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新:青島大蝦的社會學考(上)

 “青島大蝦”火了,國慶期間青島一家海鮮大排檔“海捕大蝦”的價格標註為38元,但其計價單位不是“一份”而是“一只”,這樣算下來,一盤40只的大蝦就要收費1520元。於是,“青島大蝦”遂成為“天價”“宰客”“欺詐”的代名詞,引發網友調侃熱議。


互動中的符號:種樹與毀樹


符號互動論認為符號在日常互動中具有重要地位,布魯默曾將這一流派的觀點概括為三個前提:


①人們根據事物對自身的意義來采取行動;
②事物的意義是在社會互動中產生的;
③事物的意義將通過個人的解釋過程而得到發揮與修正。


“青島”本具有“熱情好客”的意味,是國民旅遊的熱門選擇。但在“38元一只”的大蝦跳出後,“青島”這一符號與“大蝦”組合在一起,被賦予了“天價蝦”的含義。“青島”與“青島大蝦”兩個符號之間的張力,更加深了“青島大蝦”的調侃乃至諷刺意味。

 青島大蝦起因於宰客店鋪行為與例行化互動預期的矛盾,說明符號的意義形成於互動中;事件爆出後,青島大蝦體和青島大蝦後傳等段子的流行、網絡媒體及主管部門的跟進、對青島城市形象的負面影響……這些則都體現了符號對互動的建構作用。

 本來,日常生活的互動引起符號意義的流變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所謂“毀樹容易種樹難”, 心理學研究已證實人具有更關註消極信息的“負面偏好”(negativity bias),因此輿論中現在已出現了“一盤大蝦重創青島”的擔心和“花了幾億打造出來的‘好客山東’品牌卻讓38元一只的大蝦打了臉”的反思。符號意義向負面的惡化與固化往往易於對正面的樹立和維系——在互動信息不充分不及時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這便是“青島大蝦”帶給我們的第一重思考。


群體間的過招:一個城市的大蝦


知乎上有提問“如何看待青島宰客大排檔一只蝦賣38元的事及後續發展”,網友蘇德中引用內群—外群的分析框架指出:其一,“在網友指責或者嘲諷青島的時候,部分青島人就成了一個內團體,非青島人則成了外團體,從而產生了內外團體偏差(ingroup–outgroup bias)。因為人需要從內團體來定位自己,為了滿足自尊、正面形象……不少青島人推脫責任,認為強買強賣的都是外地人……還有一部分極端、惱羞成怒的人則反嗆遊客愛來不來,甚至認為他們活該受騙,在景區被騙是正常現象”;

 其二,隨著事件的衍化升級,“青島人相反成了外團體,非青島人則成了內團體。而這個內群體更大,更了解自己的多元性,在接受到一部分不理智的青島人的信息後,產生外團體同質偏差(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印象被統一打了折扣。”——這兩種偏差,又在互聯網脫域、去中心及碎片化等特質的作用下被進一步放大極化,從而使“青島大蝦”由一個具體的沖突事件演進為了概括的負面評價。

 除了內群—外群的對立,我們還可以看到:群體具有極端化、情緒化和破壞性的烏合之眾特質,給一個群體貼標簽在簡化認知成本的同時也容易導致刻板印象的泛化,加之日常表達的索引性使遊客群體將被坑被宰的體驗以一鍋端的方式集中投射至青島大蝦——這三種群體動力學的事實疊加在一起,就點燃了這一盤大蝦在輿論場的沸騰:從網友投訴微博化、大V轉發熱點化,經由媒體跟進新聞化、紮堆曝光集中化,而走向了全民參與段子化、貼上標簽典型化(參見@中青報曹林“對青島大蝦事件第一時間的輿情發酵過程總結和傳播節點分析”)。

Views: 10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