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3)

正如這個小調查所指出的,文化研究中敘事的概念化已經逐漸與新興藝術方向和新的媒體技術連接在一起,並且這種轉變很可能會自覺地隨著新的實踐的出現而繼續。諷刺性的對比是,歷史學家們對歷史編纂性的敘事的觀點正在變得更加非歷史,好像“敘事”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當是不變的同一的(我們發現值得註意的例外又一次出現在海登·懷特最近的研究中)。[31]撇開相互之間的差異不談,敘事理論家和史學理論家們一樣,繼續堅持著源自印刷文化的那種一般假設,即敘事研究既定的分析對象就是單一作者書寫的獨立文化作品(文章、電影,抑或一個遊戲)。然而筆者在這里要論證的是,新的媒體生態學需要一個不同的思路並且提供了替代的模式。

“媒體生態學”這一術語(麥克盧漢的又一個在最近得到共鳴的生造詞)體現了現代生活與媒體的緊密結合,同時也強調應該把現代媒體當作一個動態的系統而非各自為用的技術:文字和圖像,書籍和DVD,離線的和在線的平台在前所未有的緊密、變化的結合中一同工作。[32]媒體生態學的觀念由此讓我們超越單一文本或完結作品的局限,考量敘事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敘事看作其依靠和作用的一個動態文化環境的一部分。筆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出,要從故事在不同風格和不同媒體之間循環和轉換的角度處理歷史的社會產物。[33]20世紀60年代以來,類似的動態模型已經出現——最著名的是羅蘭·巴特那篇影響深遠的文章《著者之死》(1968年)。他在文章中宣稱,任何文本都可以被視為某個個別的文本網絡中的節點,而這個作品網絡是由讀者來激活的。文本不應再被當作某一個思想在文本的印刷中被永久固定了的著者個人的知識產權,而應當成為眾多讀者共享的對象。[34]從另一個方向,史蒂芬·格林布拉特關於文化是不同話語間相互交換和相互商榷的系統的見解(早前的“社會能量循環”概念)呼應了當今對文化問題的關註點,即文化是多向度的過程或動態的系統而非一系列不連續的、著作式的產品。

確定無疑的是,在數字化技術的作用下,文化再造和重塑的可能性已經抓住了那種動態模型的價值,並主導了它們最近的表現。亨利·詹金斯論證道,不同的在線和離線媒體在一個“聚集文化”中更加緊密地共同運作,這種“聚集文化”正是信息流動並在不同平台上循環出現的場所。[35]由此,散文、小說和電影在網絡之外產生卻在網絡上被發表和討論。對於電影而言,其中的某個部分或者樣片會在YouTube這樣的平台上再造。[36]盡管這種聚合並非為網絡所特有,但網絡構建了同樣出色的虛擬廣場,用於網絡之外的事物匯集交流。在圖片和文本能夠被如此輕易地復制的世界里,互動性的可能增加了,而創作與接受、專家與業余之間的邊界也變得更加模糊。關於同一個敘述的不同版本之間的邊界也是如此:由於故事被改變、剪切、復制到一個新的論壇里,在一個持續創作、修訂、轉變的過程中——這樣一個過程更像是流變的口頭文化而非固定的印刷文化——很難再確定一個“作品”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開始以及完成的。[37]更重要的是,這種共享性的網絡文化——一個“進行中”的文化而非孤立作品的文化——不但為創作過去的敘事提供新的條件,同時也對“概念化”提出了新的挑戰。

 

五、網絡的旗幟

 

為了明確表達這些挑戰,筆者將回到《硫磺島之戰》,丹托的虛構作品,考量它在互聯網上的表現。撇開同丹托之間的聯系,“硫磺島”是一個隨機的選擇,但很有希望能窺一斑而見全豹。[38]當假想一本叫做《硫磺島之戰》的書時,丹東很可能也是隨機選的名字,然而他恰巧給讀者提供了“硫磺島”作為參照之點,而這種巧合又被這一事實所增強了,那便是“硫磺島”由於喬·羅森塔爾的那張著名的插旗的照片以及相關書籍、紀念碑和由阿蘭·德旺指導的電影《硫磺島之沙》(1949年),已經成為了戰後美國文化的“記憶場所”(lieudememorie)。[39]在2009年8月,使用谷歌搜索“硫磺島之戰”能夠得到不少於202000條按照熱門程度排列的結果(盡管因特網被認為是提供了“隨機選擇的歷史”,實際上則是按照每個條目的連接數多少來決定其優先級別的)。[40]探究每一個關於“硫磺島”的條目是不可能的,對於筆者的理論論點也非必要,筆者在這里將集中討論前10個條目,並依次討論他們的顯著特點。

第1條鏈接是維基百科中關於這場戰役的文章,包括對這篇文章2002年原始版本的小修改的元數據。主要頁面提供了大量關於此戰役的解釋,總量超過6000字,並且有幾幅地圖和20多張照片佐證。照片中,主要是1945年的幾張黑白照片,但也有現在拍攝的幾張硫磺島的彩色照片。文章對戰役的背景、計劃、戰鬥過程、著名的插旗、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獲得的獎章以及之後在公眾記憶與藝術創作中的形象進行了介紹。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敘事,其中信息以編年的方式排列,表現了一個特殊歷史事件的起源、事實、影響和文化共鳴。然而,這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敘事,它由許多人一起創作,有圖片佐證文本,最關鍵的則是它的動態特性。[41]“動態特性”是一個對於數字化信息進行系統化“塑造”的功能:較之於印刷品,網頁的校訂和修改顯然更加容易,因此需要標記所訪問頁面的編輯時間以確定所用的特定版本,從而需要維基百科(其自定義狀態為“永遠的在制品”)保留一個網頁早期版本的日志。[42]動態性也意味著該文章並非是一個孤立的文本,而是植根於網絡之中,讓讀者能通過超鏈接進入許多相關的主題。

第2、3兩條鏈接則指向一個叫做“旗幟飄揚”網站的兩個頁面,著作權屬於“硫磺島有限公司”,即約翰·H.布拉德列(在硫磺島上升起旗幟的士兵中老布拉德列的兒子)。在這個網站中可以點擊鏈接到下屬頁面,包含幾個由再收集的圖像資料形成的敘事,其中有關於硫磺島戰役的;有關於那張著名照片的產生,及其之後在郵票、塑像、電影和其他書籍中出現的。

該網頁還包含了一個獨立的頁面,可以連接到許多網上書店和詹姆斯·布拉德列的作品——老布拉德列的另一個兒子,並且是暢銷書《父輩的旗幟》(該書是2006年拍攝的同名電影的原型)的作者。[43]由此,網站為“聚集文化”以及網絡內外的材料的再利用提供了一個清晰的例證。

第4條是谷歌的關於硫磺島之戰的圖片數據庫中的搜索結果,包含了超過167000條指向眾多網頁的圖片鏈接。圖片中包括1945年關於戰役的原版照片,伊斯特伍德的兩部電影《父輩的旗幟》和《從硫磺島來的信》(2006年)的海報,戰略遊戲Lux的一張“硫磺島之戰——地圖補充包”的地圖圖片。但最頻繁出現的,則是喬·羅森塔爾那張經典的升旗照片。這張照片反復地出現在如此眾多的網站上,證明了它的重要性。無論對於專家還是業余人士,這張照片都是這場戰役的一個標志物;在更加潛在的層面上,它也是個人或家庭記憶與集體記憶相連接的標志物。[44]同一張照片的重復出現同時也說明,相較於以前的形式,網絡文本的開放性也有其局限:對一個特定的搜索來說,從一個網頁點擊到另一個網頁獲得信息的效率就會降低,因為同樣的圖片又一次出現了。

第5條視頻頻道上提供了以YouTube為主的視頻網站上關於該戰役的視頻的搜索結果。其中有該戰役的原始錄影資料,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伊斯特伍德的《父輩的旗幟》的節選;以及其他一些業余人士從紀錄性和戲劇性視頻作品中剪輯的圖片、音樂“樣本”。[45]YouTube很少提供有關這些視頻的說明,以供參考視頻的出處,使得缺乏經驗或者不懂得交叉核對的人很難辨別那些彩色視頻究竟是采自戰爭中的原始鏡頭(可以推測是源於雷恩-簡·保亞編輯的紀錄片《太平洋戰爭》)還是僅僅只是源自伊斯特伍德2006年電影中對於相關事件進行戲劇性加工後的片段。實際上,由YouTube上的一些用戶的評論可以判斷,伊斯特伍德的虛構敘事和其中鏡頭的原始來源之間的區別並不是人們所特別關註的。所以盡管人們很容易接受原始鏡頭,然而這種對區別的不關心仍存在於媒體環境中,原始鏡頭和模擬鏡頭、源自檔案的鏡頭和後來重構的鏡頭之間的區別變得非常模糊。

第6條是指向第二次世界大戰數據庫的鏈接,一個由業余歷史學家運營的精心制作的網站,其中沒有和學術內容的直接關聯,但和一個充當論壇作用的Facebook上的群相結合。網站上有許多關於硫磺島戰役——以及更廣泛的太平洋戰爭——的照片和文字內容,還提供了一個論壇,讓用戶在論壇上添加他們自己的一些東西,包括一般的論壇討論以及添加個人家庭回憶以及自我經歷等額外信息兩種形式。這個數據庫有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部內容,包括大量照片和紀錄形式的資料,還有書評和書目。這些內容旁邊還伴隨著廣告,提供的商品包括從相關書籍到前往德國的旅遊。[46]這個網站的動態性,是由建設一個共同數據庫的社會網絡工作及其相關的其他線下活動比如歷史意義的旅遊所建立的。

第7條鏈接,指向一個關於硫磺島的網頁,其屬於由聖地亞哥大學創建和維護(直至2007年)的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網站的一部分。和之前我們見到的網頁相比,這個網頁頁面很簡單,只有5張照片(包括不少於兩張的升旗照)。這個網頁提供了一個簡明的戰役編年過程,還有許多與升旗和戰役本身相關紀錄資料的鏈接,以及關於戰爭中許多其他戰役的頁面的鏈接。[47]這個頁面在谷歌搜索中優先級很高的原因是,盡管它現在已經不再被更新維護了,但其作為教學和研究的資源意義重大。

第8條是關於“無線電日”的鏈接,指向一個為無線電歷史愛好者們建立的業余的網站,其中有關於硫磺島的無線電報告的檔案和關於該戰役的一個簡明文字說明。[48]瀏覽這個網站的人可以收聽到關於登陸作戰的現場報道以及對於戰爭給當地造成破壞的描述,由此帶來了一種文字材料所無法提供的陌生化了的身臨其境之感。聲音材料,加上之前提到的視頻和圖片的應用,讓人們註意到了在線交流的多重特點,並且文字材料能夠被其他引人入勝的方式所補充從而變得更加便捷。[49]

第9條是指向美國國防部官方網站的鏈接,進入網頁後可以瀏覽到升旗的圖片、圖集、地圖和一個返回國防部主頁的鏈接。[50]

第10條是提供電腦遊戲的網站,其中包括《太平洋戰爭》。[51]

這一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很多乃至無限,因為對“硫磺島戰役”的谷歌搜索的結果有將近25萬條,之後每一條鏈接又可以引出數條其他鏈接。這里的列舉已經足以讓我們得出本文所需的結論了。

Views: 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