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常山·你我都是讀陳之藩長大的

知名散文作家陳之藩日前病逝香港,即使在台灣居住時間不長,他卻用文字細細編織,台灣人近半世紀的國文課本記憶。

「他是國民作家,也是好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學電機出身的知名散文家陳之藩,二月底病逝於香港,新上任的文建會主委龍應台,回應香港媒體採訪時說。

八十七歲的陳之藩,人生前半段,與台灣的淵源並不深厚:大學畢業前在中國大陸,後在美國攻讀博士。六十七歲之前,台灣只是他偶爾訪問、講學的地方,香港反而待得更久些。


但他對台灣社會,卻有超乎生活時間長度的影響力。

政大教授陳芳明的新書《台灣新文學史》中,將陳之藩與已故台大外文系教授吳魯芹並列,定位為「一九五○年代的現代主義作家」。

而陳之藩在台灣的巨大身影,是「國文課本作家」,這是屬於庶民百姓的共同記憶。

從國立編譯館「部編」的國中國文教科書,做地毯式的蒐集計算,一九六六年初二收錄的〈失根的蘭花〉,一九七三年國一的〈謝天〉,再到一九八二年的兩篇〈哲學家皇帝〉、〈自己的路〉,陳之藩的影響力,擴及台灣三、四、五、六年級生。

對平均一年買不到一本教科書以外文學書的台灣庶民而言,「陳之藩」代表的就是「現代文學」。

即便時光推移到七、八年級,國立編譯館的「部編本」已走入歷史,但民間三大教科書商,南一、翰林、康軒的中學國文課本,還是不敢漏掉陳之藩的〈寂寞的畫廊〉。

整整半世紀的台灣中學生,都籠罩在陳之藩淡淡而雋永的說理散文魅力中。

這樣重要的「文化資產」,成大在○九年,發起「搶救陳之藩文物」行動,由中文系教授張高評負責,將其畢生文物做了博物館式的總整理之外,並請他在六十七歲到七十七歲這十年間,到成大擔任了十年的客座教授。

在台灣社會,「大家都是讀陳之藩長大的,」發起行動的成大前教務長湯銘哲說,他已經成為一個集體記憶。因此,台灣社會開始重視文壇耆宿時,陳之藩就是國寶級的大作家了。

專門整理資深作家生平的《文訊》雜誌總編輯封德屏,○三年編輯了〈陳之藩專題〉。

專訪中問他:若文學與科學二選一,且有機會重選,是否會因為沒有經濟壓力,而改選文學?陳之藩當時堅定回答,「還是科學。」

因為,對他成長的年代來說,「科學」,是青年救亡圖存「五四運動」的二大訴求之一(另一個是「民主」)。而別號「賽先生」的「科學」,在陳之藩這一代華人科學家的心靈中,與「救國」有等量齊觀的價值。

加上,二次大戰後,他在最富強的美國,拿到長春藤八大名校之一的賓州大學碩士;又跨過大西洋到劍橋大學,拿到電機博士。

親身體驗到西方世界「船堅炮利」的科學威力外,也感受到科學思惟對國力提升的重大影響,因此塑造了他寫作人格的重點。

小他三歲、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與他一起任教的余光中,評論陳之藩是「當代一流的散文家,但不是文體家,也非散文大家」。

因為,他寫散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文學本身,對散文作為藝術的形式之一,沒有興趣深究,而只是表達思想。「比較像是思想家,」余光中認為。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哲學家皇帝〉,主題是談西方世界自由主義的主流政界傳承,也就是「五四」的另外一根支柱「德先生」:民主。

他一下子從兩千年的希臘,談到近代一人一票的選舉實踐行為,結論是:「民主,並不是『一群會投票的驢』﹔民主,確實需要全國國民都有『哲學家帝王』的訓練。」

像陳之藩這樣,受過西方尖端科學訓練,且一路在太平洋彼岸觀察祖國,走過二十世紀積弱不振的中國百年的科學家,無論是經營個人的主題,執筆多麼浪漫的文學氛圍,行文之間,總難免帶著「德先生」和「賽先生」的終極關懷吧。

-------------------------------

陳之藩小檔案

出生:1925年6月19日,河北省霸縣人

學歷:中國大陸北洋大學電機系學士、美國賓州大學電機碩士、英國劍橋大學電機博士

著作:《在春風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劍河倒影》、《散步》、《一星如月》

(2012-03-06 天下雜誌492期)

Views: 28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