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偉:向左走?向右走? —— 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思考(1)

自2000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十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基本任務後,文化產業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中國文化產業逐漸走上了快車道並且不斷提速,已成起飛之勢。而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亦愈來愈突出,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愈來愈急迫。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文化體制怎麽改?道路怎麽選擇?在一個一個十字路口,“向左走?向右走?”的問題不斷出現。這需要我們進行一系列戰略與戰術思考。

 

一、文化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結合部與過渡帶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認為“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溫家寶總理在《關於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中進一步闡明“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要不失時機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已成為中國整個改革開放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特別關鍵的部分,可以說文化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結合部與過渡帶。從歷史發展來看,文化體制改革,實際上是我們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個大的台階,第一個台階是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為文化體制改革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觀念基礎,並對文化體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文化體制的改革,也會進一步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並且可以給整個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增強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具有意識形態性質,文化與政治的關系是彼此交融的,因此,文化體制改革也牽涉到政治體制改革,在某種意義上,文化體制改革有賴於政治體制改革塑造良好的環境,而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也有利於為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做好鋪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工作日程上,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項目令中外矚目,顯示出中國最高領導層推進政治改革的決心,這也為文化體制改革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文化體制改革又與社會管理體制緊密相關。“十一五”時期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要著力解決一些影響社會發展的體制難題,包括社會事業(文教衛生文化體育等)、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統一勞動力市場等領域的體制性障礙問題。這些都與文化體制改革相互關聯,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總的來說,中國正在進入一個風險與機遇並存的發展新階段。我們只有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一切,使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協調發展,改革事業全面深化,才能真正“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覆興。只有站在這樣的戰略高度,才能深刻理解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極端重要性與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與基本原則。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首先要正確認識黨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沒有自身獨立的利益,黨的利益就是國家利益。不能錯誤地理解“黨管媒體不變”就是要把文化產業變為“黨產”。“黨產”體制並不能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也不能提高黨應對非常變化的能力,恰恰會損害執政能力與應變能力。國民黨的“黨產”糾紛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還要正確處理對待各種部門利益、地區利益(包括大地區利益與小地區利益)、個人利益。體制改革,必然涉及到歷史形成的各種不合理的部門利益、地區利益、個人利益。從一些部門、地區、個人的感受來說,可能是受到損害,這也許是一種痛苦和犧牲,但是只有辯證把握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才能最終實現各自的利益。特別是有關部門必須按照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目標,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任務來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而不是各自為政,為實現部門利益最大化來配置公共資源。文化體制改革必須整體推進,全面改革。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還要正確認識文化體制改革與新聞自由、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利益的關系。文化體制改革與新聞出版改革有密切的關系,文化體制改革是國際國內觀點、左傾與右傾的取向交鋒的陣地。“廢除輿論導向,撤銷擔負文化檢察職能的機構”等文化自由主義言論、允許民間辦報辦刊辦出版等極端思想沈渣泛起。民主、自由的價值不是終極價值,要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極端的民主是有害的。“濫民主”並不一定比“好集中”更能令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要正確認識到我國文化體制中的深層次的問題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是歷史性局限。不能一味地把什麽都歸結為“左”的結果,否則容易使我們在選擇新的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是走向新的極端。但是應該順應世界潮流,循序漸進探索黨內民主,轉變黨管意識形態的執政方式,為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制度建設創造新的政治文明架構。黨管意識形態是我國的根本文化制度,而且也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原則。要實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文化資源的嶄新的配置方式,進而在這樣一個全新的基礎上,實現和體現黨管意識形態的執政意志和文化宗旨,提高黨管意識形態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效率。

我們應該把思想統一到中共中央的論述上來。我們必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覆興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強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同時,更加自覺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相對滯後,已使得發展沖動無序化,文化產業發展出現“泡沫”。我們必須積極切實推進改革,實現國家文化戰略目標。

 

二、更加社會主義:公共文化與公益性改革

 

堅持“兩手抓、兩加強”,就是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是指導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原則。公益性文化事業屬於整個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社會能夠健康發展,取決於兩個方面,就是效率和公平,也就是說它的發展和平等。公益事業的作用,就是保障社會公正、平等。這是全球性價值。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里充滿了激烈的競爭,有自由主義的一面,可是還有另外一方面,就是“社會主義”的一面,有向弱勢群體傾斜的各種因素,使得社會平衡穩定不至於過度兩極分化激化矛盾。控制兩極分化,除了國家的立法之外,公益事業是非常重要的。在西方發達國家,就是最市場化的廣告領域,也有公益性的公共廣告的巨大存在,以傳播公共價值。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價值是片面偏狹的,必須有非市場因素維護人類價值的完善全面。

Views: 1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