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軍·可能世界敘事學的理論模型(下)

瑞恩關於人物私人世界的模態結構(知識世界、責任世界、願望世界、幻想宇宙)則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敘事語法,它們之間的沖突以及它們與文本現實世界的沖突則構成了情節發展的動力學基礎,也為讀者從人物行為推導人物的心理運作提供了有用的分析工具。

“經驗性”範疇試圖把握人們對敘事世界的心理體驗。經典敘事學中盛行的敘事交流圖式將闡釋置於假設的經驗之上,某些文本結構的在場是通過它們對讀者的效果來演示的,也就是說,將敘事交流虛構為一個由各個主體參與的關於閱讀的故事。[22] 1990年代中期敘事研究悄然產生了認知轉向,更加關註敘事識解的經驗過程。我們主張將敘事學的符號學基礎從經典的表征論(representation)轉向後經典的模擬論(simulation),以便對敘事經驗做更全面的描述。模擬是用一個簡化過程來模仿另一個過程,過程指的是源系統的行為特征的時間演化。相比而言,表征是關於客體或系統的靜態意象或命題。於是,可能世界理論被改寫為敘事作為模擬的理論。敘事模擬是指我們建構關於自我或他人的生活世界或心理世界的各種程序。一方面,通過借用認知科學的相關理論工具,將敘事描述為人類進行心理模擬的一種方式,敘事模擬的產品是一個世界模型,它可能與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相抵牾或協調一致,但具有相對於現實的認知和情感功能。另一方面,模擬也表現在我們作為讀者對敘事文本世界的體驗過程中,與瑞恩“再中心化”思想異曲同工的有傑裏格(Richard J. Gerrig)描述的“敘事轉移”、[23]沃爾頓(Kendall Walton)所謂的“假裝遊戲”、[24]吳爾夫(Werner Wolf)所謂的“敘事幻覺”。[25]敘事模擬的詩學被刻畫為一個遞歸循環的反饋回路,由輸入輸出程序、輸出故事的外化程序、讀者對虛構人物的心靈模擬機制所組成。借用特納(Mark Turner)的“概念融合”思想,輸入即是他所謂的“雙範圍故事”,[26]融合過程產生具有戲劇性突現意義的輸出故事。然而,這個融合故事必須通過媒介轉錄才能與人分享。故事元素的權重、刪加、重組、秩序化等外化過程要受到媒介(內部故事的心理意象翻譯成特定的媒介表征)、語義(逼真性和連貫性)、語用(可述性和敘事意旨)因素的制約。外化故事可充當進一步模擬的輸入。對敘事理解而言,輸入故事就是文本世界和讀者經驗,二者的互動產生一個輸出故事,即讀者對敘事世界的心理表征。


心理模擬還為讀者對虛構心靈的認識與移情提出了經驗性的說明。我們通過模擬人物的心理來預期、把握、解釋虛構人物的行為。我們想象自己處於虛構的情景中,獲得人物在那種情景中可能持有的信念和欲望,將這種“假裝”信念和欲望輸入模擬器,模擬器“離線”運行產生輸出行為,我們於是將該行動歸屬於目標人物。柯裏(Gregory Currie)將想象看作心理的信息處理系統的一個部分,提出想象就是模擬器,連接情感、信念和欲望,它說明了我們何以能夠移情於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虛構人物。[27]在瑞恩看來,模擬理論就是一種反事實推理形式,通過將主體置於他人的心靈,能讓我們從明知是虛假的前提進行推理,並因此使我們諒解甚至眷戀正常生活中會反感、鄙視或譴責的人物。[28]虛構心靈的模擬是我們閱讀敘事虛構的動機與快感所在。因為在生活世界裏,不論是官場還是情場、寫作還是談判,我們就在時刻將目標和意圖等心理狀態歸屬於他人。心理模擬是一種普遍而自然的對人類同伴的認知渴望與實踐。正是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無法通達他人的心靈,我們轉向虛構世界以求實現對他人心靈的模擬性通達。


可能世界敘事學的解釋力可在兩個領域得到例證。法律訴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控辯雙方的敘事競爭,二者的法律故事(作為可能世界)需要法官或陪審團的裁決(即認證為現實世界)。而認證的依據則是法官或陪審團所持有的特定敘事的文類規約(往往是無意識的)。法律敘事學強調法律現實的敘事建構性,認為法律正義不過是一種形式正義,應該經過敘事正義的檢驗。[29]敘事學分析能夠透視法律文化現象所折射的權力運作與社會心理。在數字媒介裏,故事和遊戲的關系是敘事學首先要處理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將故事和遊戲視為建構虛擬世界的兩種不同但互補的模式。將敘事闡釋為可能世界,可以解決對超媒介數字文本性的學科殖民過程中來自遊戲學和敘事學立場的沖突。可能世界敘事學對數字敘事已顯示了初步的描述能力。[30]


可能世界敘事學超越經典敘事學之處在於將文本世界與我們所棲居的外部世界以及我們的內部世界重新連接起來。作為可能世界的敘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既見證了現實世界的變遷同時又參與了現實世界的創造。可能世界敘事學預設了敘事構成現實的潛力以及人類能動性的效能。正如每一次量子選擇就創造了一個新的可能世界,人類也通過自己的選擇來確定哪個可能世界能夠得到現實化。


註釋:

[1] Uri Margolin, “Coda: the Next Generation,” Style 38.3 (2004): 276-387.


[2] 多利策爾是在文學理論中采用可能世界方法的先驅,曾發表系列論文,近有專著《異宇宙:虛構與可能世界》(1998)。


[3] David Herman, “Review,” SubStance 23.2 (1994): 135-139.


[4] 出自一篇無名氏書評,載著名期刊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3 (1993): 526-527.


[5] 關於虛構性問題有兩種基本的敘事學立場,結構主義的經典立場和語境主義的後經典立場。漢堡格爾(Käte Hamburger)、班費爾德(Ann Banfield)、熱耐特(Gérard Genette)、科恩(Dorrit Cohn)等力圖證明敘事話語中的確存在著一些語言標記可以將文本識別為虛構。而克恩斯(Michael Kearns)和沃爾什(Richard Walsh)等認為決定事實與虛構的關鍵是敘事者或說話人的意圖與觀眾的文類預期。多利策爾則堅持敘事話語的文學性與真值功能的區分,並從可能世界立場提出,虛構文本先於它所建構的世界,而(事實)認知文本則表征先於並獨立於文本活動的世界。參見Lubomír Doležel, “Possible Worlds of Fiction and History,” New Literary History 29.4 (1998): 785-809.


[6] [12] Marie-Laure Ryan, Possible Worl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arrative Theo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5. p. 3.


[7] Christopher Norris, “Will the Real Saul Kripke Please Stand up? Fiction, Philosophy and Possible Worlds,” Textual Practice 17.2 (2003): 225-251.

[8] “代碼轉換”是指發明一套術語,策略性的選擇一個特定代碼或語言,以便同樣的術語能用來分析和連接兩個完全不同類型的客體或“文本,”或現實的兩個非常不同的結構層次。參見Fredric Jameson,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London: Routledge, 1981), p. 40.


[9] J. P. Gee,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2004), p.75.


[10] John E. Nolt, “What Are Possible Worlds?” Mind 95.380 (1986): 432-445. p. 432.


[11] Marie-Laure Ryan, “Possible Worlds in Recent Literary Theory,” Style 26.4 (1992): 528-553.


[13] [17] Lubomír Doležel, “Mimesis and Possible Worlds,” Poetics Today 9.3 (1988): 475-496.


[14] David Herman, “Theories of Fiction and the Claims of Narrative Poetics,” Poetics Today 19.4 (1998): 597-607.


[15] “再中心化”(recentering)指讀者沈浸在虛構世界裏,可能性的領域圍繞敘事者表現為現實世界的領域被重新中心化,人物所生活的世界(文本現實世界)暫時取代了(讀者生活的)現實世界。“最小偏離原則”指讀者識解文本世界時盡量地遵循對現實世界的知識表征。參見Marie-Laure Ryan, Possible Worl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arrative Theo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22, p. 52.

[16] Max Tegmark and John Archibald Wheeler, “100 Years of the Quantum,” Scientific American Feb. (2001): 68-75.


[18] Rod Girle, Possible Worlds (Bucks: Acumen, 2003), p. 35.


[19] Umberto Eco, “Reports on Session 3: Literature and Arts,” in Sture Allén (ed.), Possible Worlds in Humanities, Arts and Scienc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9), p. 343.


[20] 主要有弗萊(Northrop Frye)在《批評的剖析》中提出的“虛構模式”理論,邁特爾在《文學與可能世界》中提出虛構作品的四個一般性範疇,以及瑞恩在《可能世界、人工智能、敘事理論》中提出的以九種通達關系為基礎的文類系統。


[21] 為說明認證函數的運算,多利策爾以《唐•吉訶德》為例指出,我們認為敘事世界裏存在的是風車而非巨人,是因為敘事者話語建構了一個世界,在此語境裏相應命題的表達處於敘事者認證權威的範圍之內。倘若風車之說是出自故事人物唐•吉訶德或桑丘•潘沙之口,就不能被確立為一個敘事事實。參見Lubomír Doležel, “Truth and Authenticity in Narrative,” Poetics Today 1.3 (1980): 7-25.


[22] Jonathan Culler,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Fiction,” Diacritics 14.1 (1984): 2-11.


[23] Richard J. Gerrig, Experiencing Narrative World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2.


[24] Kendall Walton, “Spelunking, Simulation, and Slime: On Being Moved by Fiction,” in Mette Hjort and Sue Laver (eds.), Emotion and the Ar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39.


[25] Werner Wolf, “Aesthetic Illusion as an Effect of Fiction,” Style 38.3 (2004): 325-351.


[26] Mark Turner, “Double-scope Stories,” in David Herman (ed.),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2003), p. 117.


[27] Gregory Currie, “Imagination and Simulation: Aesthetics Meets Cognitive Sciences,” in Martin Davies and Tony Stone (eds.), Mental Simulation: Evalu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Blackwell, 1995), p. 158.


[28] Marie-Laure Ryan, Narrative as Virtual Realit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111.


[29] 前不久的鄧玉嬌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場發生在湖北偏僻小鎮的洗腳女刺死公務員案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法律專家擔心公眾輿論左右案件的公正審理,但網絡民意不太在意法理問題和警方陳述,而是對案發情景進行各種敘事模擬,意在超越形式正義而實現實質正義。


[30] 例如,瑞恩從計算機理論角度對敘事學範疇所做的創造性闡釋,參見Marie-Laure Ryan, “Stacks, Frames and Boundaries, or Narrative as Computer Language,” Poetics Today 11.4 (1990): 873-899. 潘代(Daniel Punday)用可能世界理論對RPG(角色扮演遊戲)所做的敘事學分析,參見Daniel Punday, “Creative Accounting: Role-playing Games, Possible-World Theory, and the Agency of Imagination,” Poetics Today 26.1 (2005): 113-139.

原刊於《國外文學》2010年第1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0 年第9期全文轉載
文章來源: 《國外文學》2010年第1期

Views: 17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