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7)

文接上一篇: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6)

本講演並無底稿。在講述時,托王煜同學筆錄。口講與自己撰文不同,而筆錄與講述之間亦不能說無距離。如果我自己正式撰文,也許比較嚴整而詳盡。但有這個時間限制的機會,也可以逼迫我作一個疏略而扼要的陳述。這也自有其好處。而王君的記錄也自有其筆致。換一枝筆來表達,也自有其新鮮處。順其筆致而加以修改,也覺得與我的原意並不太差。緊嚴有緊嚴的好處,疏朗也有疏朗的好處。是在讀者藉此深造而自得之。1=Ⅳ

好一個“疏朗也有疏朗的好處”,一下子點到問題的關鍵,也說透了學術演講之所以吸引人的奧妙。至於“順其筆致而加以修改”,更是道盡此類文章或著述的特點。

周、錢、牟三書,都是“小而可貴”。惟其篇幅小,講者(作者)不能不有所舍棄;也正因此,面貌更加清晰,鋒芒也更加突出。所謂“雖非著述之體,然亦使讀者誦其辭,如相與謦於一堂之上”1=Ⅴ;不以嚴謹著稱,但“疏略而扼要”,“能引起讀者許多反想”。在一個專業化成為主流、著述越來越謹嚴的時代,此類精神抖擻、隨意揮灑、有理想、有趣味的“大家小書”,值得人們永遠懷念1=Ⅵ。

比起“文字的中國”來,“聲音的中國”更容易被忽略。引入隨風飄逝的“演說”,不僅是為了關注晚清以降卓有成效的“口語啟蒙”,更希望借此深入了解近現代中國的文章風氣以及學術表達。附記本文初稿於2005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的“東京大學論壇2005AT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亞洲視野中的中國學”上宣讀;二稿於2006年1月20日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召開的“東亞近代言語秩序的形成與再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三稿提交給東京大學主辦的“近代東亞的知識生產與演變”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7月21日)。與會者的評議及提問,使我的思考得以不斷深入,特此致謝。2006年8月16日,定稿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注釋:

①魯迅:《無聲的中國》,《魯迅全集》4卷11—15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②周谷城在《“五四”時期的自由辯論》一文中,簡要評說五四時期在文學、史學、哲學、政治等四個方面的“自由辯論”,結尾是:“‘自由辯論',即在近日的學術界,仍值得提倡,故特舉出於此”。參見《周谷城史學論文選集》411—41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1<Ⅰ飲冰室主人:《新中國未來記》第一回,《新小說》1號,1902年11月。

④李伯元:《文明小史》,1903—1905年連載於《繡像小說》,190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吳蒙《學究新談》,1905—1906刊《繡像小說》47—71期;?叟《學界鏡》,1908刊於《月月小說》21—24號。

⑤⑥梁啟超:《飲冰室自由書·傳播文明三利器》,《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一冊,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⑦梁啟超:《戊戌政變記》第三篇第二章“政變之分原因”、附錄一“改革起原”、附錄二“湖南廣東情形”,《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一冊70頁、126頁、137—138頁。

⑧黃炎培:《吾師蔡孑民先生哀悼辭》,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115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

⑨《說演說》,1902年11月5日《大公報》。

⑩參見《周作人回憶錄》520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25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28秋瑾:《演說的好處》。此文初刊《白話》雜誌第一期(1904年9月),因錯字甚多,這里用的是校正本,見《秋瑾集》3—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1230上海知新室主人:《知新室新譯叢·演說》,《新小說》20號(第二年八號),1905年9月。

1350《論中國宜遍設白話演說所》,1905年8月25日《順天時報》。

14“伏查‘宣講'二字之義,即日本之所謂‘演說'。今我國頑固士大大尚多憎聞‘演說'二字,彼輩不知‘演說'二字見於南北史,為唐以前之常語,而謬指為日本之新名詞,可謂不學之甚矣。”

15《創設宣講傳習所議》,《宋恕集》上冊415-416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6參見楊天石輯《社會主義講習會資料》,《中國哲學》第一輯(1979)和第九輯(1983),以及王森《反西方的西方主義與反傳統的傳統主義——劉師培與“社會主義講習會”》,見《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197—219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7其中商業類265,教育類103,政治類85,學術類65,外交類50,農業類、風俗類各26,青年類、藝文類各17,宗教類6,工業類、慈善類各4。參見張玉法《清末的立憲團體》90—14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

18參見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274頁,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19《練習演說會之發達》,1904年11月9日《警鐘日報》。20《飲冰室主人》:《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

21《敬告宣講所主講的諸公》,1905年8月16日《大公報》。

22這段文字,乃根據李孝悌《清末下層社會啟蒙運動》(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杜,2001)65—66頁撮要;另外,本節的論述,受李著第四章“宣講、講報與演說”的啟發,特此致謝。

23參見《說宣講所》,《敝帚千金》第二冊,1905年9月。關於《大公報》附張《敝帚千金》,參見杜新艷《白話與模擬口語寫作——〈大公報〉附張〈敝帚千金〉語言研究》,夏曉虹等著《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379—410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24參見拙著《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小說史:理論與實踐》227—24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25參見飲冰室主人《新中國未來記·緒言》。

26《戲園子進化》,《北京畫報》3期,光緒三十二年(1906)四月。

27參見李孝悌《清末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09頁,以及夏曉虹《舊戲臺上的文明戲——田際雲與北京“婦女匡學會”》,《現代中國》第五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29《論白話報與中國前途之關系》,1904年4月25—26日《警鐘日報》。此文刊“社說”欄,未署名,之所以斷為劉師培作品,參見李妙根編《劉師培生平和著作系年》,《劉師培論學論政》484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31《論中國宜遍設白話演說所》,1905年8月25日《順天時報》。

321;Ⅸ參見小森陽一著、陳多友譯《日本近代國語批判》30頁、41頁、110—111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3福澤諭吉著、群力譯:《勸學篇》6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34“比如用文章敘述出來不大使人感興趣的事情,一旦改用語言說出,則不但容易了解,而且感人至深,古今有名的詩歌都屬於此類。”(《勸學篇》66頁)“換句話說,就是借觀察、研討、讀書等方法搜集知識,借談話交換知識,並以著書和演說為傳播知識的方法。”(《勸學篇》67頁)。

35“近來社會上演說會很多,可以聽到有益的事情,誠屬有利,如言語通俗流暢,則演說者和聽眾雙方均感便利。”(《勸學篇》98頁)

36《文明論概略》第一章“確定議論的標準”中,談到在鼓勵不同觀點互相碰撞方面,報章與演說所起作用:“有識之士所以特別重視人民議會、社團講演、交通便利、出版自由等,也就是因為它有助於人民的接觸。”見福澤諭吉著、北京編譯社譯:《文明論概略》5—6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3751參見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14—150頁、95—96頁。

38任鴻雋:《前塵瑣記》,《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708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39如柳亞子在晚清文壇很活躍,但因口吃,極少演說;嚴復、王國維學問好,也偶有講稿傳世,但遠不及文章精彩。

4041高平叔:《蔡元培年譜長編》上冊402頁、450—451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4243參見《〈集外集〉序言》,《魯迅全集》7卷5頁。44參見魯迅《壬子日記》,《魯迅全集》14卷6—10頁。45魯迅:《兩地書》,《魯迅全集》11卷308頁。

46參見李霽野《回憶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兩次回北京》,《李霽野文集》2卷29—30頁,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47參見朱金順輯錄《魯迅演講資料鉤沈》16—19頁,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刊本,1979年。

48參見魯迅《〈集外集〉序言》,以及朱金順的《魯迅演講資料鉤沈》和馬蹄疾的《魯迅講演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49參見拙文《分裂的趣味與抵抗的立場——魯迅的述學文體及其接受》,《文學評論》2005年5期。

52參見知新室主人《知新室新譯叢》中的《弁言》及《演說》,《新小說》20號。

53黃炎培:《八十年來》,見朱有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537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54參見朱有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544頁。

55參見宣炳善《大學演講與自我啟蒙》,《書屋》2005年8期。

56參見《復旦公學章程》第十六章《演說規則》(朱維錚主編《馬相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及馬相伯《關於震旦與復旦種種》(朱有珊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上冊714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57參見朱維錚主編《馬相伯集》1110、1151頁。

58於右任:《追念相伯夫子並略述其言行》,1939年11月26日《國民公報》。

59參見《復旦大學誌》卷一第29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60黃鈺生:《早期的南開中學》,申泮文主編《黃鈺生同誌紀念集》39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

61參見南開大學校史編寫組《南開大學校史》37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年。

62吳大猷:《十年的“南開”生活》,《國立南開大學》,臺北:南京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

63參見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301—309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64聞一多:《儀老日記》,《聞一多全集》12卷413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65參見顏浩《千古文章未盡才——〈聞一多演講集〉序言》,《現代中國》第七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66參見楊天石、王學莊編《拒俄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第二章第三節“以拒俄為中心的學潮高峰”,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67正如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所說的:“京師大學堂的拒俄運動,是北京大學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政治性群眾運動,是北大學生運動的開端。”(31頁)

68參見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57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69俞同奎:《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見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24頁,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70參見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209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580頁。

71參見《平民教育講演團廣告》及《英文演說獎金條例》,均見1919年3月22日《北京大學日刊》。

72《雄辯會開會》,1917年12月19日《北京大學日刊》。73《北京大學雄辯會國語第一支部細則》,1918年1月17日《北京大學日刊》。

74《雄辯會布告·北京大學法科雄辯會國語辯論成績表》,1918年2月5日《北京大學日刊》。

75《改組雄辯會之提議·公啟》,1919年3月14日《北京大學日刊》。

761919年3月14日《北京大學日刊》刊《改組雄辯會之提議》;同年4月22日《北京大學日刊》上有《辯論會開成立會紀事》。

77參見1919年10月22日《北京大學日刊》所刊《辯論會啟事》,以及同年11月13日《北京大學日刊》刊出的《辯論會通告第三號》。

78朱務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緣起及組織大綱》,1921年9月29日《北京大學日刊》;另見王學珍等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下冊261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7986參見《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簡章》,1919年3月7日《北京大學日刊》。

801919年5月3日《北京大學日刊》所刊《平民教育講演團啟事》,稱新加入團員中有俞平伯;1920年3月19日《北京大學日刊》上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分組單》中,第四組成員包括朱白清。俞平伯的生性沈穆不善言辭,可謂人所共知;至於朱自清,雖長期在中學、大學教書,同樣不以演說見長。參見曹聚仁《文壇三憶》36頁,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吳組緗:《佩弦先生》,郭良大編《完美的人格》167頁,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8188參見蕭超然《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106—114頁、11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彭明《五四運動史》(修訂本)228—23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82《平民教育講演團報告》,1920年6月22日《北京大學日刊》。

83相關史料,參見王學珍等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下冊2601—2612頁,以及王學珍等主編《北京大學紀事》中1919至1923年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84《平民教育講演團長第三次常會紀略》,1920年3月16日《北京大學日刊》。

85《平民教育講演團啟事》,1920年3月30日《北京大學日刊》。

87與此相類似,辯論會刊行雜誌的計劃(參見1919年10月22日《北京大學日刊》上的《辯論會啟事》:“擬自本學期起,除練習辭令之外,並發行雜誌一種,以便互相討論而為學術上之磋磨。”)似乎也落了空。

89參見王學珍等主編《北京大學紀事》上冊96—97頁。

90《北大國語演說會、北大國語辯論會啟事》,1925年3月16日《北京大學日刊》。

911924年11月21日《北京大學日刊》上刊出《北大國語演說會簡章》,聲明“本會以練習語言交換知識為宗旨”,會期每周五舉行一次,聘請導師“以指導演說及辯論之進行”;1925年12月1日《北京大學日刊》上載有《雄辯會通告》:

本月4日午後7時在二院大講堂開講演大會,由陳啟修、燕樹棠、高一涵等講授辯論演說之方術及理論,歡迎全體會員及校內同學參加。

92參見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262—264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93亞理斯多德稱:“我們只討論有兩種可能的事情。至於那些在過去、現在或將來都沒有另一種可能的事情,沒有人拿來討論。”(羅念生譯《修辭學》26頁,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現代中國史上的“辯論”與“演說”,其差異正在於此。有沒有對手,允不允許駁難,涉及到開口說話時的心境與姿態。大部分情況下,居高臨下的啟蒙者,不允許、也沒提供多種選擇的可能性。

94平等閣主人:《〈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總批》,《新小說》2號,1902年12月。

95參見1904年4月20至22日《警鐘日報》。另外,同年4月25日,《警鐘日報》又刊出了六折優惠的“《演說學》折價券”,稱“開通社會風氣,以演說之力為最大,是書圖說詳明,頗便學者”。

96童益臨編:《演說學講義》,關東印書館,光緒三十三年(1907);岡野英太郎著、鐘觀誥譯:《演說學》,廣州:文明書局,1923年;岡野英太郎著、鐘觀誥譯:《演說學》,上海:國光書局,1925年;汪勵吾:《實驗演說學》,上海:人生書局,1928年;徐松石編著:《演講學大要》,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楊炳干編:《演說學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余楠秋著:《演說學ABC》,上海ABC叢書社,1928年;郝理思特(R.D.T.Hollister)著、劉奇編譯:《演說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程湖湘編:《演講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徐松石編著:《演講學大要》(“初中學生文庫”本),上海:中華書局,1935年;余楠秋著:《演說學概要》,昆明:中華書局,1941年;任畢明著:《雄辯術》,桂林:實學書局,1943年;任畢明著:《談話術》,桂林:實學書局,1945年;任畢明著:《演講·雄辯·談話術》,桂林:實學書局,1946年。97陳源:《西瀅閑話》335—336頁,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3版。

98《〈胡適文選〉指導大概》,《朱自清全集》2卷209頁、299頁,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99參見黎錦熙《錢玄同先生傳》,此傳撰於1939年,現收入曹述敬著《錢玄同年譜》作為附錄;此處引文見曹著171頁,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1:Ⅰ如刊《中國白話報》第五期的《中國理學大家顏習齋先生的學說》、第六期的《黃黎洲先生的學說》、第七期的《王船山先生的學說》等。1:Ⅱ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稱:“此刻白話文應用範圍,其實也尚只在報紙新聞副刊乃至普通著作之類。如要寫一傳記,白話文反不易寫。如要寫一碑文,用白話,實不甚好。有時連日常應用文字也不能純粹用白話,不得不轉用簡單的文言。若我們要來寫一部歷史,如《中華民國史》之類,單就文體論,便有大問題。”(97頁)

1:Ⅲ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15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Ⅳ周作人《〈燕知草〉跋》,《永日集》,上海:北新書局,1929年。1:Ⅴ參見拙著《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第四章“學問該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話文》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Ⅵ參見羅誌田《裂變中的傳承》276—278頁,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1:Ⅶ參見周作人《國語改造的意見》及《國語文學淡》二文,均收入《藝術與生活》,上海:群益書社,1931年。

1:Ⅷ參見拙文《當代中國的文言與白話》,《當代中國人文觀察》121—146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1:Ⅸ據太炎先生晚年弟子沈延國稱:“又先師曾諭延國雲,昔在江蘇教育會演講,曹聚仁所記錄(即泰東書局出版的《國學概論》),錯誤較少;而另一本用文言文記錄的,則不可卒讀。”參見沈延國《章太炎先生在蘇州》,陳平原、杜玲玲編《追憶章太炎》394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

1:Ⅹ參見曹聚仁《章氏之學》,章太炎主講、曹聚仁記述《國學概論》175頁,香港:學林書店,1971年;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55—56頁,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1;Ⅰ參見羅常培《自傳》,《學人自述》268頁,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1;Ⅱ參見拙文《學術講演與白話文學——1922年的風景》,《中國大學十講》135—184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Ⅲ亞理斯多德著、羅念生譯《修辭學》189頁,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1;Ⅳ《章行嚴先生蒞雄辯會演說紀要》,1917年12月20日《北京大學日刊》。

1;Ⅴ《學術講演會啟事一》,1918年2月20日《北京大學日刊》。1;Ⅵ《學術講演會特別啟事》,1918年2月22日《北京大學日刊》。

1;Ⅶ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除總綱性質的《開講日示諸生》《學規》《讀書法》《通治群經必讀諸書舉要》外,主體部分按原典《論語》《孝經》《詩》《禮》《洪範》《易》來展開閱讀與闡釋,不受現代學科分類體系的制約。

1;Ⅷ1920年新潮社編輯刊行的《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被視為蔡先生思想學說“最好的結集”(參見周作人《記蔡孑民先生的事》和高平叔《〈蔡孑民先生傳略〉敘言》,載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32—36頁、287—290頁)。此書共收文84則,大致可分為三類:演說40則,文章21則,序跋及書劄23則。演說占主導主體(包括《勞工神聖》《以美育代宗教說》《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演說詞》等),但專業性不強。集中不少演說,除注明登壇時間,還有何時修訂成文。

1;Ⅹ《本館第一百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清議報》第100冊,1901年12月21日。

1<Ⅱ參見葛繼聖《中國速記應用的歷史、現狀、問題及建議——紀念中文速記創始一百周年》,《廣西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1<Ⅲ湯炳正稱:“當時,應全國學術界的要求,每一門課講畢,即將聽講記錄集印成冊。先生以精力不給,付印前皆未親自審校。因此,在聽講記錄出版時,他堅決反對署上自己的名字。”見《憶太炎先生》,陳平原、杜玲玲編《追憶章太炎》462頁。

1<Ⅳ1<Ⅴ《通信》,《新青年》3卷1號,1917年3月。《蔡孑民先生在信教自由會之演說》及《蔡孑民先生之歐戰觀——政教會歡迎會之演說》二文,刊《新青年》2卷5號(1917年1月)。

1<Ⅵ方豪:《馬相伯先生文集·凡例》,《馬相伯先生文集》,北平:上智編譯館,1947年。

1<Ⅶ朱維錚主編:《馬相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1<Ⅷ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自序》,《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1<Ⅸ賀麟:《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9頁,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年。

1<Ⅹ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1—3頁,北平:人文書店,1934年訂正三版。

1=Ⅰ中書君:《〈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新月》4卷4期,1932年11月。

1=Ⅱ1=Ⅲ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147頁及《序》,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1=Ⅳ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小序》,《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2年初版,1987年第六次印刷。

1=Ⅴ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一書《自序》,稱“此稿乃一年之講堂實錄”;“亦有前後所講重復,並有一意反復申明,辭繁不殺,此稿均不刪削。亦多題外發揮,語多誡勸,此稿乃保留原語。雖非著述之體,然亦使讀者誦其辭,如相與謦於一堂之上”。

1=Ⅵ近年風氣大變,喜歡閱讀“演講稿”的大有人在。若北京的三聯書店推出“三聯講壇”,“以課堂錄音為底本,整理成書時秉持實錄精神,不避口語色彩,保留即興發揮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現場氛圍”(《緣起》),便博得讀書界一片叫好聲。至於像《錢仲聯論清詩》(魏中林記)那樣,“其中,評騭先賢時人詩文人品,思想言論,或褒或貶,‘隨口而談',‘思至語出',為存原貌,並未刊落”(《錢仲聯先生跋語》,《學術研究》2004年1期),更是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愛思想網站 2008-03-18)

Views: 1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