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揮·知識電商這個市場會有多大

魏武揮·知識電商這個市場會有多大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tTalks」(ID:wwh_33330533),作者魏武揮 ,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投資合伙人。

其實,我更願意把知識電商說成是「內容付費」(或內容收費)。一來的確有些付費的內容,難登「知識」之大堂,二來,這個領域本來就是內容創業的分支,內容付費似乎更加符合脈絡。不過這都是名詞之爭,就像某共享單車投資人在面對我問「產權歸屬運營方的單車哪裡是共享呢?」這個問題時,笑曰:我們就不較真名詞了吧?

商業圈,一向有這個傳統。到今天,還有人籠而統之把幾乎所有的微信公號都說成「自媒體」,我也懶得深究了。

(台灣天下雜誌照片)



在我寫完《知識電商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東西》時,有兩位朋友留言,都提及這樣一個問題:知識電商能做多大?

我想,他們問的,應該是這個市場規模會有多大。

隔了個把小時,我給其中一個留言回覆說:「我想了想,總量不好說,今年會井噴」。

ADVERTISEMENT


井噴的意思,就是相對於2016年知識電商所實現的市場規模。

就我所知,知識電商大致上有四個平台,在2016年有一些可見的規模。


第一個是:得到。

得到上的規模比較容易查,在得到APP上,一共有18個收費專欄,基本上是199元/年,有兩個例外,其一是王爍的,199元/9個月,另外一個是羅振宇自己的,1元/年。訂戶數都是公開的,各位有興趣可以去總和一下。

第二個是,在行/分答。

比較難以知道這兩個都是果殼出品的產品,究竟實現了多少流水。在行一度火過,我認識一位學心理學的美女博士,通過在行收到了十萬以上的收入。但與得到和專欄五五分成不同,在行並沒有提成。而分答,運營方有提成,一度比在行還火,進入去年年底後,略顯沉寂。

第三個是,知乎live。

這個平台已經運營得很穩健,一共建立了17個類別,每個類別下多則過百,少則幾十個。每個live,也有幾十到幾百不等的人數參與。票價從10元不到一直到400不等。這些都是公開可見的,有興趣的,也可以去計算一下。

ADVERTISEMENT


第四個是,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位列中國最大的網絡音頻平台之一,於去年12月搞了一個「123知識狂歡節」,主攻收費音頻。按其向媒體公布的數據是,當天實現5088萬的流水——雖然這個數字看著實在有點那個,哈哈。但千萬級別的流水應該不假。喜馬拉雅上現在有很多收費音頻節目,我一度還琢磨過要不要上去搞個讀書欄目。


開年以來,36氪推出了收費專欄,第一批邀請到了當年網際網路頭號IT博客keso。當keso寫下《我為什麼現在開始出來賣以及這個公眾號還會更新嗎》一文,騰訊似乎有點坐不住了。

根據公號i黑馬的披露,馬化騰在keso朋友圈底下留言:應該等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啊。keso則反饋你們這個測試太久了,馬化騰旋即表示:我們爭取加快。

去年8月,就開始流傳微信要測試付費訂閱,小半年過去後,看來騰訊真得要出手了。馬化騰親自過問的產品,歷史上騰訊的進度就不會慢,現在應該也一樣。

這可能是對這個市場規模的一種判斷。

ADVERTISEMENT


太小的生意,騰訊不會感興趣的。

有幾位騰訊略高層的朋友閒聊時開玩笑說,不過億的生意,是上不了總裁辦會議的。過億都不一定。


我對內容收費這個市場的判斷「井噴」,是基於對市場心理的估計。

在《知識電商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東西》,我提到《民主與法制》這本雜誌,在85年1月,發行了260萬份。

85年,基本上是改革開放初期,已經有一部分人富了起來——比如農村裡的所謂萬元戶(說起來這三個字是80年4月新華社一篇報導中首次使用並得到普及的),而有更多的人衝到追逐財富的行列中。社會上,談賺錢已經不再是一個羞恥的事。

但同時,大學生依然是天之驕子(77年才恢復高考),社會民眾普遍教育水平不高,最大的70後都還在學校里,60後深知自己年輕時的教育空白,整個社會,對求點知這件事並不反感,甚至有點趨之如騖。

不過,同樣也要看到,85年那個時候,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理髮刀的說法也很普遍。人們雖然有求知慾,但未必對正經去讀書有什麼太高的期望。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並未興起。

ADVERTISEMENT


當時的人們,可能不需要知識,但絕對需要內容,並願意為之買單。

我昨兒已算過,2毛6分錢的一本雜誌,在當年月入普遍不超過一百的前提下,還是占有一點比例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年的冰棍四分錢一根吧,雪糕也不過八分錢。

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產生了不少百萬發行的雜誌,這些雜誌基本上都是靠發行作為收入,廣告不多,標準的依靠內容收費為生。

比如著名的鳳姐口中的《知音》,創刊於1985年。被美國讀者文摘盯上威脅要起訴後來不得不改名的《讀者》,那就更早了,創刊於1981年。


家父在我那篇文章底下留言,認為當時做《民主與法制》的人,腦中其實根本沒有生意兩個字。

這個我同意。但這屬於動機。我們還是要看結果。

那個時代,真的是重內容(有貪慾肯定希望攝入諸如技能法則技巧之類的精神食糧,或者是勵志及雞湯)輕知識(系統性念書的耐心是木有的),雜誌業興起,並不奇怪。

80年代,絕不是一個安靜的年代,那是一個浮躁的年代。

閘門打開,億萬人向財富涌去。


網際網路到來後,雜誌業的好日子還沒結束。2005年,中國網際網路人口突破一個億,但讀者當年在某月的發行量依然能逼近千萬之巨,不過,這個可能是它最輝煌的時刻,旋即迎來了衰退。

網際網路的深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網民,並由此而獲得免費內容。需求雖然依然在,但有免費的,為什麼要付費呢?

即便是打小就閱讀報紙雜誌的70後乃至60後,開始慢慢放棄紙媒,投身到網際網路受眾群體中。

內容收費,由此開始沒落。

但內容這個需求,並沒有沒落。內容生產者們,需要一個契機,讓他們再度王者歸來。


2011年,科技圈非常有名的一個博客阮一峰,做了一個測試。

他在他的每篇博文底下,放上了一個支付按鈕,一開始是0.99元人民幣或0.99美元——用戶讀完後看著給,後來他發現由於國內支付系統所需要的手續費,使得0.99完全不現實,就上調為9.9元人民幣。

測試一年後,2012年5月,他寫下了這段文字:

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我一共寫了88篇博客,共計收到1079筆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幣4106.04元。

緊接著,他寫道:

這個數字算多嗎?我的每篇博客,讀者人數平均接近2萬人。根據上面的統計,可以推算出,其中大概有12個人願意向我付款。"轉化率"(訪問者轉化為消費者的比率)不到0.1%,而電子商務網站的正常轉化率大概是2%到5%。嗚呼,付費閱讀的艱難可見一斑。

我想,如此之低的轉化率,說明目前階段付費閱讀還不可行。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即使有各種不利條件,還是有人願意付款。如果交易費用更低、支付過程更便利、付費後能得到實際利益,我覺得付費閱讀是可行的。當然,前提是你的內容必須對讀者有用。

需要註明一下,阮一峰是一個技術型博客,就是博文經常探討技術上的技巧,甚至還有一些技術程序使用的教程,技能型內容很明顯,我個人以為,也當得起「知識」二字。

阮一峰提到了付費閱讀的三個條件,我再羅列一下:

交易費用更低、支付過程更便利、付費後能得到實際利益。

前兩者,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及其支付系統,已基本解決。

比如微信讚賞。


老實講,今天中國的大學,和二十年前,真的不一樣。

94-95年,是我在安徽那個三流大學裡的最後一年,我依然記得課程滿滿,上課的那位外教還特別較真,我要是不到,他一定會問這個人跑哪裡去了。直到95年上半年我大學四年最後一個學期,我的學校課程才算真正減少。

2007年,我進入交大這所國內一流大學執教的第二個年頭,學院開始商量進行教學計劃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調整課程安排,讓所需教授的課程儘可能在一二年級解決,三年級課程已經很少,四年級可以說就是一個漫長的實習年。

真正的系統知識教育,至少從時間上,已經從四年壓縮到了兩年(這可能是文科的關係)。大學這麼做,當然有客觀原因。就業難,或者說,社會歷練得越早可能對進入社會越有利,是做出如此安排的重要原因。

社會的運轉速度是「加速型的」,這使得這個社會,同樣很浮躁。

慢慢來是不行的。

在網際網路一些細分領域,你會看到,半年定勝負的例子有的是。


我過去不太看好知識電商的一個原因在於,這是一個不斷掏空自己的過程,總有一天,你的付費用戶都被你養的都有一定內涵一定眼界了,你自己又掏空了,何以為繼呢?

直到前兩天,我忽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這個道理,寫在了《這是一個加速的時代,但這裡有個致命的問題》一文中。

供需雙方,可能不是我以前所想像的那種。

那道鴻溝,普遍意義上,其實是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小。

因為有太多的人,是把門當成整個房間的。


小結一下:

1、當今社會土壤,恐懼與貪婪非常明顯的並存,決定了人們對內容其實是有強烈需求的;

2、付費工具本身大幅進步,支付幾塊幾十塊可能連一秒鐘都用不了;

3、加速時代,供需雙方的鴻溝會變大,收費內容供給者得以為繼。

不過,這裡有個不過,

我堅信,整個網際網路,依然是免費內容為主流。

但這不排斥,相對於2016年,2017年,將迎來知識電商也好,內容付費也好,的井噴。(2017-02-15 收藏自 《壹讀》平台

Views: 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