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鄉(福建屏南縣)稻谷是有三種的。一種是早谷,便是普通做飯吃的,米性不粘也不韌。一種是酒谷,米叫酒米,除了釀酒以外,過年過節,或婚嫁宴客,也用它,炊熟春爛,做餈供食;但它的性黏而軟,不好拿它制成各式各樣的形體,只能摶成一團一團的,外面施上一層加糖的炒米粉。最後一種叫做大稻,炊熟舂爛了的,不叫做餈,卻叫做棵。棵黏不如餈。卻比餈韌,可以捏成各種好看的形式,或用模型印出月餅似的一塊一塊來,年節祭祀,用它供神或送禮。

山棵卻不真是棵,他是饑荒年頭兒,窮人們充饑救命的食物。常言道“樹皮草根,都吃盡了”。樹皮我不知是怎麽吃的,而草根,那麽山棵就算是一種吧。這種草屬於羊齒類,物的根是橫生在地裏的,約摸筷子那麽粗,外皮黑色,裏面含有些須澱粉質。農民們從深山中把他刨了回來,每根大約二尺多長,捆成一束,洗幹凈後,就丟在溪流中,泡它幾天;後來拿到水碓裏搗碎,和水浸在大木桶裏,攪拌、鼓蕩,再拿笊籬之類的東西,漉起根皮渣悄;過了一夜,水已澄清倒了去,把桶底的澱粉收起來,煮成糊,就叫山棵。這糊是煮得很稠的,可以分作一團一團,外面沾些粞粉,拿在手裏吃的;雖叫做棵,其實是和餈粑更近似一點。

桶底收來的澱粉,曬幹了,也叫做蕨粉。蕨粉和由番薯沈澱下來的番薯粉,同是鄉民烹調上用的纖粉,但在平時,蕨粉是比較的珍貴,因為他所需的生產勞動力,是比任何農產品都要大,只有到了非找山棵吃不可的時候,才有人去弄得來。

嚴格地說,必定要等到打成糊,做成團,才能叫做山棵:但在嗷嗷待哺的饑民的迫切的心目中,這名詞的意義卻擴大了。桶底的澱粉,叫做山棵,泡在溪流中一束一束的黑草根,也叫做山棵,連入山刨草根的工作,都簡直就叫做掘山棵。《莊子》上說:“解牛十九年,目無全牛”,大概饑腸轆轆的農民們,是早已目有視,視山棵,口有說,說山棵,而“目無”蕨粉,草根了。

入山掘山棵是一種極勞苦而吃力的工作,而且這植物必須是生在荒山人跡罕到的地方,根深草茂,方才足夠一掘,所以只有年富力強的壯丁,才幹得了。掘得的根裏所含的澱粉質並不多,盡一天的工夫,掘來一大捆,究竟能夠做出多少山棵來,夠不夠他一個人一天吃的,都不能計較;因為不去掘,不是更沒有東西吃了嗎?半飽總還比全餓好些。而且這植一般的說生長得非常慢,必須隔了四五年,偶然饑荒一年,方才有得可掘,若是連年荒歉,那就連想半飽,也吃不成了。

因為不是每年常有的東西,小孩子好奇,我小的時候,總喜歡吃它。有個笑話,某歲大饑,人民要求知縣呈請上峰放賬,說我們沒飯吃,只吃山棵。知縣不知山棵是什麽東西,要嘗一嘗。縣裏廚師傅就去弄了來,用豬油煎一下,敷上一層白糖,請知縣吃。知縣吃了說,這很吃得,何必一定要吃飯呢?他不知道農民是不全有豬油白糖的。我少時所吃的雖然沒有這縣長所吃的闊,但也是只當點心吃一小團,所以還不厭他。這是村中窮苦人家有和祖母差不多的老婆婆,拿來送給祖母嘗新的。她來了給祖母談了半天家長裏短,臨走的時候,祖母總是叫伯母到竈前間裏去量幾升白米給她作回禮。後來祖母死了,再沒有老婦人拿山棵來送禮;我也長大了,知道了山棵在生活上的意義,不愛再吃了。於今十余年來,很少的回鄉去,農村荒亂頻仍,不知道他們還有得山棵可掘可吃否?但我家是已失去以白米換山棵的慷慨了!

載第2卷第5期(1935年5月20日出版)

Views: 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