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健:消解內在價值觀沖突的文化邏輯(1)

在降低認知失調的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說服自己是正確的,最後走向了非理性的行為和適應不良。——阿倫森:《社會心理學》

一.表態作為一種文化儀式

從最近吸引眼球之“放水愛國”的新聞里,我分明看到了一個頗有意味而見慣不怪的文化心理秘密,這就是在面對自我內在價值觀沖突的過程中,中國人那一套圓融消解內心沖突的文化邏輯機制。

先看故事原料:


在“9.18”事變發生85周年的當天,乒乓球奧運冠軍王楠的老公郭斌發佈微博,內容為:“遇到一些欺負人的事總是很難緩過勁,曾經的九一八!整個國家被一個比咱小太多的國家從頭到腳羞辱欺負的到家了!我是去過日本卻從不用它包括電器之內的任何產品!甚至在日本住酒店很小人地把水都打開,還覺得解氣!其實這沒用!咱得多方位加油!加油!”(轉引自共識網周志興評論)


郭斌存在著幾個內在的價值觀沖突,其一,違背珍惜水資源的基本價值觀;其二,偷偷摸摸做損害性的小動作,違背光明正大地挑戰的價值觀;其三,既憎恨日本又偏要去日本旅行,並戴著一款日本的名牌手表。他的羨慕嫉妒恨的潛意識夠糾結的,但他不想清理自己的複雜意識進而采取君子的態度——他不覺得自己糾結,日本我也要去,日本手表我也要戴,我也要抗日,解決內心沖突的辦法就是:“放水!”

放大視野來看,像郭斌這種心性的人很不少。當年北大中文系94級女生馬楠,在克林頓訪問北大時當面痛斥美國狀況惡劣,但一轉身,她很快就申請去了美國留學,後來嫁給了一個美國人,並且從此在美國做著生意和幸福地生活著;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到西方留學如過江之鯽,然而也同樣既聲討西方又留戀西方;中國有無數這樣的人,在公開的表演中反美,但是暗地里卻向美國移民;在海外的華人移民,一面享受著西方的種種好處利益,一面堅持不願意融入主流文化價值觀。——但中國人都不感到自己有分裂傾向,堂而皇之,安之若素。這說明中國人自有一套解毒消炎特效藥。


這里面是什麽邏輯呢?他們這樣說和那樣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出爾反爾不夠正直,就沒有絲毫的不安?沒有價值觀的沖突,沒有心理矛盾,那樣的水乳交融,自己怎麽說服自己呢?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國人啊。再想,在後現代的“審醜文化”下,沒有醜陋和無恥的概念。

進一步想,多數人在發奮圖強的時候,其實出發點只是為了一己成功,但是公開表態時卻以高調的道德宣示,時間長了,真的相信自己是出於熱愛真理、信仰普世價值或者愛國主義而去追求卓越的。由於從來都沒有追究過自我的精神理性,到了關鍵時候才會感到無所適從。所謂未經審視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但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所形成的人生態度以及由此發生的行為,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文化邏輯之心理融合機制呢?


社會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理論與此相關。大意就是:當你同時經歷兩種或多種彼此間不協調的心理過程時,這便是認知失調;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它將導致不同程度的不適感和緊張感,這種不適感會促使你做出某種改變以使它減弱;既然你不能改變你的行為,你只能改變你的態度,因為你已經這麽做了,或是因為環境的壓力太大。(【美】埃略特·阿倫森等:《社會心理學》,第8版,第6章,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8)


但是中國人在做著違反自己認同的政治正確的價值觀的事情時,是否也同時改變了原來的價值觀呢?如果沒有改變,他們需要做什麽呢?巧妙處在哪里呢?我的看法是:只需要為了原來的價值觀“表一個態”就可以了!例如馬楠當面指責克林頓就是。但是中國人不會感覺到這樣做自相矛盾,他可以容忍態度和行為的不一致,因為他沒有嚴格的形式同一律。

郭斌的“小動作”也是一種補償行為的平衡心理策略。自己很想到日本去旅行,但是也像多數中國人一樣吞不下曾經被侵略過的仇恨感,所以采取某些解氣的行為向自己的固有價值觀交代,那是內心另一種固執的聲音在發泄,為了彌補愧疚感,平衡似乎有“漢奸表現”的嫌疑,這是改變了形式的“阿Q勝利法”,是對自己否定自己的行為一種消解,抹平內在的沖突。——當然要知道,在中國,反日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輿論環境壓力具有壓倒性的影響力。

對於中國人來說,表態很重要,這是文化儀式,“表態”就相當於對認知失調的調適,表態是對環境壓力和政治正確的價值觀作一個交代。

Views: 1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