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失敗之書》卡夫卡的布拉格(1)

1

邁克(Michael)在電話裡叮囑我:「別急,有人去接你,他很高,像個籃球運動員……」果然,一出海關就看見了,他舉著牌子,頭在人群之上浮動。他又高又瘦,一臉疲倦而溫和的笑容。他叫斯坦尼斯拉夫(Stanislav),是音樂家,幫布拉格作家節接送客人。他英文差,問我會不會德文。我說不會。他說他月底要到德國演出。我問他用什麼樂器。他說了個德文詞,用手比畫。鋼琴?不。管風琴?他拼命搖頭。我問他一般都在哪兒演奏。他說主要是為病人。醫院?不。療養院?他拼命搖頭。但願不是殯儀館,我心想。我放棄了對他生活中兩個重大細節的好奇心,看窗外風景。 

這是我第四次來布拉格。 

一九八九年夏天我在西柏林。邁克夫婦開車從奧斯陸出發,把我捎上,再穿過東德進入捷克。過了邊境,開進頭一個捷克城市吃午飯。女服務生不會英文,我們用手勢加俄文單詞,點了可樂和匈牙利牛肉湯。一結帳,我們樂了,幾乎等於是免費的,頭一回體會到西方遊客的優越感。 

越過伏爾塔瓦河上的橋進入布拉格市區,天已黑了。我們把車停在繁華大街上,邁克給一個叫奧爾卡(Olga)的漢學家打電話。她丈夫說奧爾卡帶孩子去鄉下度假去了,歡迎我們到他家住。他是個建築師,對布拉格了如指掌。我們晚上出去喝酒遊蕩,他帶我們看老城廣場邊上的卡夫卡故居,指出在我們腳下有個巨大的礦脈。布拉格的美獨一無二,特別是夜裡,古老的街燈引導夜遊者迷失方向。燈光下,陰影轉動,回聲跌宕。我恍然大悟,卡夫卡的小說竟如此真實,真實得可以觸摸。

 

那正是「天鵝絨革命」前夕。馬丁(Martin)是奧爾卡在布拉格大學的同事,也是地下文學刊物《手槍評論》(Revolver Review)的編輯。他當時正忙乎著秘密串聯搞聯名信,要把前國王的侄子推出來,恢復帝制。他也找我們簽名,我不喜歡帝制,拒絕了。 

四年後,《手槍評論》請《今天》在歐洲的編輯到布拉格開討論會,還請來好管閒事的李歐梵教授。我們先在《手槍評論》編輯部開討論會。臨走頭天晚上,在一個中世紀的地窖為我們舉辦了詩歌朗誦會。散場後,突然有天使出現,馬丁介紹說,這是《手槍評論》新任總編輯。她落落大方,在我們桌旁坐下,引起中國文學的一次騷動。李歐梵腦門兒發亮,對捷克戲劇給予高度評價;張棗端著香煙,猛烈抨擊美國霸權文化的入侵;我肯定也語無倫次。我琢磨,一個由美女主管的刊物大概工作效率極高。若她向李歐梵約稿,必應聲而至,用不著像我那樣得磨破嘴皮子。 

三訪布拉格是一九九五年春天,我那時住巴黎,應邁克的聲聲呼喚自費參加布拉格作家節。邁克是紐約人,為尋找詩歌的精神家園搬到倫敦,娶妻生子,一陷二十多年,日子清貧不說,保守的英國詩歌界根本容不得他。他是倫敦的卡夫卡。一九九一年他創辦了布拉格作家節。那時邁克在一家英國公司聽差,那公司主辦一年一度的布拉格國際書展,捎帶著個作家節。看起來個個都是邁克的老板,頤指氣使,支得他團團轉。 

邁克總是帶我去迪斯科酒吧,大概想讓我看看布拉格的年輕人,感受一下青春氣息。可那音樂實在讓我肝兒顫,震得連酒杯都端不穩。那時邁克正鬧婚變,又受盡英國商人的氣,在強光燈閃射下,他哭喪著臉。我嘆了口氣,管他叫「我成功的朋友」,這回把他逗樂了。他用濃重的倫敦腔罵道:「我他媽的成功?成功個屁!」

Views: 1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