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迷惘的一代” (下)

安德森的短篇小說寫得太好了,沒法拿來當作一個愉快的話題。我正準備跟斯泰因小姐講他的長篇小說寫得多麽出奇地糟,但是這樣也不行,因為這樣無疑就是批評她的最忠誠的支持者之一了。等他最後寫了一部叫做《黑色的笑聲》的長篇小說,寫得實在糟透了,又蠢又做作,我忍不住在一部戲擬之作〔9〕里批評了一番,這使斯泰因小姐非常生氣。我攻擊了她圈子里的一個成員。但是在這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她並沒有生過氣。安德森作為一個作家垮臺後,她就自己開始大肆吹捧他了。

她曾生過埃茲拉·龐德的氣,因為他在一張不牢固而且毫無疑問是很不舒服的小椅子上坐下時坐得太快,結果把椅子壓壞了,可能壓得開裂了,而這把椅子很可能是故意給他坐的。沒有考慮到他是個偉大的詩人,是個有禮貌很大方的人,本來是能給自己找一把大小適宜的椅子坐的。她把不喜歡埃茲拉的原因說得那麽巧妙而且惡毒,那是多年以後才編造出來的。

正是在我們從加拿大回來後,住在鄉村聖母院路,我跟斯泰因小姐還是親密朋友的時候,她提出了迷惘的一代〔10〕這說法。她當時駕駛的那輛老式福特T型汽車的發火裝置出了些毛病,而那個在汽車修理行工作的小夥子在大戰的最後一年曾在部隊里服過役,在修理斯泰因小姐的福特車時手藝不熟練,或者是沒有打破別的車子先來先修的次序而提前給她修車。不管怎樣,他沒有認真對待,等斯泰因小姐提出了抗議,他被修理行老板狠狠地訓斥了一頓。老板對他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

“你就是這樣的人。你們都是這樣的人,”斯泰因小姐說。“你們這些在大戰中服過役的年輕人都是。你們是迷惘的一代。”

“真的嗎?”我說。

“你們就是,”她堅持說。“你們對什麽都不尊重。你們總是喝得酩酊大醉……”

“那個年輕的技工喝醉了嗎?”我問道。

“當然沒有。”

“你看見我喝醉過沒有?”

“沒有。可你的那些朋友都是醉醺醺的。”

“我喝醉過,”我說。“可是我從沒有醉醺醺地上你這里來。”

“當然沒有。我沒有這麽說。”

“那小夥子的老板很可能上午十一點鐘就喝醉了,”我說。“所以他能說出這麽動聽的話來。”

“別跟我爭辯了,海明威,”斯泰因小姐說。“這根本沒有用。你們全是迷惘的一代,正像汽車修理行老板所說的那樣。”

後來,等我寫第一部長篇小說〔11〕的時候,我把斯泰因小姐引用汽車修理行老板的這句話跟《傳道書》中的一段相對照。但是那天夜里走回家去的途中,我想起那個汽車修理行的小夥子,不知道在那些汽車被改裝成救護車時他有沒有被拉去開車〔12〕。我記得他們怎樣裝了一車傷員從山路下來狠狠踩住剎車,最後用了倒車排擋,常常把剎車都磨損,還記得那最後幾輛車子怎樣空車駛過山腰,為了讓有優良的H形變速裝置和金屬剎車的大型菲亞特汽車來替代。我想到斯泰因小姐和舍伍德·安德森以及與自我中心和思想上的懶散相對的自我約束,我想到是誰在說誰是迷惘的一代呢?接著當我走近丁香園咖啡館時,燈光正照在我的老朋友內伊元帥〔13〕的雕像上,他拔出了指揮刀,樹木的陰影灑落在這青銅雕像上,他孤零零地站在那兒,背後沒有一個人,而滑鐵盧一役他打得一敗塗地。

我想起所有的一代代人都讓一些事情給搞得迷惘了,歷來如此,今後也將永遠如此,我便在丁香園坐下跟這雕像做伴,喝了一杯冰啤酒,才走回到我那在鋸木廠上面的套間的家里。但是坐在那兒喝啤酒的時候,我注視著雕像,想起當年拿破崙帶著科蘭古〔14〕乘馬車從莫斯科倉皇撤退時,內伊曾率領後衛部隊親身戰鬥過多少日子來著,我想起斯泰因小姐曾是個多麽熱情親切的朋友,她談起阿波里奈爾時談得多麽精彩,談起他在1918年停戰的那天去世,當時群眾高喊“打倒紀堯姆”,而阿波里奈爾在神智昏迷之際以為他們在高喊反對他〔15〕,而且我想我要盡我的力量並且盡可能長久地為她效勞,務必使她所作出的出色的工作得到公正的評價,所以願上帝和邁克·內伊〔16〕幫助我吧。但是讓她說的什麽迷惘的一代那一套跟所有那些骯髒的隨便貼上的標簽都見鬼去吧。等我到了家,走進院子上了樓,看見我的妻子和兒子和他的小貓“F貓咪”時,他們都很快活,壁爐里升著火,我就對妻子說,“你知道,不管怎麽說,葛特魯德是個好人。”

“當然,塔迪。”

“可有時她確實會說一大堆廢話。”

“我可從沒聽她講過,”我的妻子說。“我是做妻子的。跟我說話的是她那個同伴。”


註釋

〔1〕 即現在通稱的“黑色幽默”。

〔2〕 西爾維亞·比奇(Silvia Beach, 1887—1962)生於美國,14歲隨父來到巴黎,愛上法國和法國文學,1919年在巴黎奧德翁路開設書店莎士比亞公司,出售圖書雜誌,並設“出租圖書館”,長期成為法國文藝界人士以及僑居巴黎的英美作家的活動中心。1922年2月大力支持喬伊斯在她的圖書公司出版《尤利西斯》。1941年喬伊斯病逝於蘇黎世。同年,莎士比亞公司亦被納粹關閉,比奇被拘於集中營達6個月,後從集中營逃出,躲藏在巴黎,直至海明威隨盟軍打回巴黎,幫她清除了在屋頂上打冷槍的德國鬼子。

〔3〕 瑪麗·貝洛克·朗茲(Marie Belloc Lowndes, 1868—1947),英國小說家,擅寫歷史小說及兇殺疑案故事。《房客》(1913)曾被搬上銀幕。

〔4〕 昂吉安溫泉城位於巴黎北郊,為巴黎人常去的旅遊勝地。

〔5〕 西默農(George Simenon, 1903—1989),比利時法語多產作家,其著名作品有“梅格萊探案”的系列小說。

〔6〕 珍妮特·弗朗納(Janet Flanner, 1892—1978)為當時美國《紐約人》周刊駐巴黎的記者。

〔7〕 羅納德·弗班克(Ronald Firbank, 1886—1926),英國小說家,自小身弱,於劍橋大學肄業兩年後,為恢復健康,到處去旅行,著有浪漫主義小說多種。

〔8〕 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 1876—1941)於1919年發表了《小城畸人》而成為紅作家。

〔9〕 《黑色的笑聲》出版於1925年,第二年海明威就發表模仿之作《春潮》,加以諷刺。

〔10〕 原文為法語,génération perdue,我們一向譯作“迷惘的一代”,但用今天流行的詞匯,該作“失落的一代”。

〔11〕 指《太陽照常升起》,作者把那句話和《聖經·傳道書》第一章第四到第七節一起放在卷首。

〔12〕 作者想起自己1918年在意大利北部戰線為紅十字會誌願開救護車的情景。

〔13〕 米歇爾·內伊(Michel Ney, 1769—1815)為拿破崙手下最著名的元帥,驍勇善戰的傳奇式英雄,參加拿破崙的歷次戰爭,1804年授元帥頭銜,1812年拿破崙率軍遠征俄國,內伊被封為莫斯科親王,法軍自莫斯科撤退時任後衛部隊指揮。

〔14〕 科蘭古侯爵(Armand Caulaincourt, 1773—1827),法國將軍、外交官,拿破崙時期的外交大臣。1804年起為拿破崙的禦馬總管,歷次大戰中追隨皇帝左右。他的回憶錄是1812—1814年時期的重要史料。

〔15〕 法國現代主義詩人阿波里奈爾(Guillaune Apollinaire, 1880—1918)名紀堯姆,但此處群眾要打倒的是德皇威廉二世,因紀堯姆是威廉在法語中的讀音。

〔16〕 邁克為內伊的名字米歇爾在英語中的愛稱。

Views: 6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