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建構小康社會的電影文化(上)

——中國電影的新生代與新力量

提要:近年來,一批新電影人儼然成為了中國電影的主角,使得那些曾經在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光彩照人的人物,不得不成為這個舞台上的配角。通過市場與觀眾的選擇,確立了作為新力量的新生代的歷史地位。電影觀眾、電影市場、電影人、電影美學、電影語法的顯而易見的改變,催生出來了中國電影的“新力量”,這股勢力直接而真實地橫亙在我們面前,不管我們是否喜聞樂見,都逼迫我們去關注它,我們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去認識這種在市場經濟和觀眾選擇下出現的新力量。隨著大數據、粉絲、社交化等因素對電影的影響越來越強,電影如何在滿足大眾的文化消費需求的同時,防止過度迎合帶來的娛樂無度、倫理無度的偏向,使電影堅守基本的文化底線,必將成為對電影新力量未來發展的考驗。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文化的發展繁榮成為這一總體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電影成為中國各文化領域中市場化程度最高、開放程度最大、發展速度最快、世界影響最突出的行業,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在文化產業改革的大潮中,在互聯網經濟的推動下,中國電影呈現出一派生機,不僅為廣大民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產品,而且也成為正面參與全球電影文化競爭的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特別是近年來,中國電影繼往開來、吐故納新,在多代電影人的努力下,出現了新的電影力量,為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發展帶來了機遇。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顧長衛等第五代導演,與姜文、王小帥、張楊、婁燁等所謂第六代導演,以及寧浩、張一白、俞白眉、薛曉路、徐崢,甚至更年輕的路陽、韓延、韓寒、郭敬明、董成鵬、閆非、肖央等所謂新生代、網生代導演,共同為當下的中國電影描繪出多姿多彩的畫卷,滿足著不同觀眾對於電影的不同需要。在多代同堂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正在發生越來越明顯的改變:觀眾在變,曾經由少數大城市觀眾群體所主導的觀影趣味逐漸被大量中小城市觀眾所壓倒,越來越多的不同教育程度的青少年觀眾成為電影最熱心的消費者;市場在變,隨著觀眾結構的變化,曾經風光一時的大明星、大制作、大場面已經不再是保證成功的靈丹妙藥;電影人在變,曾經的中國電影巨頭不再是中國電影的救世主,一大批新導演,甚至不是導演的導演、不是電影人的導演在電影行業風生水起;電影美學在變,經典敘事、經典類型、經典形象遭遇到越來越多的碎片化、偶像化、IP 化元素的挑戰和顛覆,類型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變得更加自由;電影語法甚至也在變,跳躍性、快節奏、爆發力、假定性、誇張性、時空穿越等等,讓傳統的線性語法顯得越來越老態龍鐘。電影觀眾、電影市場、電影人、電影美學、電影語法的顯而易見的改變,催生出來了中國電影的“新力量”,這股勢力直接而真實地橫亙在我們面前,不管我們是否喜聞樂見,都逼迫我們去關注它,我們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去認識這種在市場經濟和觀眾選擇下出現的新力量,究竟是“糟得很”還是“好得很”,或是所謂“最好時代”和“最壞時代”的一種辯證存在。

 

 一、從新生代到新力量

 在20 世紀90 年代,當六七十年代初期出生的第六代導演陸續顯露頭角的時候,“新生代”導演的概念就不斷出現在電影評論話語中。直到2002 年中國電影開始全面市場化改革之後,新生代導演仍然是人們對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但從1980 到2010 年,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中,第五代電影人卻始終是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從張藝謀的《英雄》到陳凱歌的《無極》直到馮小剛的《非誠勿擾》,無論是社會影響或是票房規模,第五代都依然是中國電影的基石。而嶄露頭角的所謂新生代雖然偶露崢嶸,卻遲遲難以挑起中國電影大梁。以至於大部分第六代電影導演似乎都在第五代巨人的陰影下難以長大成人。只有姜文、寧浩、陸川等為數不多的相對年輕的電影人,不時成為電影秩序的挑戰者,創造一種“黑馬”現象。

 而隨著時光的推移,新生代這個詞匯似乎已經很難再用到那些已經年近半百,甚至年過半百的大多數第六代電影人身上了。許多當年的新生代導演似乎還沒有揮霍青春就已經開始變老了。於是,更年輕的一代電影人借助市場化改革的契機粉墨登場了。一批70 年代後期,甚至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更年輕的電影人出現了。他們借助互聯網文化帶來的全方位的社會變革以及市場化之後觀眾結構的革命性變化,成為了中國電影格局的撬動者。從一開始艱難生長的新生代,最後成長為中國電影的新力量。如果說,最初的寧浩、陸川等人還是中國電影的黑馬的話,那麽到了2013 年之後,新生代就已經不再是作為黑馬,而是作為一種新力量出現在中國電影舞台上了。

 2013 年,國產電影的票房排行榜上,出現的不是曇花一現的“一個”而是“一群”青年電影人。郭子健、趙薇、薛曉路、郭敬明、寧浩紛紛擠入票房前列;而2014 年,在全年36 部票房過億元的國產影片中,70 後、80 後導演的影片已經達到16 部;韓寒、鄧超、陳思誠、肖央、路陽成為票房市場上的新寵;進入2015 年,《煎餅俠》《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夏洛特煩惱》《滾蛋吧!腫瘤君》等一批現象級電影,幾乎都是青年導演的作品,即便《捉妖記》的導演許誠毅從年齡上看不是年輕人,但對於中國大陸電影來說卻是一個地道的新人。據統計,在2012—2014 年的58 部過億元國產電影中,有26 部是新生代導演的作品;2015年7 月以前上映的該年度國產電影,有票房資料的共95 部,其中新生代導演的作品65 部,占比68%,新生代導演的作品票房約29 億元,占比48% ;十位80後導演共創造了約18 億元的票房,占比28.3%。(1)而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則似乎在這股新人的浪潮中淹沒了。正如一位記者所觀察,“《捉妖記》《煎餅俠》《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三部影片聯袂,改寫了中國電影票房歷史,而三位導演的平均年齡只有34 歲。在高漲的觀影氛圍中,陳凱歌導演的《道士下山》卻已經難以成為市場注目的焦點。這個舞台已經被擁有另一種思維邏輯、說著另一種話語風格的新生代電影人所占據。可以說,中國電影真的翻頁了”。(2)

Views: 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