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礪鋒:飲食題材的詩意提升:從陶淵明到蘇軾(5)

在蘇軾眼中,茶的主要功用不在於解渴,而在於怡情悅志、修身養性。或者說,茶的主要意義已超越物質層面,而進入了精神境界。蘇軾有一詠茶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次韻曾輔寄壑源試焙新芽》)這哪里還是品嘗滋味,分明是一種審美的享受。蘇軾作詩答謝友人寄茶說:“我官於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胸中似記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和錢安道寄惠建茶》)平生飲過的茶竟像故人一樣難以忘懷,他對茶的感情何其深也!正因如此,蘇軾的詠茶名篇不但以描寫真切見長,而且以抒情濃郁取勝。試看二例:

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我今貧病常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第一首作於熙寧五年(1072),蘇軾正任杭州通判,在進士發解試的試院中與其同僚一起煎茶。第二首作於元符三年(1100),蘇軾正在海南貶所,生活極其窘迫,獨自在月夜汲江水煎茶。兩首詩的寫作環境迥然不同,詩人的心境也差異甚大,但詩中表現的情趣卻何其相似!可見蘇軾在煎茶、飲茶之際,已經超越了當下的實際生活處境而進入遠離塵寰的高潔的精神境界。兩首詩都詳細描寫了煎茶的過程,而且都用了“松風”和“雪”等清幽潔凈的自然之物來形容煎茶時的聲響和外形,從而使整個活動都具備了濃郁的詩意。詠茶詩寫到這種地步,可謂名副其實的以俗為雅。唐詩中雖然也有吟詠同類主題的作品,例如鄭遨的“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茶詩》),又如皮日休的“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茶中雜詠·煮茶》),可算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但無論是描寫之真切,還是意境之高雅,都不能望見蘇詩之項背。

 綜上所述,我認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飲食類題材是在陶淵明筆下初露曙光,到宋代則如日中天,而蘇軾在這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尤其值得重視。雖然蘇軾之後善於吟詠飲食主題的詩人代不乏人,但就題材開拓的廣度和詩境提升的高度而言,蘇詩取得的成就是後人難以逾越的。當我們探索古代詩歌在題材走向上的發展脈絡時,當我們評價蘇軾對古典詩學的獨特貢獻時,飲食類的主題是一個獨特的重要視角。


注釋:

 ① 《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六,《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287頁。

 ② “詩言志”最早見於《尚書·堯典》,偽《古文尚書》則析此語入《舜典》,《十三經注疏》,第131頁。

 ③ 《禮記·禮運》,《十三經注疏》,第1422頁。

 ④ 詳見《毛詩正義》卷六,《十三經注疏》,第374頁。

 ⑤ 《毛詩正義》卷八,《十三經注疏》,第388頁。

 ⑥ 見金啟華《詩經全譯》,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26頁。

 ⑦ 張少康《文賦集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頁。

 ⑧ 陶必銓《萸江詩話》,《陶淵明集校箋》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頁。

 ⑨ 《讀陶詩》,《劍南詩稿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327頁。

 ⑩ 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陶淵明集校箋》,第337頁。

 (11) 見《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之二,《杜詩鏡銓》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頁。

 (12) 見《驅豎子摘蒼耳》,《杜詩鏡銓》卷一三,第623頁。

 (13) 見朱弁《曲洧舊聞》卷一○,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31頁。

 (14) 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筆記小說大觀》第八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243頁。

 (15) 詳見馮應榴《蘇軾詩集合注》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4頁。

 (16) 《跋東坡先生詩》,《蠶尾文集》卷七,《王士禛全集》,齊魯書社2007年版,第1714頁。

 (17) 朱彧《萍洲可談》卷三,《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2頁。

 (18) 見張舜民《畫墁集》卷八《郴行錄》。

 (19) 見《書煮魚羹》,《蘇軾佚文匯編》卷六,《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592頁。

 (20) 見《東坡菜羹》,《蘇軾文集》卷二○,第595頁。

 (21) 見朱彧《萍洲可談》卷二,《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2316頁。

 (22) 《論語·鄉黨》,《十三經注疏》,第2495頁。

 (23) 《論語·雍也》,《十三經注疏》,第2478頁。

 (24) 施德操《北窗炙?{錄》卷上,《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3307頁。

 (25) 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蘇軾文集》卷一一,第366頁。

 (26) 《題柳子厚詩》,《蘇軾文集》卷六七,第2109頁。按:原文“當以故為新”前有“用事”二字,此據《稗海》本《東坡志林》卷九校改。因此條論柳宗元晚年詩風近於陶詩,不應專論“用事”。

 (27) 參看拙文《論宋詩的“以俗為雅”及其文化背景》,《唐宋詩歌論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93—507頁。

 (28) 見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94頁。

 (29) 按:清人紀昀評此詩曰:“牽光武、石崇二事,強生意義,支綴成篇,殊無真實本領。”(《紀評蘇詩》卷二四,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頁)未悟蘇詩章法之妙,王文誥注不取此則紀評,有識。

 (30) 《與王定國四十一首》之三二,《蘇軾文集》卷五二,第1528頁。(2014-12-10)

 

Views: 18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