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概論(28)

勝金關還是清代平定新疆、青海的軍運樞紐。清初平定青海羅布丹津和天山北路厄魯特部之亂;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等反清武裝集團,勝金關均為歷次戰役中清軍重要的進軍路徑和軍械糧草運輸線。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一月,皇太子胤稹即後來的雍正皇帝,曾親率大軍由北京出發,兵分三路進軍青海。翌年農歷二月十九日,大軍到達今中寧縣棗園堡,隨後由勝金關經中衛至甘肅永登縣,開赴安西。同治年間,西北地區燃起了回民反清斗爭熊熊烈火,勝金關、石空堡一帶是清軍和回軍反復爭奪之地。回軍曾奇襲勝金關,數次攻占這座關城。據民國《朔方道志》載:“勝金關為縣北雄關,然其地三面受敵,一面臨河,無險可恃,似屬絕地。”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金積堡回軍分路進襲石空寺、勝金關等處。戰陣上清軍守備魯剛泰被斬殺,清軍曹克忠部聞訊後決定棄中衛不援,乘回軍不備突襲羅山,接著退兵寧安堡,即今中寧縣城,威脅石空、勝金關等處回軍的側翼。同年秋,回軍擊破勝金關,全殲守軍,主力進駐關西雷家沙窩,準備相機攻占中衛城。雷家沙窩距中衛城只有22公里,此時的中衛城東關已被回軍先遣部隊奪取並放火燒毀,但回軍不明虛實,中了清軍“空城計”,最終放棄中衛城,自行撤退。同治五年(1866年)閏五月,陜西回軍首領白彥虎所屬的馬正和、俞彥祿、畢得材等部,以輕騎日夜兼程奔襲定遠營,即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蒙古阿拉善王根據當地沙漠大、水源少的地理特點,以重兵扼守沿途水道,並堵塞沿途水井。回軍大隊人馬苦於無水,困在茫茫沙漠之中,被迫撤出。這支沿賀蘭山西麓南下繞出沙漠的回軍,乘清軍不備突襲勝金關,殲滅守軍,清軍守將梁生嶽提督幸免於難,只身逃回廣武營。而勝金關清軍屍骸累累,兩年之後方由清軍統領黃鼎掩埋。僅一河之隔的清軍提督曹克忠收容勝金關敗兵,由恩和堡退至寧安堡,繼而退至鹽茶廳,即今海原縣城,旋即退至甘肅靖遠縣。

這次戰役後,清軍聞風喪膽。戰報傳到京城,同治皇帝十分震恐,命令曹克忠整編收容數營兵將,立即進駐勝金關,卡住通往甘肅、青海之路的咽喉要隘,隨後又調集川軍黃鼎部到中衛增援。

本來明代參將韓玉修建勝金關是為防禦北方韃靼遊騎入侵,此關因其地傍山臨河,形勢險要,便誇張地比喻該地勝過金徙潼關而得名。然而,後世許多戰火在這道關隘上蔓延,一再驗證著它的雄關地位和軍事作用。“沙崗參錯路重重,心醉西南只數峰。一色紫云三十里,飛來大地化獰龍。”這首詩表達了清代一位寧夏知府路過勝金關的心境,也反映了這一座雄關的鎊礴氣勢。時代的列車在前進,勝金關早已變成通衢大道,令人不勝感慨。

黃河古渡黃河徑流中寧縣境68公里,水利開發歷史悠久,引黃灌溉區人口稠密,經濟繁榮。兩岸居民諳熟黃河水性,自古扼“絲綢之路”關津孔道。境內最早黃河渡口為眴卷縣碼頭,西漢時期設置。據北魏《水經注》記載,城在當時的清水河口以東。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薄骨律鎮將軍刁雍奉命在今舟塔鄉黃河南岸設置船塢,一冬造船200艘,首開河套航運業之先。從此,在舟塔形成一個碼頭城鎮,時稱黑城。黑城背靠清水河谷,是原州大道跨越騰格里沙漠的一條近道,地理位置特別優越。唐朝在黑城南邊設置豐寧城,作為黃河六城水運使的兵防要地,在接濟北岸豐安軍及河套各處駐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明朝以後,黃河南汊淤塞,新建的寧安堡城取代豐寧城。據《乾隆寧夏府志》記載:“寧安堡當孔道,通商販,其集市之盛殆與州邑等。”民國時期開通包(頭)蘭(州)公路,寧安渡設大船擺渡汽車,一直使用到1986年中寧黃河公路大橋通車為止。

寧安渡從西漢置眴卷渡算起,經歷了2100多年,屬於衛寧沿黃眾渡口中最古老、最悠久者。明朝兵部尚書王瓊描寫當年軍務的著名詩句有鳴沙古渡急鉦笳,鐵騎云屯曉濟河。”鳴沙古渡的繁忙景象由此可見一斑。鳴沙渡始設於北魏,是扼黃河青銅峽上遊一段航運業的州(縣)級津渡,以眴卷渡著稱。隋唐時曾在北岸設豐安縣作為對應單位,鳴沙渡溝通“絲綢之路”和河套航運,連接環慶大道,商務繁華,是衛寧黃河南岸的經濟文化中心。

中寧境內的寧安、鳴沙兩處渡口,相距僅20公里,都是州(縣)級軍政單位所在地。在“絲綢之路”上還有許多黃河渡口,如廣武渡,曾是靈州通往涼州的捷徑;黃羊灣渡,是南通中衛宣和堡的捷徑。羊皮筏屬於這一時期最古老的渡河工具。

蘆溝煙雨曾是明代“中衛十景”之一,1933年中衛、中寧分治後,遂為“中寧八景”之一。

沿躍進渠順流而下,到渠口農場西部的明長城腳下,可以看到一個清澈透明的小湖泊,這就是明清時期聞名於世的“蘆溝湖”。蘆溝湖北面是羊頭山,山腳下有寺廟。蘆溝湖環境幽雅,風光秀麗,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建避暑宮於附近。蘆溝湖曾是一個水面十分遼闊的大湖,四周長滿楊柳樹、沙棗、紅棗等各種樹木,而白楊、垂柳最多。這些樹木把湖水重重圍住,俯視則恰似一塊鑲邊的明鏡。白楊的挺拔,垂柳的婀娜,湖面的波瀾,綠茵的幽雅,自然倍受人們青睞。盛夏傍晚,蘆溝湖岸上樹木遠遠望去翠綠一片,乍看像一團煙霧,此時天際的云朵披著五彩霞光撲向湖面,泛出層層金波,透過暮色像是鑲嵌在深碧色玻璃框內,而天幕上的云朵時而像陡峭的山峰,時而像奔馳的駿馬,時而像山坡上的羊群,時而又像裝束艷麗的少女……似一幅流動著的國畫,令人叫絕。清代中衛提督俞益謨《蘆溝晚霞》詩云:“殘角吟風曉弄奇,霞天歸雁宿蘆時。邊城赤幟連三塞,天際紅云覆九嶷。色照黃河波有艷,彩飛綠野暮相宜。方期光耀隨朝現,何事西暉日影移。”

其實,蘆溝湖景觀中最負盛名的是“蘆溝煙雨”。湖中長著大片大片的蘆葦,每到蘆花開放季節,被風吹落的蘆花恰似漫天飄雪,煞是好看。而蘆花落在水面上被風趕積一處,更似湖中堆雪。暖風晴日,湖中藍天映白云,蘆花蕩雪波,成群的白鷺在堆雪般的蘆花間嬉戲,野鴨、章雞在碧綠的湖面上遊弋……此時此刻,遊人觀賞著“雪”景,沐浴著暖風,心中遐思油然而生。若遇蒙蒙細雨天氣,水生煙,樹罩霧,山影朦朧,樹影搖曳,亭臺樓閣,寺廟殿宇,田園村莊,一切皆在詩情畫意之中。明代《嘉靖寧夏新志》佚名詩云:“蘆花飛雪漲晴漪,煙雨溟蒙坐益奇。點點白區鳥深處浴,扁舟遙動五湖思。”

清朝道光《續修中衛縣誌》載有胡官升《蘆溝煙雨》詩作一首:

暖風晴日草如茵,景入蘆溝總是春。

夾谷嬌鶯留醉客,隔山啼鳥喚遊人。

杏花帶雨胭脂濕,楊柳含煙翡翠新。

願得琴書身外樂,海鷗洲鷺自相親。

Views: 1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