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造論》第6章·未知和兩難 4

這些問題復雜纏人、難於決斷。布萊希特就是選中了這些難題。《伽利略傳》除了表現了上述這些難題外,還大規模地涉及了諸如科學與社會、目的與手段、理想與現實、精神目標與物欲需求、天體星際與世故人情等等命題之間的復雜關系。沒有哪一種既成公理能夠裁決這些關系,沒有哪一對關系能找到一種簡捷的答案。於是,伽利略、布萊希特、廣大觀眾,一起思索。

有的理論家嘀咕了:這樣的作品,誰願意看?誰看得懂?我們可以聽聽卞之琳先生看這出戲的體會:

一般人都認為《伽利略傳》是布萊希特的戲劇傑作。恐怕它也是布萊希特戲劇當中最不容易一下子完全了解的作品。事有湊巧,這偏偏是我個人第一次看了(算是看了)演出的布萊希特的一出戲。……臺上的講話當然一字不懂,只有伽利略被迫悔過發表聲明的時候,忽然從擴音機里聽到一段英文,又忽然聽到一段法文(劇本里只有德文),也都是措手不及,只抓住了幾小句的意義。盡管對於伽利略受羅馬教廷迫害的歷史事實,我也還有一點概念,我對於劇情,事先卻毫無所知。但是,說來奇怪,我看了這出戲卻居然得到了深刻的印象。


《布萊希特戲劇印象記》


卞之琳先生如實地把最不容易了解和得到深刻印象連在一起,使我們懂得,藝術的吸引力與藝術的復雜性並不抵觸。一出在內容上包含著這麽多撲朔迷離的難題的戲劇,居然給一位不知劇情、不懂劇詞的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種怪異的文化現象值得深思。

一切向著未知領域開發的藝術作品,都會在展現現場構成一種誘人的氣氛,吸引你與它一起向著生活的深層探掘。相比之下,像小學老師引導學生一樣來向觀眾轉述一種既定常理,則失去了共同研討的氣氛。在觀看《伽利略傳》的劇場里,人人都從舞臺上感受到了人生真正存在的復雜性,同時也感受到了藝術家在表現這些復雜性時的真誠。通體的真誠從舞臺上散發出來,被觀眾領悟。

現代藝術家特別重視探察未知,大半是由於現代生活的發展速率使以往規則的朽逝頻率大為提高,未知天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不研究、不探察,只會使心頭留存的幻影與生活本身越來越遠。

布萊希特在論述自己的“敘述性戲劇”與傳統戲劇觀念的區別時,曾說過這樣兩條重要區別:傳統的戲劇觀念把劇中人處理成不變的,讓他們落在特定的性格框架里,以便觀眾去識別和熟悉他們,而他的“敘述性戲劇”則主張人是變化的,並且正在不斷變化著,因此不熱衷於為他們裁定種種框范,包括性格框范在內,而是把他們看成“未知數”,吸引觀眾一起來研究。

日本戲劇理論家千田是也在論述布萊希特的這一思想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從許多《編劇法》或《編劇技巧》等書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述:對劇中人的性格和意志必須先有個概括的規定。……實際上,這只不過是為了促進感情同化和凈化作用的權宜辦法罷了。然而,令人傷腦筋的是人們由於習慣了這種辦法,久而久之,人們的思想方法也隨之固定起來了。這無形中就使人覺得環境不會變,人也是永遠不會變的,這一點正是布萊希特所不喜歡的地方。可是,“敘事性戲劇”的情況就不同了。它首先把人、人的社會生活看成是未知數,要求人們去“研究”。這樣,人也好,環境也好,便都可以按其客觀實際,作為“變化了的”或“正在變化著的”事物來掌握。這正是布萊希特所追求的東西。

Views: 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