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博淵: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思考(中)

魯迅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很勇敢。我想,這一個人的勇氣一定來自饑餓,來自對死亡的恐懼。因為“經濟上的需要是我們發明新食品之母”,這種動力是不可估量的。世界上大多數民族至今不吃螃蟹,因為他們的老祖宗沒有像我們的老祖宗那樣經歷過如此頻繁的饑荒,也就沒有我們的老祖宗那樣勇敢。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臨時出差去科威特,發現大使館食堂沒有做過螃蟹,說是當地人不吃,市場上沒有賣的。我說,海灘上一定有,夜里可以用手電筒去照。使館的同志將信將疑。過了幾年我再次到科威特,使館食堂就有螃蟹了,而且個頭極大,四分之一只螃蟹就是一份菜,可以下一碗飯。他們在黃昏時分把充電日光燈往沙灘上一放,人就到一邊抽煙去了,過了一會兒再去,螃蟹們就在地上沙沙地亂爬了,他們用事先準備好的鐵釬子叉,手到擒來。有人還把螃蟹冷凍了,請民航的人帶給北京的親友分享。

饑餓促使人發現新食品,一種新食品發現之後,為了使之可以下咽,就要研究烹調,然後,烹調也成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紅樓夢》里的螃蟹宴是多麽的熱鬧!多麽的講究!同是清代的戲劇家李漁見了螃蟹不要命,每年螃蟹上市之前就開始攢錢,因為人家笑他視螃蟹為命,他乾脆把這筆錢叫做“救命錢”。螃蟹上市後,他一天不落,天天吃,一直到沒有賣的時候,年年如此,就是吃不厭。

由充饑到享受,中間是如何轉換的?當代美食家梁實秋認為,閑和饞是飲食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中國人的注意力被吃吸引之後,就開始研究吃的藝術,不但要求吃飽,還要求吃好,吃得滿意、爽口。這就需要閑和饞了。一般農家,閑的時候少,囊中也羞澀,只能在農閑時節琢磨弄點好吃的,西南人叫打牙祭。沒錢買,只得自己上山打獵,下河湖打魚摸蝦。有錢而又有閑的人常年可以琢磨吃,不過也有一個積累和發展的過程。據美食家汪曾祺考證,宋代的飲食文化還不是很發達,連有皇帝參加的禦宴都不很豐盛,之前就更簡單了。五代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是一次招待皇帝的宴會,主人和客人面前所列的食物不過八品,其中有一碗顏色鮮紅,很惹眼,他用放大鏡細看,發現不過是幾個帶蒂的柿子。看來,明代張岱所著《夜航船》中所說的龍肝、鳳髓、豹胎、猩唇、鯉尾、鸮炙、熊掌、駝峰等八珍並不都真實,起碼龍鳳都是神話中的動物。我國飲食文化的發達很可能是明清時候的事情了,到了清朝政治腐爛之極的時候達到了頂點,出現了一百零八道菜的滿漢全席。

飲食文化或曰美食文化的發展,除了饞和閑之外,還要有一個氣氛。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教授賈蕙萱在《中日飲食文化比較研究》一書中說,日本的飲食文化不能和我們相比,食物品種單調,烹調簡單,量也很少,這與日本的氣氛有關。她寫道,日本古代神話說,五谷是從神的眼睛、鼻子、肛門等地方長出來的,有的神話還說與女陰有關,所以他們忌諱談論吃喝,認為談論吃喝是汙穢下賤的。江戶時代日本武士的禁欲性飲食觀對後世影響也很大,認為談吃談喝有傷大雅,缺乏教養。所以日本歷史上沒有什麽人談論飲食。我國則相反,士大夫談吃論喝被認為一種高雅的事情。有官位的人一般只做不說,如揚州的伊府面,據說是一位姓伊的太守所創,但他沒有著書立說。而李漁一反面條靠湯提味的慣例,發明了把雞肉和魚肉等配料磨成粉,拌在面粉中制作面條的方法,而且沾沾自喜地寫在《閑情偶寄》中。中國人認為,只會說不會做的人,只能算半個美食家,如清朝袁枚,他的《隨園食譜》都只是記錄別人的烹調方法。汪曾祺說他不喜歡袁枚,原因可能就在於此。汪先生自己不但是美食家,而且做得一手好菜。

既有需要,又有適宜的氣氛,中國的飲食文化於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了。

Views: 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