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上)

——在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的講演

鄭和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們一定要把鄭和介紹給全世界,讓全世界人都知道,我們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國家。今天,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是為了記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深刻認識到,歷史曾經給過中國以機會,我們再也不能喪失機遇了。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實際上也是希望通過紀念,弘揚我們的海洋文化,弘揚我們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的精神,進一步增強全體國民的海洋意識,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鄭和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在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上都讀到過,但是相當長一段時間來,畢竟不知不覺中為人們所淡忘,而學術界紀念鄭和、討論鄭和的活動十分活躍。我們非常有責任、有必要在國內展開大規模紀念鄭和下西洋的活動。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鄭和下西洋的傳奇,以及鄭和下西洋至今所留下的許多未解之謎,以引起大家的思考,最後講一講科技興海的問題。我將以大量的圖片向大家展示一個彩色繽紛的海洋世界,希望大家通過紀念鄭和下西洋,以史為鑒,關注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

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是我們國家這次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主題,這是最基本的內涵和要求。事實上,鄭和下西洋的啟示,可以使我們深思許多問題。

一、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創舉

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堪稱一個歷史創舉。其規模之壯觀以及船隊之富麗堂皇,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鄭和下西洋,是600年前發生的傳奇。600年來,“鄭和”這個名字可能慢慢淡出,但是在國外,特別是在海外南洋華僑中,鄭和相當於飲食界的關公,讀書人的孔子。在南洋很多家庭以及商鋪里,都供奉著鄭和的畫像,他們把鄭和尊稱為“三寶公”。

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堪稱一個歷史創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由200多艘船組成,可謂浩浩蕩蕩。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把這個船隊當時的情景完全地描繪出來,將是一幅什麽情景,其規模之壯觀以及船隊之富麗堂皇,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大家設想一下,有些國家的船隊,那麽幾十條船組成一個艦隊就可以稱霸海洋,而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當時絕對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隊。

鄭和的生卒年為公元1371年和1435年,原姓馬,小字三寶,後來入宮賜姓鄭,成為“三寶太監”。鄭和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長相沒有清晰的定論,現在他的圖像是從當時的傳奇小說里描繪下來的,當時的小說描寫他是一個非常雄偉的將軍形象。至今為止,他的形象仍然是歷史學家、航海學家感興趣的問題。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非常之大,其中有寶船、戰船、坐船、商船、糧船、馬船等,共200余艘。鄭和所在的那艘船叫寶船,達44丈長、18丈寬、9桅12帆之巨。關於寶船尺度現在爭論很大,我稍後再做解釋。船隊人數也可謂洋洋大觀,一個船隊有2.8萬人之多。我們知道,明朝永樂年間,全國人口約5700萬,鄭和的一個船隊就有2.8萬人,這個比例之大難以想象。鄭和下西洋的歷時之長,也是一個顯著特點,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前後歷時28年,七下西洋。航程之遠也永載史冊,船隊先後到達南海和印度洋沿岸亞非諸國乃至肯尼亞,到過30多個國家和城市。

去年,美國人孟席斯寫了一本名叫《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書,提出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一說,轟動世界,引發了人們有關究竟是哥倫布還是中國的鄭和發現了美洲的爭論。不過實事求是地看,我們的許多歷史學家還是認定,鄭和確實沒有發現美洲。不能因為外國人說鄭和發現美洲了,我們就盲目樂觀,跟著這樣說。我們要尊重歷史事實,我們要積極地去發現新的史料來作出最終的科學論斷。在這個問題上,也表明中國學者更加明智和成熟了。也許更值得我們探討的是,為什麽鄭和當時有條件發現美洲而沒有去發現。

鄭和下西洋用的船在南京制造,然後從江蘇太倉出發,出長江口,沿著黃海下來,經過臺灣海峽到南海。因此,他實際上是先下南洋,然後到西洋。船隊的航行跨越了如此大的海域范圍。當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明成祖親自祭江,船和船之間排成方陣,旌旗飄揚,場面之壯觀,令今人嘆為觀止。

但非常遺憾的是,永樂大帝以後,特別是明末清初以後,中國開始了漫長的閉關自守的海禁時期,最終導致世人不知道有鄭和,而只知道有哥倫布。為此,梁啟超提出過一個問題,即非常有名的“梁啟超問題”。梁啟超於1904年在《新民叢報》上寫道:“……而我則鄭和之後,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梁啟超是思想改革家,他從這一問題中發現了中國閉關自守造成落後的現實。但是,“梁啟超問題”在當時提出來並沒有引起國人足夠的重視。“梁啟超問題”對中國而言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我們深思。與此類似的還有“李約瑟問題”,也引起過不少學者的探討。

因此,對鄭和下西洋,我們既要為之驕傲,又要加以反思。鄭和下西洋的創舉值得國人為之自傲。不過,28年在歷史上畢竟僅僅是一瞬間,而其留下的反思卻刻骨銘心。中國近代史上,曾經遭受過列強來自海上的侵略和欺負,鴉片戰爭、甲午海戰,都是我們必須牢記的深刻歷史教訓。


二、鄭和下西洋的曠世之謎

鄭和下西洋為什麽輝煌?這些奇跡又是怎麽創造出來的?到現在為止,這些問題經歷了差不多大半個世紀,仍然是一些令學者專家頗為困惑之謎。

首先來看寶船。寶船長44丈,寬18丈,按當時的度量折算是138米長,56米寬,相當於一個萬噸輪。而差不多60年後,哥倫布1492年遠航時,最大的船只有31米長,排水量才250噸。

船是航海的基本條件,用木頭造如此之大的船,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是難以想象的。這個船到底是怎麽造出來的?能不能經受靜水和海浪的載荷?現在有很多種說法。有專家認為船並沒有那麽大,是度量衡換算出了問題,或者是記載錯了,如果用另外一種尺度“攢”來度量的話,這個船大概只有40多公尺長。但是,如果只有40多公尺長,又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要知道,鄭和的寶船里有許多房間,非常之豪華,顯然不是40多公尺長的船所能容納下來的。船上都雕梁畫棟,而且大大小小的船一共要容納2.8萬人,40多公尺長顯然太小。因此,這個船究竟多長,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現在,有很多學者提出重新建造鄭和的寶船,並且借助重造的船沿著鄭和下西洋的途徑重走一次。我非常贊成這樣的設想,這樣做真正有利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振奮人心,睦鄰友好,科學航海。“鳳凰號”小艇歷經艱險的遠航就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嘗試。我們不必要太在乎復制的寶船應該多大。

現在有真實的史料證明,從當時南京的船廠遺址挖掘出來的寶船的舵,舵桿就有11米長,說明當時的寶船遠不止40多公尺長(當然這些僅是一家之說)。

除了船的長度之謎外,鄭和下西洋的歷時跨度,也是一個謎。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是1-2年,第六次遠航則長達3年,因為他的船隊當時沒有自己的動力,只能等靠季風。船上的供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在海上漂泊非常艱苦,如何保證供給,保證有足夠的蔬菜、水果?航海最怕患上敗血癥,如何防止敗血癥?現在有專家經過研究認為,當時已經掌握了孵豆芽的方法,船員們因而是通過豆芽來維持生計的。但想象一下,要供應2萬多人的豆芽,談何容易。雖然南洋遍地都是蔬菜水果,可以有取之不盡的供給,但2.8萬人的采購和物流不是那麽簡單的。這是現代物流專家都感到困惑的問題。

Views: 1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