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河嘉·芬蘭國家地景中的鄉村意象(4)

而芬蘭獨立後的意象和文學中重現了農業型態的社區理念,並藉土地改革而得以擴展;土地改革是為平息無土地的人們而實行的,而土地改革使得這些人都成了小農。此時期的鄉村想像比較不在鄉村社會日常生活活動與人際關係的細節,而將注意力擺在農民身上,特別指農民的健康形象和在地人的範例。這個時期的鄉村想像結合教導歷史意象衰退和軍國主義意象的提升,構成了或可稱為戰前的「農業的民族主義」。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二次大戰後,芬蘭國家地景中的鄉村意象又經歷了另一次改變。由於芬蘭在戰後國家的復原和重建意象,以及伴隨的芬蘭都市化過程的結果,逐漸使得芬蘭鄉村轉變成為懷舊鄉愁的客體。1950 至1960 年代,農業的結構性改變導致嚴重的境內遷移現象,就業者由鄉村移居至都市,這些被迫搬遷至都市的人們,選擇在假日的時候回到鄉村,以舒緩都市的緊張生活。

對這些人來說,鄉村是充滿正向的意象和鄉愁記憶的地景/景致。此時,鄉村的意義並非由外來者所創造,而是由一群希望能重溫兒時景色、並於假日期間定期回鄉的人們所賦予的。於是,芬蘭在1960 至1970 年代掀起了大規模所謂的第二個家的風潮,多數第二個家的屋主其實會使用他們原有的小木屋。在對小木屋擁有者之社會行為的研究顯示,對於鄉村生活型態、兒時景色,以及逃離都市環境、與家人享受自然環境等的渴求,是芬蘭人季節性遷移至鄉村的主要動機( Vuori, 1968, 引自Vepsäläinen &Pitkänen, 2009)。這些第二個家的所有權人,多屬於二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這些人們見證了芬蘭的都市化經驗,對他們來說,鄉村依然與兒時景色和鄉愁記憶有關。

現在,在觀光旅遊發展和宣傳下,鄉村的浪漫想像更趨多元化,賦予鄉村懷舊意象逐漸成為主流。鄉村地區的在地性與發展源起逐漸被遺忘,鄉村休閒地區成為在夏季度假的地方,或是土生土長在都會地區芬蘭人的第二個家。簡單來說,鄉村地景提供綠色、休閒、舒適的環境,鄉村想像清楚地存在於都會想像的影響之下。此時期意味著鄉村的商品化,成為毫無政治性觀點的都會消費地區。

此外,對農業工作的浪漫想像,也在芬蘭的木屋/農舍文化中已扮演重要角色。農業工作可以勞動身體,而且有具體可見的產出結果。有能力以雙手在自有農地上建立農場的地主,仍是芬蘭文化中英雄式的迷思,並在文學或電影中一再敘述著。然而根據Silvasti(2003),農耕工作,例如田地裡的勞動,以及照護農場動物、建築和修補等雖然無法真正地賴以維生,這些迷思同樣被複製於芬蘭的鄉間木屋文化,小木屋的生活活動包含農事活動,提供再次體驗英雄式鄉村迷思的機會,也因此增加了人們對於鄉村住宅的興趣。

現在芬蘭的農業地景再現,在許多方面類似英國的鄉村田園詩意迷思。隨著現實的芬蘭鄉村結構在戰後的國家發展過程中產生巨大的改變,鄉村地景實際上已經大大地改變了,與田園詩意的鄉村景致再現並不相符。如Silvasti(2003)所述,在當前農企業的社會經濟現實,與以往令人嚮往的鄉村式農業地景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因此,鄉村被視為可以從事耕作活動、真實工作,以及傳統鄉村生活方式的地方,此種經驗已經在耕作景觀的浪漫再現中,扮演一個更大的角色。

由歷史進程看來,芬蘭的鄉村地景似乎一點一點地喪失其象徵權力,其實不然。包括在國家面臨危難和戰爭之際,以及在其國家結構不斷改變、整合的過程中,不管是以國家機器的保護區網絡的形式,或是一種對於過去的理想化懷舊形式來展現,地景的國家性組合總是在轉折情況下一再地提起。對都市的芬蘭人來說,鄉村仍舊是一個參照的象徵架構,同時,鄉村也成為國家認同的新基礎。


伍、鄉村仍屬於國家地景


一、國族浪漫荒野情


前述在芬蘭民族運動時期,祖國鄉土等同於耕地,而此特點也仍可見於在當今芬蘭的社會文化中,甚至後工業社會裡的都會芬蘭人。有學者主張當前的浪漫荒野論述可追溯至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芬蘭國家認同的建
構(Saarinen, 2004)。如同鄉村,芬蘭的民族浪漫主義運動,將荒野浪漫化為美學地景,體現於國家認同中。芬蘭人的民族認同具有鄉村性的意識型態,堅信芬蘭人屬於鄉村,甚至是屬於邊遠地區的荒野。這種浪漫的民族主義也推動了芬蘭國內旅遊的發展,自然和荒野地景開始吸引遊客。芬蘭境內的拉布蘭(Lapland)荒野意象對芬蘭人而言是個理想典型。



                                                                                                                                  圖3:Lapland


現今的芬蘭社會中,關於荒地的論述摻雜了盎格魯的觀念,特別是森林資源密集剝削的歷史在地景和人們的自然概念中十分常見,而與英美的鄉村田園詩意一致的是芬蘭人也欣賞荒野的視覺感官適意。然而,除了浪漫想像之外,不管是傳統上,乃至於現在,荒野一向被視為是每日生活的資源與實踐部份。雖然受到西方保護區主流思潮的衝擊,芬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仍存在著芬蘭的古老狩獵和木雕技藝文化精神。荒野的芬蘭字源是‘erämaa’,意味著在主流文化之外的正向地景/景致。傳統上,荒野所指涉的是一片被森林覆蓋、遠離村莊和農業土地的狩獵和捕魚區。芬蘭的文化和傳統認為荒野不是一個邪惡的事物,不是一個需要贏得的、馴服或改變的物體,也不只是一種美學的、身體娛樂和充電的來源,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具生存意義的重要性。古老荒野相關的傳統仍然深植於芬蘭和北歐的文化-自然活動中、並且受重視。而且也因為北歐國家中普遍的進駐權,使得這些傳統得以普及。「每個人的權利」使得人們免費近用土地、水路、以及自然產品的採集。這種權利使許多傳統追尋得以延續。

芬蘭的荒野概念荒野也是一種浪漫的地景。如Hallikainen(1998)所述,當前芬蘭的荒野浪漫想像是相當原樣的、偏僻的、無人居住的、沒有道路的森林區域,泥沼、溪流和湖泊系統散佈其上。使用荒野的重要動機包含身體運動、清淨空氣、平和、靜謐,並能夠遠離每日生活的壓力。因此,芬蘭的荒野再現,一方面聚焦於地景想像,同時也強調荒野傳統與活動。就以芬蘭第二個家的現象來看,其文化的興起有兩個因素:一是此時期風潮(歐洲浪漫運動時期)的影響,二是都市化中產階級對於休閒旅遊和季節性遷移的熱忱。對於浪漫地景和自然生活方式的渴求,刺激了上述兩個因素的形成。並且,荒野地景也是第二個家旅遊的最重要的吸引力,在結構上,芬蘭有個小木屋座落於湖畔旁的森林,遠離塵囂的傳統意象。

古老的荒野相關傳統被視為小木屋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份。舉例來說,釣魚、採摘苺果和菇菌,是第二個家的屋主最普遍的戶外活動。因此第二個家在芬蘭性與自然的特殊連結中,以及現在的芬蘭國家地景中,被認為扮演了核心角色。

Views: 1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