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瞭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係

這一點,實際上是地質旅行中最為經常接觸的課題,有人將研究這類問題稱之為「山水地質」。這是因為風景名勝地點,必有山水之美,究其緣由,自然與當地的地質特點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比如厚層石灰岩發育的地方,由於含有碳酸的水溶液沿著岩石的縫隙滲透溶蝕,久而久之,造成奇峰林立、渦洞相通的巖溶地貌,儼若一幅碧蓮玉筍圖像。而花崗岩、火山岩地區,由於巖性堅硬,不易溶蝕。而斷層、節理在此出現以後,刀劈斧削的懸崖隨處皆是,造成險峰拔地千尺、深淵墜谷萬丈的景觀。再如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地區,由於當地泥盆紀的砂岩與頁岩地層相當平整,垂直節理十分發育,把砂頁岩層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塊體,再經流水、雨水、霜凍等的雕琢之後,出現了神奇的峻峭峰林、奧秘的深邃幽谷、清澈的流泉飛瀑,還有石炭二疊紀和三疊紀的石灰岩,構成奇巧的巖溶洞府。完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跡罕到的原始次森林組成一幅又一幅天然畫圖,遊人到此,莫不稱奇讚歎。至於煙波浩森、浮動乾坤的大湖或海濱,則可追尋湖泊之成因、海岸之由來。這些往往也是地質學家作專題研究的好材料。

如有機會坐著輪船沿江河作長途旅行,若穿越於「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的峽谷地帶,或航行於急流飛漱、懸泉奔瀉的險灘上,此乃地質近期的上升區,或許有背斜構造被河流切穿;若在迂迴水道中前進,曲流兩岸,曠達開闊,偶有平丘緩崗,伏地蜿蜒,一眼望去,「野曠天低樹」,「月湧大江流」,說明已進入河流的下游地段,沖積的泥沙十分發育,則應屬地質近期的下降區,至於那些大片分佈著頁岩、泥巖、千枚巖、片巖等軟弱巖性的地區,因極易風化侵蝕,僅見低山起伏,平疇相間,平淡無奇,便談不上什麼景致了。

在查勘山水地質新地點的同時,應該注意到能否開闢作旅遊區的可能性。例如1983年在南京郊縣六合桂子山開挖石方時,在一座不出名的玄武岩小山坡上暴露出比較罕見的火山石柱林,頗為壯觀,前往參觀者絡繹不絕(圖2.5)。尤其對研究火山地質,更有價值。於是當地政府企圖在此興辦旅遊事業,而一般不懂地質的群眾看過石柱林風光以後,反映並不強烈,於是又邀請幾位地質學家前往進一步調查,發現當地遍佈含有瑪瑙的砂礫石地層,不遠處還有一座規模頗大的水庫,魚產豐富。這樣,不僅湖光山色,引人入勝;而且美味魚餐也逗人喜愛;再加上毗鄰處尚有一座保存完整的火山口遺址,更是地質學家嚮往之地。如此數點聯繫在一起,不就可以建成一座富有科學意義的火山地質公園了嗎?


八、從文物考古資料瞭解地質事件


文物考古資料在我國極為豐富,遺憾的是很少被地質學家利用研究地質事件。當地質旅行時,應予注意。

例如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在相對高度數十米的階地上,經常發現若干新石器時代或稍遲一些的村落遺址,似乎頗不符合自然條件,因為一般而論,居民點總選擇在傍水地方,方便生活。由此,可以猜想到:當初先民們的村落所在地不像今日所見的那麼高,而是位於高出河水面10米、20米之間,所以目前村落遺址的高度,可能是由於數千年來當地地殼抬升的緣故。

另一種相反的例子,在野外經常見到一些沉沒於湖泊或河流、海濱水下的古村落、古墓葬。想當初建造時,不可能埋沒於水下,值得進一步調查其原因。如無人工建設方面的影響,例如築水庫之類,那麼就可以考慮地質沉陷的因素了。如淮河下游的泗洲城遺址(在今江蘇泗洪縣管轄的洪澤湖邊岸及水下),明代時完全位於陸上,其城北有規模宏偉的明祖陵(朱元璋祖父的陵墓),而如今不僅整個泗洲城淹沒於水中,連當年位於高地上的明祖陵也半淹於水中。600年來,為何出現如此巨變?雖有可能受到歷史上的淮河洪水暴漲、改變流路、水流受堵的影響,但也不能不考慮地殼的沉降原因。類似的情況,在太湖沿岸,錢塘江口附近也有所見。

此外,如一些石碑、寶塔、古建築,由於歷史上的某些地震,使之發生開裂,壁面上的文字或佛像圖案(圖2.6)等發生錯位,對於地質工作者來說,是一項難得的資料。由此可以瞭解到當地以往發生地震的烈度。或者在某些古墓內的供桌上所擺設的器皿被地震震落在地,甚至土石堆砌的供桌發生開裂或崩坍一角,斷裂方向與當地地質構造線一致,由此證明,這條構造線在人類歷史時期尚有重新活動的跡象,屬於新構造運動的性質,應該特別注意。因為這些材料對於當地的建築設施十分有用,尤其是工程設計者所不能忽視的。因此,近年來有所謂「地震考古研究」之說。我國是具有幾千年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的文明古國,這些素材意義之重大,可想而知。

有時,在旅遊過程中,也能收集到有意義的地質資料,例如江蘇鎮江金山寺西側石壁上有一塊古代金山圖的石刻,明顯地表示出金山原是長江中的小島,清代道光年間以前,均需橫渡上金山。早在宋代,蘇東坡作《游金山寺》詩有云:「羈愁畏晚尋歸楫,」可為佐證。舊戲中有所謂「水漫金山」的傳說,也是符合當時的地理特點。後來,由於長江的擺移淤積,自清代道光以後,金山就與陸岸相連,變成「騎驢上金山」了。於此一方石刻圖,豈不是幫助我們瞭解到近代長江的變遷?

又比如民間故事廣泛流傳的「梁紅玉擊鼓抗金兵」的故事,公元1130年春天,韓世忠指揮水兵自鎮江金山溯江乘勝追擊金兵,把幾萬金兵包圍在黃天蕩,取得大勝。這黃天蕩現今已不存在,地理學家與歷史學家合作研究,終於考查出古黃天蕩位置位於南京市郊區的棲霞山與龍潭之間的長江河漫灘上。由此瞭解到1000多年來長江水流的變遷,對現今的沿江開發設計頗有價值。

綜上所述,地質旅行中的觀察任務是多方面的,但並非在每一條旅行路線上都能夠如數實現,只能說根據所經地方的具體情況決定其觀察任務。至於其目的,只能歸納為一個,就是為地質調查工作提出必要的建議,最終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Views: 1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