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西遊記》:逃避自由(12)

當然,我們要注意,越是到了後面,孫悟空的抱怨就越少,不過你千萬不要以為孫悟空開始有了神性,不是的。那只是因為一種欲罷不能的自我使命感使得孫悟空更加樂於去從事這個工作而已。那只是孫悟空的責任感的擡頭,而不是他的神性的擡頭。一切都只是他的自娛自樂,並不包含任何的贖罪心態。無所贖、也無可贖。“若不同你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第27回),這就是他的真實想法。而且,仔細看過《西遊記》的人都會發現,對此他始終心知肚明,卻從不泄露天機。例如“四聖試禪心”時就是如此。因此每當唐僧萌生退意,悟空就總是勸解說:“功到自然成”,由此也可見他的責任感之強與對於“取經正果”的毫不在意。

而從孫悟空的工作方法來看,更可以證明他的毫無贖罪之心。“偷”,就是他的一個主要的工作方法。九曜星就揭露他說:“你這不知死活的弼馬溫!你犯了十惡之罪,先偷桃,後偷酒,攪亂了蟠桃大會,又竊了老君仙丹,又將禦酒偷來此處享樂。你罪上加罪,豈不知之?”(第5回)可是,對這“罪上加罪”他還就是渾然不知。你看,他自己是何等的自豪啊:“你不知老孫是蓋天下有名的賊頭。”“我當年偷蟠桃、盜禦酒、竊靈丹”。(第24回)而且,這個人從來是不走正門進別人家的,完全就是一個小偷的形象。如果要他走正門,則只有兩種方式,或者是鉆,或者是砸。他第一次碰到豬八戒,就受到了豬八戒的批評:“你這個弼馬溫,著實憊懶!與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門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條,打進大門而入,該個雜犯死罪哩!”(第19回)可惜這完全是秀才遇見兵。至於“火眼金睛”,這雖然是一個很惹人喜歡的創造,但是卻同樣很有問題,因為這畢竟不是神性之眼,而是“江湖”之眼,除了說明他是一個“老江湖”之外,並不說明什麽。



“斗戰勝佛”的斗爭覺悟:人無傷虎意,虎有傷人心


第三個,孫悟空不是一個愛的聖徒。

如果站在一個神性的角度來看問題,如果站在玄奘的角度來看問題,那麽目光所及之處就應該全都是愛,而沒有一絲一毫的恨。但是由於孫悟空並不是站在神性的角度,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結果他所看到的就全都是恨,而沒有一絲一毫的愛。我在講美學時經常會說,我們中國人經常說“不如意事常八九”,那麽從美學的角度我們應該怎麽說呢?“常念一二”!無論如何總還是會有“一二”如意的事吧?因此如果你“常念一二”,那麽世界也就完全改變了面目。可見,一切都取決於看問題的角度,你從“八九”的角度看過去,那一切就都是“不如意事”;你從“一二”的角度看過去,那一切就都是“如意事”了。換換言之,如果從神性的眼光來看,你就會常念一二。看到生命中、生活中光明的東西、光彩的東西、愛的東西,如果從猴性的眼光來看,那你就會看到“不如意事常八九”,看到生活中黑暗的東西、齷齪的東西,令你仇恨的東西。

這個只看到“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人,這個只看到生活中黑暗的東西、齷齪的東西,令你仇恨的東西的人,就正是我們在《西遊記》里看到的孫悟空。在他的想象中,所到之處,沒有不是敵人的所在。也沒有什麽地方是沒有敵人的。孫悟空的敵人遍天下。你看他所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難,基本上都是他的敵人造成的。為什麽會如此呢?就因為他的心里有敵人啊。其實,本來《西遊記》里鏟除妖魔鬼怪的故事那麽多倒也沒有什麽,因為這畢竟只是一場遊戲。你如果仔細地去看《西遊記》,就會發現,這些妖魔鬼怪真正被孫悟空打死的其實沒有幾個,也就是那幾個“土八路”被孫悟空真正打死了。凡是那種什麽“天歸派”——也就是天上被趕下來或者逃出來的那些妖魔鬼怪,都是一到孫悟空要對他們處以死刑的時候天上就都會有神仙下來把它領走,而且說:悟空住手,這是我禦前的走狗;這是我養的一個小貓,它跑了,跑到下界搗亂,現在我要把它收回去。孫悟空鏟除妖魔鬼怪的故事很有點像小孩兒玩的那個“官兵捉賊”遊戲一樣,只不過是有些人扮演了“官”,有些人扮演了“賊”,實際上在“官兵捉賊”的遊戲中,不論是扮演“官”或者扮演“賊”的小孩兒,要的都是那樣一種冒險和探險的快樂。可是,我們必須要追問的是,為什麽會出現如此之多的“敵人”想象?要知道,就是玄奘本人,也沒有遇到過這麽多的敵人。由此可見,這完全出自一種特定的心理。把中國社會、人類社會都想象成敵人,把所有的生人都想象成敵人,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想象成一種非常緊張的敵我關系,而且,取經的過程被想象成刀槍劍戟的過程,這只能是出自一個毫無愛心者的所為。孫悟空動輒揚言:人無傷虎意,虎有傷人心。他不弄我,我怎麽弄風。而且動不動就勸師父說:今日且把慈悲心收起,待過了此山再發慈悲吧。階級斗爭的覺悟高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一個最典型的清潔就是,他把所有的女性都看成敵人。我們都知道,在《紅樓夢》里凡是女性就都是好的,而且曹雪芹說得很清楚,其中沒有嫁人的少女是最美好的。但是在《西遊記》里卻完全不同,所有的女性都是壞的。只要是女性就是“白骨精”。這讓我們想到,孫悟空很像是我們在中學看到的那些性意識剛剛覺醒的懵懂少年,對女性充滿了一種復雜的感情,為了加以掩飾,於是就故意地采取了一種秋風掃落葉般殘酷無情的態度與做法。例如女兒國國王,我就很想為她打抱個不平,這個大美女無非只是想找個好男人把自己嫁了,她又有什麽錯呢?

推而廣之,我們在孫悟空身上所看到的,恰恰是一種中國文化所特有的非常可怕的頑童性格。這種頑童性格其實就是一種口唇期人格。因為永遠以“吃”來面對世界,這個世界能吃還是不能吃,讓他多吃還是少吃,別人是多吃了還是少吃了,就成為他所最最關心也是唯一關心的問題,這樣一來,大千世界就完全被看作一種有限資源,那些無限資源,比如說那些充滿愛的東西,充滿溫暖的東西,充滿美的東西,卻統統被排斥在視野之外,而且拒不接納。但是,問題的嚴重在於,如果你把世界看成是有限的,看成是可吃和不可吃的,那麽問題就會變得特別的尖銳。因為如果你把世界看成無限的,那麽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資源是無限的,而且大家都向無限超越,都去關注愛的東西、美的東西、信仰的東西,肯定就不會在彼此之間發生無窮無盡的爭吵和傾軋,可是如果把世界看成是有限的,那麽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資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個他人的生存對自己就都會構成威脅。於是,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在廝殺過程中設法讓自己成為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個人。這樣一來,極度的不安全感就會時刻充斥於心,結果,他就會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敵人的。而對於所有的陌生人的一種完全的不信任與戒備,也就成為必然。

與敵人意識密切相關的是暴力意識。我們看到,孫悟空從來不相信愛的力量而非常相信暴力的力量。在《西遊記》里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一個叫做“法寶”,一個叫做“法身”。這兩個東西合稱為“法力”,其實就是暴力,都是以暴力為力量的象征。它強調的都是只有暴力才是力量,而愛卻不是力量。在孫悟空的眼睛里,暴力力量的大小,才是實力大小的標志。因此他對玉帝也只唱個大喏,而對如來卻“行者低頭禮拜”(第52回)。而為什麽孫悟空到處要提根兒金箍棒,就是因為孫悟空認為,他的力量來源是金箍棒。大家記得《西遊記》里的描寫嗎?孫悟空只要丟了金箍棒他就什麽都不行了。我在前面已經講過,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時候憑借的是愛的力量,可是,我們的孫悟空在取經的路上手里卻要拿著一個具有特異功能的金箍棒。這個金箍棒與豬八戒的釘耙和沙僧的僧杖彼此配合,構成了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假如我們想到當年玄奘自己赤手空拳就已經成功了,而現在孫悟空卻要手持最現代的武器,而且要步步行兇,我們就不難想象,孫悟空身上的猴性嚴重到了什麽地步。難怪到了最後,連宗教都已經無法封他什麽官職了,只好根據他的這個愛好,封他為:“斗戰勝佛”。

Views: 7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