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教育中的思維

一、教育方法的要素

在理論上,沒有人懷疑學校中培養學生優良思維習慣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這個看法在實踐上不如在理論上那麽為人們所承認。此外,就學生的心智而論(即某些特別的肌肉能力除外),學校為學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養他們思維的能力。對於這一點也還沒有足夠的理論上的認識。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目的之間,把整個教學分割開來,例如分成技能的獲得(如閱讀、拼字法、寫字、圖畫和背誦)、知識的掌握(如歷史和地理)和思維的訓練,這種做法使三個目的都不能有效地達到。如果思維不和提高行動的效率聯系起來,(不和增加關於我們自己和我們生活的世界的知識聯系起來)這種思維就是有毛病的。如果所獲得的技能沒有經過思維,就不了解使用技能的目的。因此這種技能使一個人受常規習慣的支配和別人權威的控制,這些指揮人們的人雖然知道他們在做什麽,但是他們成事的方法並不特別審慎。脫離深思熟慮的行動的知識是死的知識,是毀壞心智的沈重負擔。因為它冒充知識,從而產生驕傲自滿的流毒,它是智力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持久地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徑,在於把注意集中在嚴格要求思維、促進思維和檢驗思維的種種條件上。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要使用心智,也使心智獲得酬報。我們說思維的方法,這話固然不錯,但是關於方法重要的是要牢記,思維也就是方法,就是在思維的過程中明智的經驗的方法。

(1)發展中的經驗就是所謂思維。思維的開始階段就是經驗。這話聽起來好像老生常談。這句話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不幸的是它並不那麽清楚。與此相反,在哲學理論與教育實踐中,思維常常被人視為和經驗隔絕的東西,可以孤立地培養。事實上,經驗所固有的局限性往往被視為要求注意思維的充分理由。於是,把經驗局限於感官和欲望,局限於純粹物質世界;而思維則出自高級的官能(理智),用於屬於精神或至少屬於書本方面的東西。所以,常常有人把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截然分開,認為純粹數學是特別合適的思維教材(因為它與物質的存在無關),而應用數學則具有實利的價值,而沒有訓練思維的價值。

一般說來,教學方法上的基本錯誤在於假定學生的經驗是可以想當然的。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這裏所謂經驗,正如我們解釋過的,就是一個人嘗試做一件什麽事,這件事又可以感覺到反過來作用於這個人。上面所說的錯誤,在於假定我們不考慮情境的某種直接的個人經驗,就可以從算術、地理或其他科目的現成教材開始。甚至幼兒園和蒙台梭利教育法,也急於想“不浪費時間”,使學生掌握理智上的成就,因而他們往往忽略——或減少——學生對熟悉的經驗材料的直接的、不夠成熟的運用,而立即把他們引進表現成人理智上的成就的材料中。但是,一個人無論在什麽年齡,接觸任何新材料的第一階段不可避免地總是屬於嘗試錯誤的性質。他必須在遊戲或工作中實際上利用材料,試做一件什麽事,進行他自己的沖動所引起的活動,然後注意他的力量和他所用材料的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當一個兒童開始玩積木時,就發生這種情形。但是,當一個科學家在他的實驗室裏開始用不熟悉的材料作實驗時,同樣發生這種情形。

所以,如果我們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而不是單純學一些文字,學校任何科目的教學法應該盡可能不是學院式的。要懂得經驗或經驗的情境的意義,我們必須想到校外出現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對活動感興趣和從事活動的那些作業。細心檢查一下正規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無論是算術、閱讀、地理、物理或外國語的教學,都將會表明這種教學方法所以有效,全靠它們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學生思維的情境。它們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而做事又是屬於這樣的性質,要求進行思維或者有意識地注意事物的聯系,結果他們自然地學到了東西。

情境應該具有引起思維的性質,當然就是說它應該提出一件既非常規、又非任意的事去做。換言之,做一件全新的(因而也是不確定的或有問題的)事情,它和現有的習慣有足夠聯系,足以引起有效的反應。一個有效的反應就是能完成一個可以看到的結果的反應。這種活動不同於純粹偶然的活動,把活動結果和所做的事在思想上聯系起來。因此,有關提出來引起學習的任何情境或經驗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情境或經驗所包含的問題屬於什麽性質。

初想起來,似乎通常學校所用的方法很符合這裏所提出的標準。教師給學生布置題目,提出問題,指定作業,解釋難點,這種種事情占學校工作的一大部分。但是,必須區別兩種問題,一種是真正的問題,一種是模擬的或虛幻的問題。下面許多疑問可以幫助我們區別這兩種問題。

①除了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以外,還有什麽別的事情嗎?這個問題是從學生個人的經驗的某種情境內部自然產生的呢?還是只是為了講授某一學校課題而提出的一個孤零零的問題呢?它是不是能引起在校外進行觀察和從事實驗的一種嘗試呢?

②它是學生自己的問題,還是教師的或教科書上的問題,只是因為如果學生不做這個問題,就不能得到所要求的分數、或者不能升級、或者不能贏得教師的讚許而給學生提出的呢?這兩個問題顯然是互相交搭的。它們不過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說法:學生所得的經驗是他個人切身的事情本來具有刺激和指導觀察所包含的聯結,並能導致推論和檢驗推論的性質呢?還是由外部強加給學生,學生的問題不過是滿足外界的要求呢?

Views: 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