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上海世博的器物敘事(6)

中英戰爭爆發15年後,江南機器制造局在上海誕生,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重要起點。它是當時東亞最大的兵工廠,分為十幾個分廠,用以制造槍炮、彈藥、輪船和機器,同時附有翻譯館和廣方言館等文教機構;1949年後它被改造為江南造船廠;在21世紀初葉,它又被規劃為上海世博會的浦西場地。在那個黃浦江的沿岸地帶,分布著十幾家殖民地時代的工廠,它們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

曾國藩和李鴻章選擇上海作為洋務運動的堡壘,首先因為該城市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殖民地,其次是基於它擁有器物地理學(抵近絲帛、棉布和茶葉產地)的強大優勢,此外,還有一個難以言說的秘密原因,那就是它跟徐光啟密切關聯。明清的改朝換代,迫使部分士大夫逃避政治,轉向研習西學與基督教,其中少數人成為現代性思想的先驅,徐光啟就是其中的範例。他以研究和翻譯的方式,在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農學和幾何學等科學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徐氏的文化遺產,成了翻譯館乃至整個制造局的精神源泉[10]。

但徐光啟的光澤僅僅開啟了科學的門縫,卻未能照亮通往現代生活的道路。在舊器物體系頹敗之後,新的體系正在迅速崛起。人們總是習慣於把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視為中國現代化誕生的搖籃,而事實上,上海是更重要的文化策源地,因為它從日常生活方式入手,完成了中國人的現代性啟蒙。

這場風情萬種的新生活運動,依賴於一場腥風血雨的戰爭。太平軍攻陷南京,圍攻並掠奪江南各大富庶城鎮,導致民眾大規模死亡與流徙。而因受到西洋雇傭軍保護,上海租界成為優良的避難所,大批富人攜金錢細軟尋求庇護,導致上海人口猛增,1860年,租界內華人人口增至30萬,到1862年更增到50萬。至此,上海取代了淪為廢墟的蘇杭兩城,從“小蘇州”的附庸地位,一躍成為遠東最大的商業城市。

那些富有的戰爭難民,不僅是現代器物的消費群體, 更是它們的轉賣者和制造者。他們迅速接納了來自西方世博會的各種新奇物品,如電燈、電話機、收音機、汽車、鋼琴、肥皂等,這一歷史場景促使我們重審上海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意義。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就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挑戰帝國意識形態之際,工業化國家的制造物,已經在殖民地上海大量湧現,從肥皂、鐘表、鋼琴、火柴、洋布、煙草、眼鏡、火車、自行車、電報、電燈、煤氣竈、自來水、抽水馬桶,到咖啡、羅宋湯、大百貨公司和性感女郎,並且發展出洋涇浜英語和中西合璧的旗袍。這是器物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偉大革命。

在20世紀上海的物欲—情欲地圖上,出現了南京路和霞飛路的雙軸線,共同沿著洋涇浜兩岸向西推進。南京路以百貨公司和舞廳著稱,而淮海路則以法國咖啡館、白俄餐廳、脫衣舞和妓女聞名。它們彼此平行,遙相呼應,儼然一對競跑的馬拉松賽手。它們在舊帝國的前門制造出現代化的奇跡。就在北京知識分子忙於爭論文化與制度之際,上海市民已經完成了日常生活方式的轉型。這是發生在帝國東端的隱形革命,它急切地匯入了現代文明的洪流[11]。

歷次世博會展示的新器物取代了鄉村體系,散發出蠱惑人性的氣息,深刻改造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是比意識形態更為有力的變革,它以器物更替的方式,直接摧毀了舊帝國的形而下根基。只有這樣的器物敘事才能正確詮釋中國現代史的本質。那些被長期忽略的事物,終於成了撬動歷史的強大杠桿。


上海世博:器物創意的痛苦與啟蒙


洋務運動和上海租界短史,制造了一種半吊子的現代市民精神,那就是所謂“海派文化”,它要把上海綁在世界航船的桅桿上。但150年以來,它一直在追蹤和學習西方,卻遲遲沒有進入原創時代,去發明足以影響人類生活的全新器物。在閉合了一個多世紀之後,中國人的創意基因似乎還在沈睡。

而對於那些記憶深刻的上海居民來說,黃浦江景觀最大的秘密,在於那些張掛“萬國旗”的洋輪。這種代表殖民地繁華的昔日景象,奇跡般再現於上海世博開幕式的煙火晚會。透過電視轉播人們可以看到,無數小舟高擎用中國布制成的各國國旗,在黃浦江上奮力遊行,重演“萬國旗”飄揚的盛大場面。但這場“萬國旗秀”跟百年前截然不同。“萬國旗”在舊朝意味著征服。而在現在則似乎代表了朝覲。這是歷史邏輯的秘密轉換,它無視自己未能提供原創性器物的事實,而要向全世界展示一個盛世夢想:中國在大步走回中央帝國的座席。

為了展開這種盛世敘事,何鏡堂設計的世博中國館,一個被命名為“東方之冠”的“永久性”鋼結構建築,在塗抹過“中國紅”之後,被放置於黃浦江東岸,據說它不僅具有“親民性”,還擁有“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廣闊含義,由此跟舊殖民地(老外灘)和新威權主義建築(東外灘)遙相呼應,成為民族國家的宏大象征。

Views: 7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