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雲·文化、創意與地方產業結合發展之研究─以客家工藝產品為例(2)

隨著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配合文建會「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發展政策,臺灣各客家社區居民,已逐漸開始思考文化創意產業之相關發展問題。每一客家社區領導精英,都應該秉持「針對自己的條件,營造自己的特色」的社造理念,思考自身社區的哪些產業,可以轉型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配合區域經濟作物的特性與產期,規劃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特色,在邁向文化創意產業的潮流中,找尋出一條適合傳統產業創新發展的道路。換言之,配合台灣客家意識的覺醒,客家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可望成為台灣客家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並可望成為地方經濟與產業再生的重要象徵。

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必須以客家文化產業為主體,包括靜態及動態的發展型態及社區居民生活之客家要素三種。(1)靜態發展(實質文化),包括:文化展演設施、歷史文化資產、自然生態資源等。(2)動態發展活動(非實質文化),包括:產業活動、遊憩活動、慶典活動等。(3)居民生活之客家要素,即居民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層面生活特質,都能保存傳統之客家風采。因此,要評估與發展台灣客家地區之文化創業,必須針對各地客家文化、歷史背景、人文生態,瞭解目前客家產業文化活動、現況或策略作分析。再進行歸納分析,進而做各地區產業文獻調查,以評估產業之客家要素、發展及文化產業資訊,探討客家傳統文化產業創新再現的可能方向〈葉維廉,1990:44〉。當然我們不應只是將客家文化產業大量化、標準化、庸俗化、物化、消費導向化、利潤導向化、市場至上化而已,而是要將文化產業商品價值化、意義化,賦予客家文化意涵。


換言之,把文化與產業結合進行,一方面是「文化產業化」,即是把文化當作一種
產業來看待,既是產業,當然就要著重包裝、行銷、賣點等,例如藉由研發、創新等過程,來重建或開發獨特性的文化產品,透過適度的包裝與行銷手段,把消費者吸引過來,再經過良性的互動、貼心的解說.而創造新的產業生機。另一方面是「產業文化化」,就是把平常客家的社會、經濟活動,結合文化意識,或配合辦理文化活動,使消費者在購買、使用這些產品時,同時也體驗客家鄉土、懷舊、尋根、新奇的感覺〈葉智魁,2002:15-20〉。也就是說要結合創意與文化產業,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在在地全球化的時代,創意是非常重要的,努力生產文化創意產品,才是客家文化生存發展之道。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可以為地方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更讓文化的保存與社會的發展呈現新的風貌。

傳統工藝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項目,因此如何保存傳統工藝,使之能夠發揚光大,乃後繼者無可規避的重責大任。全球化之後,隨著工商社會的發展,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傳統工藝慢慢受到忽視與遺忘的危機,同時也使得文化的有斷層和流失的危機。本文即以客家工藝產品為例,說明工藝產品如何結合客家文化要素,帶動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


參、客家工藝之創新與再造


古書對工藝一詞之解說,如《說文解字》:「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考工
記》裡也有類似的說法:「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可以得知工藝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能相當程度地反應一個國家文化與人民生活的水準,工藝在人類物質及精神文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傳統工藝之傳承特色,即是「師徒相授」,傳承方法是利用手稿、口訣、經驗或是記載於典籍的傳承延續,傳統工藝匠師,扮演了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工藝匠師的作品,可說是社會文化、民俗活動的傳承者。然而,面對現今乃須拜師學藝,三年才能學成下山的傳統工藝,已經不符合時代現況了。加上,工業化之後,科學技術進步迅速,大量生產出現,許多傳統工藝遭到淘汰,若要求生存,避免遭到淘汰,其傳承方式ㄧ定要轉型,加以創意化發展或加上創作思維,才會有新的出路。

傳統工藝的特性是由農耕社會的生活與藝術方式決定的,中國傳統工藝的智慧,可以歸納為:重己役務、致用利人、審曲面勢各隨其宜、巧法造化、技以載道及文質彬彬等六項特色〈杭間,2006:4-8〉。客家民系乃源自于中原,歷史上,以贛南、閩西與粵東這塊客家人聚居之地,正是全球客家人的搖籃、祖地與發展壯大之區域。在地理條件的封閉性與人文處境的保守特質中,客家人保留許多完整的傳統工藝文化。明清時期,梅州客家地區的礦冶業和棉紡織業等的長足發展,更為客家商幫的崛起創造良好的條件。據史料記載,客家人集中居住的梅州鄰近地區,所發現的鐵礦產地有 20 個,採生鐵的冶爐就有 32 個〈王先慶,2008〉。據光緒嘉應州志記載,「昔程鄉繭四方,是售銀場、鉛場、煤鐵,兼富山之材木,可薪可藮。」〈溫仲和,1962〉這些地區的工藝產品很多,也促進了許多客家商人的工藝販賣活動。客家商幫、商人之足跡,逐漸遍及國內外,客家工藝品已銷售到各地。像贛南的工藝中,剪紙與紙紮藝術就廣泛流行於民間,雕刻藝術、刺繡藝術與陶瓷工藝等,也都十分發達。贛縣田村老藝人劉盛涵家傳的花燈、人物紙紮藝術十分精湛,1995 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家」稱號〈張嗣介,2004:284〉。

客家工藝文化隨著客家人到台灣移墾,也傳到台灣。然而,由於工業化之後,台灣客家社會,逐漸改變了民間原有的產經結構與生活秩序,許多民間工藝匠師,如老陶師一般,因陶藝之凋零而逐漸轉型或沒落。台灣自 1950 年代以來,客家農村的人口大量的外移,客家人從山邊、農村,遷徙到都市,與客家故鄉背離,失去了與土地的聯繫,在精神上脫離了客家原鄉的文化臍帶與共同的集體記憶。加上全球化資本主義在台灣的發展,也帶來大量摧殘自然面貌與土地,改變、轉化原來的生產及生活方式〈徐正光,1999:5-7〉。專以客家工藝產業來說,許多傳統工藝產業,如不儘快予以輔導轉型,恐怕將在科技資訊化下,因無力競爭而消失於無形。所幸,即將來臨的藝術化或文化化的產業振興時代,若能適度輔導轉型與包裝行銷,客家的民間工藝將可加以改造,成為振興客家地區產業的重要動力。

因之,思考傳統工藝之創新與再造,必須全面審視傳統工藝之內容;傳統工藝有其傳承脈絡,若以工藝品之形成、技藝法則及其存在目的性作分類,或因其製作之材質、形式、目的性不同而做分類,可以如下分類〈劉煥雲,2009:9〉:


Views: 20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