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有一首歌》永恒的盟約

——讀豐子愷的“護生畫集” 

平日雖說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卻也並不是見什麽都會感動的那一類。可是,一套“護生畫集”放在案頭,看一眼就有一眼的酸熱,翻一回就有一回的柔情;所以,我想,世間事大概都能從這裏得到一些解釋了。

我不是佛教徒,雖然因為是中國人,自然而然地對佛教有一種親近的感覺,但卻不是因為這樣而感動的。我的意思是說:一本畫感人之處,有時候是它的文字、有時候是它的內容、有時候是它的插畫;而這一套護生畫集感動我的地方,卻是從第一集到第六集之間的五十年的時光和所有的滄桑。

想一想,五十年的歲月裏,一個藝術家大半生的時間,都是為了還一個許下的心願而努力;努力地搜集材料、努力地構思、作畫、配詩;所為無他,只因為曾經答應過一句話:“世壽所許,定當遵囑。”只因為要向他年輕時就跟隨著的老師表達他的敬意與愛意,於是,從卅一歲畫到七十八歲。想一想,大半生的時間,都在為了實踐一個永恒而美麗的盟約,在升平時代,已經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了,更何況是身在五十年來的中國,那個我們都知道的歷經千劫百難的中國。

因此,藝術家所受的苦,也必更千百倍於常人所受的苦了吧?因此,這套畫的最後終於能夠出版,並且能夠放在我們這麽多中國人的案頭,應該也可以算做是一個神話般的奇跡了吧?但是,你能說它只是神話而已嗎?在這麽多尋找它、推介它、印制它、保存它的有心人所做的種種的努力之後,你能說它僅僅只是神話而已嗎?

要怎樣來形容這些人的努力呢?我想,這世間一定有些事是我們所無法了解,最後恐怕也只有相信,是有一種超乎一切之上的力量在安排著我們所有的一切了吧。

豐子愷如果是在一九七五年以七十八歲高齡逝世的活,那麽,他在一九二八年的時候應該是三十一歲。為了向他的老師弘一大師祝賀五十歲高壽,他畫成護生畫集五十幅,請弘一大師題字五十頁,就是整個事情的開端。

弘一大師在沒出家之前是我們所知道的那位才藝超卓的李叔同先生,豐子他在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是他的學生,向李老師學習圖畫和音樂;大師出家之後,又能有機緣在一九二七年再拜大師為師正式皈依佛門,法名嬰行。因此,弘一大師可說是豐子愷的經師與人師,而豐子愷對老師的服膺與尊敬,更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一九三一年冬,他畫成護生畫第二集六十幅祝弘一大師六十歲的壽慶,於是開始師生相約,以後每隔十年續繪一集,每集增加十幅詩與畫,就是說:七十歲畫七十張、八十歲畫八十張、一直到第六集,一百歲畫一百張算做是盟約的圓滿完成。

然後,老師就去世了,然後,世亂如潮湧而來,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都勉強地在大陸或在海外印行了,在最後的幾年,豐子愷不敢再信守十年畫一本的盟約,不是為了不願,卻是為了怕“不能”。於是,他提前作畫,悄悄地完成了百幅作品,因此而終於能夠依約在第五十年時,出了第六集,紀念了弘一大師百歲冥壽,而作畫的那個虔敬的學生,卻早已在書出的四年之前去世了。為他印行四、五、六集的新加坡薝葡院的廣治法師在第六集的序文上把整個五十年的經過細細寫來,真是令人覺得心酸,而他在第五集的序文上記載了一、二、三集的散佚又復得的故事,又令人覺得安慰與歡喜。

整個事情就是這樣;讓人心酸,卻同時又感到安慰與歡喜。我們中國有句最常說的話:“皇天不負苦心人。”應該就是這種感覺了。要你在終於做到,終於成功了的時候,回首前塵,竟然會忍不住流下了喜悅、辛酸與感激的淚水。我想,豐子愷在畫完了第四百五十張圖的時候,一定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吧。而所有參與了這套書的搜集、印行與推廣的有心人,在看到了這一套裝訂精美的書終於出版了的時候,一定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吧。

整套護生畫集一共有四百五十張圖,也有四百五十頁的詩文,從表面上看來,是宣揚佛教不殺生的教義,可是整套書真正的意思,是除了護生以外,更要護心,護的是人類自己的那一顆心。豐子愷自己在第三集的序言上,對這一點做了很詳明也很令人信服的解釋。如果照我粗淺的了解來看,也許可以這麽說,就是說;若是為了生存而做的殺生都不違背護生的原則,可是不必要的殺生就是絕對不可原諒的事了。

畫第一集五十圖的時候,藝術家才三十剛過,所以在畫面上也覺得有一種剛猛之氣,構圖稍嫌突兀,所作的譬喻也都非常直接,例如在第十六頁畫了一只在大大的鞋底下奔逃的小蟲,旁邊畫上三個大大的驚嘆號;又好像第六十四頁畫主婦殺魚,標題是“劊子手”,第七十六頁畫廚房的刀、竈,標題“刑場”,七十八頁畫一個剛打開的沙丁魚罐頭,標題是“開棺”等等;都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反倒令讀者產生了一種很微妙的反感,覺得豐子愷不像在勸人為善,而只是在一頁又一頁地訓誡著我們,咒吧著我們似的。

而在第二、三集之中,就比較混和一點了。畫面的構圖比較滿,線條與筆觸也比較多變化,看起來比較柔和,有幾張甚至很美了。夏丐尊在第二集的序上也提到這一點,他說:“二集相距十年,子愷作風,漸近自然,和尚亦人面俱老。並共內容旨趣,前後更大有不同。初集取境,多有令人觸目驚心不忍卒觀者,續集則一掃淒慘罪過之場面。所表現者,皆萬物自得之趣與被我之感應同情,開卷詩趣盎然,凡使閱者信不此乃觀善之書,蓋初集多著眼於斥妄即戒殺,續集多蛘眼於顯正即護生。戒殺與護生,乃一善行之兩面。戒殺是方便,護生始為究竟也。……”

因此,一個藝術家的成長與成熟,確實是需要有充分的時間的了,假如整個社會都願意以耐心與愛心來等待一個藝術家的逐漸形成,這個世界該有多好!

因此,在全集之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第六集,也就是最後功德圓滿的那一集。一共有一百張畫,與前面五集都不同的是:藝術家自己在畫外加的那一條邊線上注明了頁次的順序,詩文上也是,從第一頁到第兩百頁,都是他一一加注上去的,也就是說,豐子愷預感到自己可能不能親眼見到書的出版,於是,在那樣困苦的日子裏,仍然有條不紊地把一切預作了安排。他死後三年,廣洽法師由新加坡到上海去祭吊他,才發現了那一份遺稿,不禁淚下。

而在這一本裏,一個佛教徒的溫和茲悲的心腸顯現到了極點,一個藝術家的熱烈天真的胸懷到了最後最高的境界,竟然與四十多年前的那一種剛猛有了極大的不同。豐子愷用充滿了愛心的筆觸,畫出一段又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筆每一句都如冬陽,讓人從心裏得到啟示,得到溫曖。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他安排在這一集上的第一張圖:“馬戀其母。”這是取自閱微草堂筆記上的一段:“西商李盛庭買一馬,極馴良。惟道逢白馬,必立而注視。或望見白馬,必馳而追及。後與原主人談及,原主曰:此本白馬所生,時時覓其母也。是馬也,有人心焉。”

而藝術家自己的那顆心呢?是不是也有一些戀戀不舍的東西呢?是他的童年、他的故園、還是他念念於懷的那個古老安靜的中國呢?

我總覺得,人把這幅畫放在第一張,一定有他的深意,因為,他的最後一張也說出了一些話,這一張是“首尾就烹”,取自傷心錄上的一段:“學士周豫家,嘗烹鱔。見有鞠向上,以首尾就烹者。訝而剖之,腹中累累有子。物類之甘心忍痛,而護惜其子如此。”

以戀母始,以護子終,藝術家的特意安排,不就在這裏了嗎?生命的一切都為了延續,藝術的最終目的應該也是為了這個。汲取上一代的精華,寄望下一代的能夠知道、明白,並且再發揚光大,大我的逐漸成熟,小我的生存才有他的意義,永恒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豐子愷在一八九八年出生於浙江崇德縣石門灣,十七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得到夏丐尊和李叔同兩位老師的賞識,從此走上了藝術和文學的道路。在民國二十幾年的時候,他的散文、童話、詩、漫畫都得到所有中國人的喜愛,因為他的作品平易近人,所以連當時的家庭主婦和兒童都能敬他愛他喜歡他,可惜的是像我們這一代在臺灣生長的中國人,對他已經不大認識了;而今天,藉著這套“護生畫集”的出現,豐子愷的面貌與心聲終於能夠同時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他生前的最後一個願望不也達到了嗎?

Views: 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