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堅·世界為什麽需要文學(4)

張:為人生的寫作。

于:80年代,可能會比較偏向意識形態,偏向于政治。但是,怎麽喚起人對存在的感悟?這一點,我覺得是基本的東西,當時的文學中,有這個東西。文學在重新追問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麽活著?我們要去哪里?這個東西,在80年代是寫作中最基本的主題,相當了不起的主題。到了90年代,這個東西被消解掉了,變成解構,小東西,小感覺,對那種健康的黑塞式的,而不是假大空的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也產生了巨大的消解,進入了後現代時期。 後現代,我覺得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媚俗的東西。整個中國哪個不是後現代?每一部手機都在解構,我覺得後現代是非常無聊的事,那種解構,只是玩世不恭,再也沒有那種嚴肅認真的使命感文學了。今天,我為一位詩人寫他詩集的封面的幾句話,我提出一點,寫作必須重新回到祖國,今天是一個祖國詩人的時代,我覺得可以這麽說。

張: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學寫作,有兩個東西非常重要,一是作家都想成名成家,在嚴肅認真地寫作,二是寫作跟心靈有關,作家都是瞄準了人心深處最關鍵的感情去寫。現在的後現代文學表達,很多人不正經,寫了玩,無所謂,賺點錢就行了,這是一個大問題,可能導致文學的致命傷害。但你說的祖國詩人這個概念,確實很新。

于:這個跟最近20年的拆遷有關,多的就不說了,只說在全球化運動中,祖國已經變成了彼岸,我們生活的此岸是一個全球化的此岸。這個此岸,並不像我們在80年代非常期盼的未來,當時我們也不知道今天的岸會是什麽東西,到了今天,它出現了,很簡單,就是同質化、高速公路、汽車,然後是商品化的房子。人失去了家,失去了故鄉,最終失去了祖國。今天我擔心的最危險也最重要的是我們會不會最終失去漢語?空間上的故鄉已經拆掉,時間上的故鄉,漢語這個最後的故鄉會不會喪失?失去漢語,寫作就不存在了。


張: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人人都說英語,到處寫的是英語,用無處不在的考試來體現英語的存在,漢語就慢慢地消失。我們為什麽要崇拜英語而看不起漢語呢?這個現象一百多年前就出現了,一直在膨脹。漢字拼音化,一度成為理直氣壯的文化規劃,幸好,現在有了扭轉,政府重新重視漢語,在努力恢覆漢語的尊嚴。

于:全球化帶來的結果是什麽?帶來的是一切以英語為標準。英語,實際上已經變成一種全世界的普通話,剛才我講的那些國際詩人,他們最奇怪的一點就是,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地區的文學界,他們都能交談。只有我這種人,像我這種從中國來的,但說不了外語的人,在其中沈默不語。這一點,我真的覺得自己很牛,我就是不說英語,我對英語就是不以為然。我說的話,要通過翻譯才能傳達出來,就是這樣,我覺得,如果世界不需要翻譯了,直接講話,都講英語,那麽,上帝的巴別塔就被拆掉了。

張:大麻煩要出來。

于:當然世界會變得非常好管理,接下來發生的事,就像奧威爾講的動物集中營一樣。可能有些人會歡呼,希望變成那樣,但對我來講,這個世界再沒有差異了,最後,就是馬克思講的,完全變成一個異化的社會,所有人都是一樣的被物奴役,最後就是人的同質化、寫作的同質化,我覺得太恐怖了。

張:是的,奧威爾的小說《動物莊園》,說的就是這個事。他說的是政治後果,其實,政治的東西,也可能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所以你剛才說的祖國詩人這個概念,不僅新奇,而且非常重要,你再解釋一下這個說法。

Views: 7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