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5)

郁達夫也是一樣,郁達夫逃抵蘇門答臘實屬偶然,但是同一個時間選擇這一逃亡路線的,都有其他方式逃離,如日後主持盟軍和中國聯合抗日的情報部隊「一三六部隊」的林謀盛,25則是在蘇門答臘的巴東搭船到澳洲,繞道回到重慶;而當時和郁達夫一起逃難的王紀元,26則由蘇門答臘逃到爪哇島,和陳嘉庚一樣就在爪哇島隱居,27在整個日本佔領時期,身份完全沒有曝光。比較其他文人在南洋的日本佔領時期的低調及隱藏自己,則郁達夫這段彷彿雙面間諜的角色扮演,是在其不掩飾自己會說日語的必然結果,其實是毫無必要,這多少和郁達夫的性格有關,一面隱藏身分逃難,一面還要學習新語言、買書及吟詩,要以流亡心態來評價郁達夫的最後的人生旅程也有很大的困難。

綜觀陳馬六甲與郁達夫的旅程,如果我們以被迫旅居異域看成是流亡,那麼流亡衹是造成他們旅程的契機,而吸引他們繼續深入異地,則是其對於異境的興趣, 從這點來看也和異域探險的旅行並無二致,整個過程固然是一直在動態的情況中,但是也都一度在當地營生,設法定居一段時間,都是在隨遇而安式的旅居狀態。他們的旅程可以說是以流亡為契機,以異域探險為動力,而以設法在當地營生的旅居為狀態。 

比較理想的描述兩者的旅程是印尼文的 rantau,28做為名詞的 rantau 原意是異土, 但是做為動詞字根的 rantau,是在異地生活,是隨遇而安式的流浪旅居,則兼有在異國流浪漫遊及赴異地工作謀生的意義,可以同時包含流亡及旅居等不同情況,因此在印尼文獻中對陳馬六甲的海外生活,多以 rantau 來描述,29而對照郁達夫的旅程,郁達夫走到西部蘇門答臘的小鎮,然後才決定安頓在當地,rantau 也是十分貼切的說法,在華文南洋文學中艾蕪的南行記>>,以及華文臺灣文學中吳濁流的南京雜感>>,其中所描述的旅途,都是相當符合 rantau 的狀況。現代亞洲各國不乏有這種到異地營生而隨遇而安式的旅居生活情況,也許我們應該發展關於這種旅居經驗的理解架構。在本文中為求符合華文習慣,仍暫時用流亡來形容,但期待有更貼切的概念出現。



旅程


郁達夫在蘇門答臘的旅程是在 1942 年二月四日拂曉逃離新加坡,當天下午到達荷屬外島,此時距離新加坡在二月十五日晚被日軍攻陷,衹早了十幾天,自此郁達夫就在蘇門答臘渡過整個太平洋戰爭時期,再也沒有離開過蘇門答臘。而其逃亡路線是由和一班文人一同到卡里汶島(karimun),經石叻班讓(Selat Panjang) 、望嘉麗(Bengalis) 、實保東(Sepotong),每個地方各留幾天,而郁達夫也在各地都有詩文留下。郁達夫在實保東時已經開始找書和當地人學印尼語。然後郁達夫和王紀元兩人一起走,先到一地住下來,不久又決定再往南走,到了蘇島中部的巴干峇魯(Pekanbaru),最後到達巴爺公務(Payakumbuh,  舊稱 Bajakoem Boeh)定居下 來。日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到了巴東(Padang),打算在當地開日語補習學校,也曾到日軍總部武吉丁宜(Bukit Tinggi)擔任通譯,或是因公務出差到亞齊(Aceh),但是始終是以巴爺公務為居所,最後也死在巴爺公務。 


巴爺公務是西部蘇門答臘的一個高原市鎮,人口約有五千人,交通並不十分便利,是幽靜的山城。30郁達夫在蘇門答臘化名趙廉,扮成本地商人模樣,然而在由巴干峇魯到巴爺公務的路上,所乘的巴士碰到問路的日本軍車,巴士上的司機和乘客都不瞭解日語,化名趙廉便用日語作答,解除語言不通的困境,也因此暴露了會說日語的能力,後來被日本憲兵隊徵召為通譯。同一時間,和郁達夫一起逃亡的文人便合開了一家酒廠,由趙廉當名義上的老闆,名為趙餘記酒廠,而實際的經營工作則由張楚琨負責,其他文人如胡愈之、邵宗漢、沈茲九、汪金丁等人都在酒廠裡幫忙。 

剛開始擔任翻譯時,因為郁達夫喬裝本地商人,不得不假裝會當地語言,從有限的印尼語開始,慢慢地學會了印尼語與荷蘭語。由於他成為當地能溝通日軍、印尼人、荷蘭人與華僑的通譯,因此幫了許多人忙,例如在審訊印尼人時,有意地替他們減輕罪證,而開脫過不少的印尼人。張楚琨甚至記述了郁達夫曾經幫印尼共產黨一個大忙,有一次日本人破獲了印尼共產黨的一個機關,證據卻衹搜到一分捐款人名單,如果被日本憲兵知道,牽連太廣,而郁達夫則譯為放高利貸名單, 守在機關的老人衹被打了幾個耳光。郁達夫也設法為華僑開脫,在郁達夫擔任通譯的期間中,武吉丁宜的憲兵隊不曾殺過一個華人。由於許多人在戰後記述了郁達夫的情況,即使郁達夫曾經為日軍工作,倒是沒有人將郁達夫當做漢奸看待。


26    王紀元原為國際新聞社重慶辦事處主任,1940 年應南洋商報之邀到新加坡工作,太平洋戰爭時逃到爪哇島,戰後在雅加達辦報。見王紀元,我與三聯>>。香港:三聯書局,1978。

27    陳嘉庚為新加坡商人,為當時南洋華人領袖,太平洋戰爭時期逃到爪哇島的瑪琅(Malang)避 居,未被日軍查獲。見陳嘉庚,南僑回憶錄>>。新加坡:南洋印刷社,1946。


28    印尼文詞彙用來表示流亡或放逐則是 perasingan,而 rantau 源自米南加保語,是指離開家鄉到外地旅居生活,Rudolf Mrazek 便認為以 rantau 來描述是比較為合適。見 Rudolf Mrazek, “Tan

Malaka: A Politicalm Personity’ s Structure of Experience.” Indonesia 14, October 1972.

29    例如 Rodolf Mrazek, Semesta Tan Malaka. . [陳馬六甲的一生] Yogyakarta: Bigrah Publishing. 1994,即是用 rantau 來描述其一生的出國遠遊經驗。

31郁達夫窮困一生,到了蘇門答臘才有機會成為老闆,常常在周旋在日本憲兵、華僑、印尼人和荷蘭人之間。後來郁達夫在當地娶妻生子,對象是當地的土生華人,不諳華語,他們以印尼語溝通,生有一子一女。

Views: 16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