬字。業餘魯迅研究學者魏若華編著《魯迅與他的老師》《魯海拾零》《明史筆記》《滄浪集》,衛籍作家麥天樞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昨天》《西部在移民》等引起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強烈反響。這一時期,楊兆興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沙坡頭·世界奇跡》,馮萬和、孟長才合著的《孟長有傳》,張武的《張武散文集》,青年作家孫全中的《雪焰詩選》、李占彥的《水那邊的荷》、沈醉的《花開時節》,女詩人焦雪蓮的詩集《單人牢房》,麥天和的中篇小說《另一種歷史》,李懷信主編的《沙坡頭今古詩詞選》,俞學軍主編的《文化明珠中衛》《中衛旅遊》,張建忠主編的《中衛名勝風光楹聯大觀》,李進興編著的《西夏陶模》《西夏瓷器》《回族文物與回族歷史研究》《I臨羌寨考記》,楊瓊程編著的《中衛古代文物》《王樹聲生死騰格里》,鄉土氣息濃郁,深受青睞。其中:《王樹聲生死騰格里》被寧夏電影制片廠改編拍攝成兩集影視劇,在中央電視臺相關頻道播放。民間文學園地也不無勃勃生機,吸引著眾多耕耘者去澆灌和收獲。唐育勤厚積薄發,將自己多年來搜集整理的民間傳說、寓言故事,篩選出160余篇,分別編印成《中衛風物與傳說》《沙坡頭的傳說》《千歲墓》《桂王城》等系列文集。侯宏周足跡踏遍中衛山川,多年省吃儉用,傾力收集民間諺語資料200多萬字,歷時逾兩載,整理富有地方特色者2400余條,匯編成《中衛縣諺語集》。

為了使地方文化瑰寶重放光彩,原中衛縣人民政府專門成立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廣征博采,刊印成3萬多字的《中衛歌謠集》。寧夏文聯一級作家石舒清於1989年開始創作發表作品,已出版小說集4部,其中描寫一個老人和一頭牛的命運情感、生死感悟的《清水里的刀子》,榮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最佳短篇小說獎。劉鈞主編的《群星閃耀》於撤縣設市之前出版。正是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在數量、質量上永無止境的追求,方使文學創作成為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從而帶來中衛著述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由此一舉改變了以往沈寂落後的文壇狀況,呈現出一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全新景象。



誌乘、史籍、譜牒堪稱中國歷史的三大載體,誌書更是中華民族記述特色文化獨有方式,並具優良傳統。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鹽茶同知朱亨衍總纂刊行海原歷史上第一部地方誌《鹽茶廳誌備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知縣黃恩錫制宜操觚,組織邑里文人胥吏楊士美等10多人采訪參校,纂修成中衛縣首部誌乘《乾隆中衛縣誌》。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衛知縣鄭元吉秉承遺風,纂修布刻邑里第二部方誌《道光續修中衛縣誌》。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知縣楊金庚總纂的《海城縣誌》問世。於是,地方典籍盛傳千古,光耀寰宇,既是本市著述文化史上空前啟後之一大里程碑,也為中衛著述文化平添了色彩斑斕的一筆。智者順勢而謀。地方黨委政府把為人民立言視作政務之要,積極倡導組織,於1982年在縣一級設置專門機構,同時選聘德高望重者開展典籍整理,為新史誌編修做好準備。嗣後,地方各級政協組織於1985年前後成立文史資料委員會,從此廣為搜集、采編、整理,分輯出版了縣制區域內具有影響之人物、事件、風情史料,彌補了歷史文獻之不足,為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編史修誌、文藝創作等提供可靠資料。

1986年以來,隨著各市縣地方誌辦公室、黨史辦公室的相繼正式成立,從而全面動員,各界參與,拉開了以編修鄉鎮誌、廠礦誌、部門誌、專業誌、縣誌、地方黨史、綜合年鑒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新史誌帷幕。各級史誌工作者以獻身甘做萬矢的、著述求為百世師的恢宏氣魄和遠大抱負,使命不貸,致使史誌事業方興未艾。截至1999年底,中衛縣總體規劃的70多部新舊縣誌及系列配套史誌,大部編纂完成,有的已經公開出版發行,出版文字總量逾2000萬字,其中不乏良誌佳乘,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尤其是《標點註釋中衛縣誌》《中共中衛縣組織史資料》《中衛方言誌》相繼出版發行,以及新編《中衛縣誌》《中寧縣誌》《海原縣誌》《中衛年鑒》(1994版、1995版)、《乾隆中衛縣誌校註》《中國共產黨中衛歷史大事記》《鹽茶廳誌》(點校本)、《海城縣誌》(點校本)等先後編纂完成和出版發行為標誌,加之《當代中衛風范》《中衛文庫大觀》和系列《中衛文史資料》(共18輯)等地情著作叠出,不但基本完成了一次全方位、規模空前的地情調研,而且從不同層面、多角度系統地記述了中衛的歷史與現狀、社會與自然、政治與經濟,使地方風貌躍然紙上,成為各級領導進行決策,科技人員開展研究,人民群眾了解家鄉和對青少年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地情總匯和鄉土教材,在全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新編《中衛縣誌》分別榮獲寧夏地方誌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地方誌一等獎,並作為當代佳誌入藏寧波天一閣,行銷美國、日本等地;林濤編著的《中衛方言誌》,范學靈編著的《乾隆中衛縣誌校註》《中衛文庫大觀》,分別獲得寧夏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李宗義、魏若華編修的《中衛宣傳誌》《中衛縣教育誌》,分別被評為寧夏修誌成果三等獎。《中衛文史資料》第五輯,入選全國文史資料優秀樣書展覽,在寧夏絕無僅有。蕭乾主編《全國文史筆記》中,寧夏共收錄129篇,中衛縣達到43篇。

Views: 7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