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 詹慶生:中國獨立影像發展備忘 (1999-2006)(4)

3. 教育背景

 獨立影像創作者幾乎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就專業性而言,在獨立紀錄片領域,畢業於專業影視院校或曾經在影視院校進修的,占41%,獨立電影領域則占到70%,紀錄片方面以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電影學院為主,電影方面以北京電影學院和中戲為主。其它專業中,中文系與藝術系的人最多,但是近年來隨著獨立影像創作的多元化,其它“隔得較遠”專業的人漸漸多起來,比如服裝設計、鐵路設計、機械制造、經濟學等等。應該指出的是,盡管隨著影像設備的普及這種多元化趨勢會更明顯,但是影視專業人員仍將是獨立影像制作的主體。


4. 職業經歷


早期獨立制片人大多是從體制內脫離出來的,雖然他們為了生存與體制或多或少存在某種依賴關系(尤其是紀錄片),但是他們的確已經不是“單位的人”了。對於吳文光、段錦川、蔣樾等紀錄片導演以及“第六代”包括賈樟柯等導演來說,由於已經實現了自己在職業領域的“原始積累”或說早已功成名就,對於他們來講,通過獨立影像的制作基本可以保證自己較好的生存狀況,因而真正可以將它作為一種“職業”。

 而在第二代制作人中,則出現了一種新的傾向,他們中的許多人固然也和第一代一樣是專職從事獨立制作,但也有許多人僅是將它作為既有職業(非影視業)之外的一種半業余的行為。比如楊荔娜一直在總政話劇團工作,朱傳明2000年畢業分配至中國攝影協會下屬的一家出版社任編輯,周浩曾是《南方周末》的記者,朱文是自由作家,更不用說崔子恩、張同道、應宇力這樣從事高校教學的人。


5. 作品類型


在作品類型上,獨立影像既包括長短不同的劇情片、紀錄片、實驗片,也包括錄像裝置。其中數量最多,相對而言也更為人所知的是劇情片和紀錄片,從事實驗片、錄像和裝置制作的,主要是少數畫家,以及從事觀念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的先鋒藝術家,他們往往是將影像作為自己的另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作品的影響力主要是在先鋒藝術領域。正如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電影學院分別是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創作者大本營一樣,實驗片則主要以中國美術學院為根據地(校址在浙江杭州)。

 

獨立影像作品

1. 題材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出現獨立影像並不是一種偶然。獨立紀錄片出現之前中國電視上盛行的是“專題片”(《說話長江》、《讓歷史告訴未來》、《河殤》等等),正如前面曾提到的那樣,這些作品往往是使用“宏大意象”(長江、黃河、長城、地球、偉人、英雄),通過“宏大主題”(歷史、時代、文化、傳統、革命、政治、改革等等)來傳達一種“宏大觀念”(意識形態教育,或者呼喚改革)。在形式上以解說詞為本,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在獨立紀錄片制作者看來,這些“宏大意象”、“宏大主題”以及“宏大觀念”,往往脫離了中國具體的現實生活和普通人的真實命運,因此顯得過於抽象甚至“虛假”,在藝術形式上過於強烈的主觀性也妨礙了對生活的真實表現。正是基於以上原因,獨立紀錄片在各方面都反其道而行之:不再是“宏大意象”,而是使用“微觀意象”(生活場景、小人物、普通人),通過“身邊的故事”(社會觀察、生活記錄)來傳達“微觀主題”(人性、人文關懷、生存)。在形式上幾乎完全拋棄解說詞,使用同期聲和長鏡頭,不用音樂,最大程度減少主觀干擾,以求實現客觀真實的“再現”。

 與獨立紀錄片類似,獨立電影的興起同樣也是來自對兩種“宏大敘事”的“反叛”。其一是同樣在1990年代以後興起的“主旋律”電影,其二則是之前的“第五代”電影。同1980年代的專題片有某種程度上的類似,“第五代”電影也是一種“宏大敘事”,《黃土地》、《紅高粱》將目光回溯到抗戰時期,以寓言化的農民、農村為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傳統的隱喻,來完成他們的文化尋根與文化批判。其中闡發的還是傳統現代、保守/落後、傳統文明/西方文明這樣的宏大主題。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