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22)

萬歲爺道:“似此稀有之寶,可有個名字麼?”天師道:“有個名字。”萬歲爺道:“是個甚麼名字?”天師道:“叫做個傳國寶。”萬歲爺道:“這傳國寶可載在典籍上麼?”天師道:“就載在《資治通鑒》上。”萬歲爺道:“三教九流,聖經賢傳,諸子百家,哪一本書朕不曾過眼,怎麼不曾看見這個傳國寶哩?”天師道:“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故此不曾看見。”萬歲爺道:“怎麼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你說來與我聽著。”天師道:“帝王之學,只講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與夫古今治亂興衰之所以然,豈肯下同於布衣寒士,尋朱數墨,逐字逐句,鬥靡誇多?故此陛下不曾看見這個傳國寶哩!”萬歲爺道:“既如此,卿說來與朕聽著。”天師道:“當原日三皇治世,五帝為君,唐堯虞舜,三代夏、商、周,傳至周末,列國分爭,叫做個秦、楚、燕、魏、趙、韓、齊。卻說楚武王當國,國中有一個百姓,姓卞名和,閑遊於荊山之下,看見一個鳳凰棲於石上。卞和心裏想道:璞玉之在石中者,這塊石頭必定有塊寶玉。載之而歸,獻於武王。武王使玉人視之,玉人說道:‘石也。’武王說和欺君,刖其右足。文王即位,獻於文王。文王使玉人視之,玉人說道:‘石也。’文王說和欺君,刖其左足。卞和抱著這塊石頭,日夜號哭,淚盡繼之以血,聞者也酸。楚武王聽見他這一段的情事,方才把個石頭解開來,只見裏面果真是一塊嬌滴滴美玉無瑕。後來秦始皇並吞六國,得了這玉,到了二十六年上,揀選天下良工,把這塊玉解為三段,中一段,碾做一個天子的傳國璽,方圓約有四寸,頂上鐫一個五龍交紐,面上李斯鐫八個篆字。是哪八個篆字?是‘受命於天,富壽永昌’八個篆字。左一段,碾做一個印形,其紐直豎,直豎紐上有兩點放光,如人的雙目炯炯。右一段,碾做一個印形,其紐橫撇,橫撇紐上霞光燦燦。這兩段卻不曾鐫刻文字。到二十八年上,始皇東狩,過洞庭湖,風浪大作,舟船將覆。始皇懼,令投橫紐印於水。投迄,風浪稍可些。又令投豎紐印於水,投迄,風浪又可些。遂令投傳國璽於水,投迄,風平浪靜,穩步而行。最後三十六年,始皇巡狩,到華陰,有個人手持一物,遮道而來。護從的問他是甚麼人。其人說道:‘持此以還祖龍。’從者傳與始皇。始皇看來,只見是個傳國璽。始皇連忙問道:‘還有兩顆玉印,可一同拿來麼?’護從的跟問那個人,那個人已自不見蹤跡了。故此只是傳國璽復歸於秦始皇。始皇崩,子嬰將璽獻與漢高祖。王莽篡位,元佑皇太後將印去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黃金鑲之。光武得此璽於宜陽,孫策得此璽於新殿南井中婦人死屍項下,曹操得此璽於許昌,唐高祖得此璽於晉陽,宋太祖得此璽於陳橋兵變之中,元人得此璽於崖山之下。”

 

萬歲爺道:“這傳國璽現在何處?”天師道:“這璽在元順帝職掌。我太祖爺分遣徐、常兩個國公,追擒順帝,那順帝越輸越走,徐、常二國公越勝越追,一追追到極西上叫做個紅羅山,前面就是西洋大海。元順帝止剩得七人七騎,這兩個國公心裏想道:‘今番斬草除根也!’元順帝心裏也想道:‘今番送肉上砧也!’哪曉得天公另是一個安排。只見西洋海上一座銅橋,赤碐碐的架海洋之上,元順帝趕著白象,馱著傳國璽,打從橋上竟往西番。這兩個國公趕上前去,已自不見了那座銅橋。轉到紅羅山,天降角端,口吐人言說話。徐、常二國公才自撤兵而回。故此這個歷代傳國璽,陷在西番去了。昨日諸番進貢的寶貝,卻沒有個傳國璽在裏面,卻不都是些不至緊的?”萬歲爺道:“第二顆玉印現在何處?”天師道:“現在三茅山元符宮華陽洞正靈官處職掌。”萬歲爺道:“這顆印是怎麼的來歷,現在三茅山?”天師道:“句容縣東南五十裏有一個山,形如‘句’字,就叫做個句曲山,道書為第八洞天第一福。漢時有個姓茅的兄弟三人,原是茅蒙真人的玄孫,長的叫做茅盈,恬心玄漠,遍遊天下名山,遇著王真君點化他,傳他道篆符水。漢初元中,過句曲山,升高而望,心裏說道:‘這山有異樣的形境。’遂入其山,煉丹於華陽洞。丹成,有一白髮老者來謁,口稱有物相贈。茅盈舉手接著,只見是一個錦囊。茅盈開口問他錦囊中是甚麼物件,已自不見了那個白髮老者。及至開發錦囊,中間是個朱紅小匣。扭開金鎖,只見是一顆玉印,方圓有四寸,其紐直豎,豎紐上有兩點放光,恰像人的雙目炯炯。面上卻沒有鐫刻文字。茅盈心裏說道:‘此莫非是山靈授我以印章?’後來募化良工,把個印面鐫了‘九老仙都之印’六個字,就占住在句曲山第一個峰頭上,道號太元真君。這個真君姓茅,因此上句曲山改名茅山。”萬歲爺道:“怎麼又叫做三茅山?”天師道:“茅盈第二個兄弟,叫做茅固,官居武威太守;第三個兄弟叫做茅衷,官居上郡太守。聞知道茅盈得道成仙,那兩個都棄了官職,尋到茅山來。見了哥哥,日夜修煉。後來俱成地仙。茅固道號定篆真君,占住第二個峰頭上;茅衷道號保命仙君,占住第三個峰頭上。因此上傳到如今,叫做個三茅山。”萬歲爺道:“這顆印後來何人職掌?”天師道:“自從三茅真君現化之後,廣招天下道士,崇祠香火,分為上下兩宮。歷代欽賜田地約有萬余畝,俱是下宮職掌,上宮世襲。靈官這顆印,俱是靈官輪流職掌。”

 

萬歲爺道:“第三顆玉印現在何處?”天師道:“現在小臣府中。”萬歲爺道:“這顆印是怎麼的來歷,現在卿的府中?”天師道:“小臣貴溪縣西南八十裏,有一座山,其峰峭拔,兩面對峙,如龍昂虎踞之狀,故此叫做個龍虎山,道書為三十二福地。臣祖名喚張道陵,乃漢留侯八世的孫,生長在浙之天日山,自幼兒學長生之術,遍遊天下名山,東抵興安雲錦溪仙巖洞,煉丹其中三年,青龍白虎旋繞於上。丹成餌之時,年六十,容貌益少。又得秘書,通神變化,驅除妖鬼。登蜀之雲臺峰,拿住一個鬼王,乞命不得,遂出一物自贖。臣祖開視,只見是一顆玉印,其紐橫撇,紐上霞光閃閃。臣祖自從得了這顆印,雖不曾篆刻文字,他的術法益神,漢朝孝章皇帝封為天師。遂將玉印開洗,在上面有‘漢天師張真人之印’八個字。後於龍虎山升仙而去,如今飛升臺遺址尚存。所遺經篆、符章、印劍傳與子孫。龍虎山下有個演法觀,古松夾道,後來蓋造做個天師府。臣家世襲真人,居於此府。宋江萬裏有詩為證,詩曰:

 

鑿開風月長生地,占卻煙霞不老身。

 

虛靜當年仙去後,不知丹訣付何人?”

 

萬歲爺道:“這顆印卻在卿的府中?”天師道:“是在臣府中。”萬歲爺道:“既是卿府中有此玉印,何不進來與朕?”天師道:“印雖是在臣府中,臣等但能用,卻不能職掌。”萬歲爺道:“怎麼能用不能職掌?”天師道:“臣祖上這顆印,卻收在天上老天師處。”萬歲爺道:“老天師在天上哪裏?”天師道:“現在兜率天清虛府的便是。”萬歲爺道:“怎麼用這印來?”天師道:“臣府中從山下有一條小路,直到飛升臺上,已前的真人,俱從那飛升上天取印來用。”萬歲爺道:“這如今怎麼?”天師道:“後來世遠事乖,到於唐末,聽著一個風水先生指教,把那條路徑兒鑿斷了,故此傳到如今,不得上天去了。”萬歲爺道:“既不得上天,怎麼得這顆印用?”天師道:“臣祖遺下有一個指甲,臣等急要用印之時,焚起香來,把那個指甲放在香煙之上熏一熏,名喚做燒難香。臣祖就在半天之中現身顯化,凡有奏疏,一印可管萬千張紙。這就是臣等用印的機緣。”萬歲爺道:“朕用的須是傳國璽來。”天師道:“傳國璽已經遠在西番去了,怎麼得來?”萬歲爺道:“既有番人走的路,豈無我中國人走的路?朕即時調動南北兩邊人馬,五府侯伯,四十八衛指揮,千、百戶,竟往西洋去征戰一番,有何不可?”天師道:“西洋道路遙遠,崎嶇險峻,南朝的人馬寸步難行。”萬歲爺道:“要知山下路,須問去來人。天師,你好意差意了,你又不曾到西洋去走過,怎麼曉得西洋的道路是這等樣兒難上難?”天師道:“臣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陛下問臣,臣不敢不以難奏。”萬歲爺道:“你把那難走的路兒說與我聽著。”天師道:“難走的路兒倒肯說,只恐怕萬歲爺吃驚,臣該萬死。”萬歲爺也略略笑了一笑,說道:“朕在北平鎮守之時,到邊墻外去砍韃子,砍得他屍積如山,血流成溝,朕只當掃了幾只雛雞兒。朕在百萬軍中取大將之首,如探囊取物,神色自如。就是饒他會搖天關,摧地府,朕也只當個兒戲一般,怎麼郅個吃驚的地位?”天師道:“請下了旨意,赦臣無罪,臣才敢說。”萬歲爺道:“不必太謙,只請說下。”天師道:“府、州、縣、道、集場、埠泊一切,赦臣不說了。”萬歲爺道:“正是要找捷些。你只把那險峻關津,崎嶇隘口,說與朕知便罷。”

Views: 5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