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 詹慶生:中國獨立影像發展備忘 (1999-2006)(11)

段錦川等人的紀錄片幾乎都是通過各種方式用BETA拍攝的,而季丹、胡傑在早期則長期使用Hi8進行拍攝。進入1999年以後,大多數獨立紀錄片,除了蔣樾的《幸福生活》、段錦川的《拎起大舌頭》等使用模擬BETA SP機器拍攝,《北京的風很大》用的是16mm過期膠片,其它全部是DV作品。段錦川等人的作品平均制片費用達到四五十萬,而大多數DV作品的成本難以準確統計,但應該不超過幾萬元。周浩的《厚街》成本是6萬元,已經算比較高了。事實上,用DV拍攝的小成本劇情片做下來可能也不超過5萬元人民幣,崔子恩甚至稱自己的片子只花幾千元。

 早期的電影成本較低,《媽媽》(1990)的成本只有20多萬人民幣,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1993)只花了十幾萬人民幣,而何建軍的《郵差》則用了70萬元人民幣。章明的《巫山雲雨》(1996)前期拍攝花費100多萬,其中60%用於設備和膠片,片比1∶8,加上後期總投資150萬。由此可見對於低成本影片來說,“錢下成本”的確是主要的支出費用。

 那些有投資的電影,如果不包括後期轉膠,制作成本從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但總體上數字低於膠片,16mm低於35mm,紀錄片低於劇情片。《鐵西區》這樣的鴻篇巨制是例外,由於漫長的制作時間和巨大的素材量,據作者稱總成本至少40萬元人民幣。

 數碼影像在劇情片中得到了更廣泛的嘗試,在無法使用膠片的情況下,對於許多年輕導演來說,DV成了大陸目前獨立制作劇情片的首選。具體的費用情況可以參考體制內作品——近兩年來由體制投資青年導演進行的創作,使用數字高清拍攝的劇情片,其費用通常在100萬左右,使用膠片的劇情片,成本通常在200萬左右——獨立制作應該略低於這樣的標準。在後期制作方面,除了國際資本運作的電影(如《任逍遙》、《海鮮》等等),大多數獨立作品沒有能力完成後期轉膠。

 相比而言,雖然中國獨立電影基本上是小眾化的藝術電影,但是在歐洲有較為成熟的藝術片市場和對於藝術片的政策支持,那些能夠在電影節上獲獎或有國外投資背景的影片,也往往可以憑借種種發行渠道走向國際市場。不論對於創作者或投資人來說,可以獲得一定的資本回報。

 

獨立影像作品的傳播


1. 國外傳播狀況及效果

 (1)電影節及電影節專題展映

 西方的電影節是中國獨立影像作品發布、傳播和獲取利潤最重要的渠道。對於中國獨立影像來說,電影節往往是它們走出國門之後的第一站,對於那些沒能獲獎或沒能進入院線的作品來說,則可能也是它們在海外的最後一站。

 目前國際上的電影節數量幾乎多到無法統計。有統計顯示,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單獨舉辦或輪流舉辦的各種名目的國際電影節已超過300個。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後舉辦過144個電影節。其中意大利27個,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在電影節的級別上,目前最高級的A級電影節共有11個:柏林、法國戛納、威尼斯、捷克卡羅·維法利、莫斯科、加拿大蒙特利爾、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東京、阿根廷馬塔布拉塔、開羅、上海國際電影節。但是,在影響力上,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處在最頂級的位置上。

 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中國獨立紀錄片至少有16人曾多次在各種電影節上獲獎(參見附表1),中國獨立電影(劇情片)至少有28人曾多次在各類電影節獲獎(參見附表2),獲獎總次數應在百次以上。在這些電影節中,一貫比較支持和關注中國獨立制作的電影節有荷蘭鹿特丹、瑞士洛迦諾、加拿大溫哥華、韓國釜山以及香港電影節等等。法國巴黎的真實電影節、法國馬賽、日本山形、荷蘭阿姆斯特丹這些專門的紀錄片電影節則對於紀錄片比較重要,它們的重要獎項近兩年來也屢屢被中國作品獲得。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