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西遊記》:逃避自由(11)

所以,在童話故事里,七十二變讓我們覺得很過癮。你看看這個人多厲害,什麽都能變。但是在哲學文本里,它實在是一個很糟糕的想象。而且,在《西遊記》里還不止是七十二變,還有其它的東西也同樣讓我們覺得匪夷所思。例如,“五指山”、“緊箍”,很有意思的是,你一旦事業成功了,一旦改邪歸正了,它們就都消失了。這似乎意味著你只要上路,只要去做行者,那所有的束縛就都不存在了。由此可見,這些束縛都不是來自終極關懷,而是來自現實關懷。因此,一旦孫悟空順從了現實的種種束縛,一旦孫悟空開始鞍前馬後地為現實社會奔走,“五指山”、“緊箍”之類的束縛就全都不必要了。顯然,這一切都透露出,孫悟空根本就不是一個朝聖者,而只是一個行者。而且,連他自己也說:神已經不在了,愛也不在了。這個時候我們知道,孫悟空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行者。孫悟空也知道“往西方拜佛,功成後自有好處”,對於龍王的勸告:“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第14回)他也是默認的。而在取經路上,在需要比賽坐禪時,他干脆承認:“但說坐禪,我就輸了。我那里有這坐性?你就把我鎖在鐵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蹅,莫想坐得住。”(第46回)這里的“坐性”其實就是神性。看來,他只有猴性,而毫無神性啊。

更值得關注的是孫悟空的童年,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要說在被壓了五百年以後孫悟空成了一個行者,其實就在他剛剛踏入社會的時候,心里就沒有神性的種子。“似這般可得長生麽?”“似這般可得長生麽?”“據此說,也不長久。不學!不學!”“也不長遠。不學!不學!”這里的“也不學!不學!”都是孫悟空在學本領時所說的話,為什麽不學呢?因為不“可得長生”啊。他的想法是:“望師父大舍慈悲,傳與我長生之道罷,永不忘恩!”看來,“長生之美”(第2回),才是他的唯一目標。而他的大鬧,也不是為了人生的根本困惑與終極關懷,而是為了官職。我們看看書中的描寫:“行者最惱的是人叫他弼馬溫,聽見這一聲,心中大怒,”(第17回)“‘請問大王,官居何職?’猴王搖手道:‘不好說!不好說!活活的羞殺人!’”“未入流品之類”、“始知是這等卑賤”(第4回)。這一番言談已經足以看出在他心目中孰輕孰重了。更何況,他還有一番話,已經把他的心思說得明明白白:“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變罷了。若還不讓,定要攪亂,永不清平!”(第4回)“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第7回)。請看,這哪里可曾有半點神性呢?順便說一句,我覺得《西遊記》里確實有“童心”,但是真的沒有“童話”。你們看看安徒生的童話,那里面完全就是愛,是愛的童話,但是我們的孫悟空從小就實在是功利得可以啊,難怪我們到了今天到處都在泛濫著“胎教”,泛濫著兒童的各種各樣的速成班啊。原來在孫悟空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如此地急功近利了。知道了這一點,孫悟空長大以後走到那都不肯講是奉命取經,而是處處在意自己的品牌和名頭,也就並不奇怪了。


“取經”:一趟自娛自樂的耍把戲


第二個,孫悟空不是一個贖罪者。

我剛才已經講過,一個正確的人生反省必須要從認識到自己是有限的開始。這種有限性就是西方人所說的“原罪”。不過要注意,原罪並不是指的你犯了刑事的罪行因此而被判有罪,而是指的你跟完美的神性比較起來,永遠都是不完美的。例如,這次韓國的學生殺了32個人,但是美國人卻並不去仇恨他,而是仍舊寬恕他,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美國人是站在原罪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他們認為,自己跟這個韓國學生之間無非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區別。也就是說,跟完美比較起來,任何人都沒有資格譴責別人的。因為他固然是犯下了過失,但是我未嘗就沒有過失?起碼來說,在救助你的問題上,我就是有過失的。何況,如果我遇到了這種情況,或許我也會殺人?!所以,所有的美國人就都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拿起石塊來砸他。大家都記得《聖經》里的那個故事吧?有一個賣淫的婦女,很多人痛斥她。正巧耶穌路過,他說,你們誰要是認為自己無罪,那你就可以去拿起石塊砸她。結果,所有的人想來想去,就全都走了,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所有的人都是生而有限的。當你面對無限的標準的時候,你肯定是不完美的。而不完美就是一種罪。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努力。每個人都沒有權力說,因為你比我更不完美,所以你是壞蛋。這實在是大錯而特錯了。如果可以這樣去比較,那麽,拿你去跟更完美的東西去比,那麽你不也是個壞蛋嗎?所以,你怎麽就能夠去指責一個比你稍微壞一點兒的壞蛋呢?西方人贖罪感就是由此而來。因為他們看到醜惡的現象就會反省我自己。可是,我們的孫悟空就不同了。他只認錯,但是不認罪。這種認錯不認罪的心態實際上是中國文化中非常普遍的心態。也就是說,當他面對某一個具體的社會形態,某一種具體的社會制度,他可能會認為他犯下了某些或者某種錯誤,但是他絕不會認為他有罪。絕不會認為他天生就是有缺憾的。這是孫悟空和西方那些有信仰的“信者”的最大區別;例如,孫悟空哪怕是被埋在山下,他也絕對不悔罪,也仍舊是堅持說:“如來哄了我,把我壓在此山,五百餘年了,不能展掙,萬望菩薩方便一二,救我老孫一救!”(第8回)看來,他還是那個中國的那個猴氣沖天的行者,哪怕是壓了五百年,他也絕對不會意識到他是有罪的,也更沒意識到放他出來是為了讓他贖罪的。他出來以後還是老樣子,還是沒有任何的贖罪感。
我們知道,事實上取經之路也就是贖罪之路。但是,我們在孫悟空身上卻絕對看不到這一點。本來,唐僧即使沒有他的保護也有神佛來保護性命,取經中的種種磨難都無非只是考驗而已,可是,孫悟空對通過取經來修成正果根本毫不在意,也就是說,他對於在天路歷程的取經過程中如何贖自己之罪根本就沒有感覺,他所願意做的就是陪著唐僧走完這一段人生的歷程。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正常的工作,一個打手、一個保鏢,一個衛隊長需要去做的工作,因此,只要恪守職責,只要鞠躬盡瘁,就一切OK。除此以外,他就沒有任何更多的想法了。或許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看到,孫悟空碰到一點兒事就會抱怨:“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這等崎嶇,保這個凡僧,幾時得到?似這等多磨多折,老孫的性命也難全,如何成得甚麽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第15回)“這都是我佛如來,坐在那極樂之境,沒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經。若果有心勸善,禮當送上東土,卻不是個萬古流傳?只是舍不得送去,卻教我等來取。怎知道苦歷千山,今朝到此喪命。罷,罷,罷!老孫且駕個筋斗云,去見如來,備言前事。若肯把經與我,送上東土,一則傳揚善果,二則了我等心願;若不肯與我,教他把《松箍兒》咒念念,褪下這個箍子,交還與他,老孫還歸本洞,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罷。”(第77回)“兄弟們,我等自此就該散了!”(第40回)

Views: 5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