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體育運動(2 上)

一點星飛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什麽可以這樣飄忽不定?什麽可以讓人這樣開心不止?倘若看看那幅《宋人蹴鞠圖》,便會恍然大悟了。原來這個謎底就是在宋代城市中被市民稱之為“運動”的氣球。

據傳元代錢選所作的《宋人蹴鞠圖》,畫有趙匡胤與五個人一起踢氣球的情景。但也有人不同意此圖為元代錢選所作,認為它是宋人對當時城市中最為時髦的體育活動——踢球所作的藝術紀錄。

無論這幅畫問世於宋代還是元代,它都是宋代城市蹴鞠運動絕對真實的寫照——圖上有六位服飾各異的中年人,右邊前面一位蓄須全身素白,腰系黑色寬帶的人,正用腳把氣球蹴起,送給對面那位全身黑色衣袍,腰束白色寬帶的官人。其余四位,伸頸俯首,觀看和等待著踢球……

體育史家認為這幅畫上六人,分別為趙匡胤、趙光義、趙普、石守信、黨進、楚昭輔。我們姑且認為就是趙匡胤與群臣踢氣球,叱咤風雲的皇帝,開疆拓土的元勳,為了一個球聚合在一起運動,從而被置於圖面。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平日需仰視才見的帝王將相,以普通市民悠閑的神態踢球,它標示著蹴鞠已不像宋代以前局限於藝人表演或軍營演練,而是在城市中作為一項運動,甚至在上流社會也開展起來了:

雨罷莓苔聊點砌,風停楊柳暫藏樓。

明朝同奉昭陽宴,左右分朋試彩球。

倦飲人閑春欲回,月華多處五雲開。

楊花蒲地東風轉,半作輕球袞袞來。

上面兩首宮詞,反射出了從禁苑到大臣,都具有喜好蹴鞠的情趣,安徽省博物館就藏有宋代蹴鞠紋象牙筆筒,上面雕刻著栩栩如生的蹴鞠圖案。在宋代城市來說,這種象牙筆筒用料不可謂不珍貴,因宋代大象多為外國入貢之物,不可謂不稀奇。取其象牙制成筆筒,日日置放在案頭,須臾不離地把玩欣賞,這可以使人觸摸到宋代城市中的貴族癡迷蹴鞠的心脈了。

就是一般的市民也卷入了蹴鞠運動。如現存的宋代陶瓷枕,上面繪有一普通裝束,躬背背手,一腳立地,一腳踢球的婦女。這很像蹴鞠運動中控球的“金雞獨立”踢法。河北邢台出土的另一宋代白瓷枕,上有一正在將球蹴起的兒童,想來這種兒童蹴鞠景況在宋代城市中必甚多,所以在市民日常所用的瓷枕上都繪有這樣的圖案。

還值得註意的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一面長11厘米,背面橫鑄浮雕狀裝飾畫的蹴鞠紋銅鏡,更加可以印證宋代城市蹴鞠普及的情景——蹴鞠紋銅鏡

在一塊草坪和一尊高聳的太湖花石的背景下,一位高髻笄發的青年女子,低首作踢球狀,氣球介於起落之間。女子對面,一官服襆頭的青年男子,上身前傾,兩腳拉開距離,作“防禦”姿勢。青年男子一側有一手執類似搖鈴,又似籌碼,大概是用以判斷蹴鞠輸贏之物的男人,凝視著雙方的對踢。踢球女子身後是一著長裙、起高髻的女郎,雙手攏拱,也作一全神貫註比賽狀……此鏡結構緊湊,主題突出,形象鮮明。在湖南博物館還藏有一枚,想必當時這樣的蹴鞠銅鏡作為商品出售,頗受市民歡迎,故批量生產,供應市場。存世兩枚,一模一樣,足以佐證:鏡鑄者是擷取宋代城市居民最熟悉的活動而創作,似在不經意間,為我們留下了宋代城市一對青年男女蹴鞠賽事的最佳觀照。

綠草盈盈,花石玲瓏,觀察銅鏡上的蹴鞠春色,再聯系周彥質詩中所說“名園蹴鞠稱春遊”,更可以真切地了解到——

在宋代城市的春天裏,市民們紛紛奔向園囿去踢球,男女老少都成了蹴鞠的對手,你來我往,流星一點。孟元老對此情此景概括得好:“觸處則蹴鞠疏狂。”陸遊則用詩描繪這種動人的南宋城市一景:“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蹴鞠墻東一市嘩”……尤其是在臨安,城內娛樂場所之間,凡是寬闊處則都成了市民練習踢球的地方。這種全民性的體育鍛煉熱潮,使善於順應市風的經商者,將專門零沽散賣的小酒店,喚為“角球店”。還有一位姓黃名尖嘴的商人,開設了一間“蹴球茶坊”……

這種將市民須臾不可離開的茶、酒與蹴鞠聯系起來的做法,雖為商家促銷手段,但若無市民迷戀蹴鞠的廣泛基礎,則不會出現。溯源而上,市民之所以狂熱喜好踢球,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的原因是借蹴鞠運動,使身體強健的觀念深入市民中間。這種觀念突出體現於徽宗趙佶《聖濟總錄》,趙佶極力推崇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應和“五運六氣”相聯,實際是宣揚“運動”。趙佶主張“體欲常運”,“吹噓呼吸,吐故納新”,並明確

提出“春宜吐”。宋代城市蹴鞠在春天最為興盛,想來與此理論有關,所以陳元靚稱宋代的蹴鞠是“運動戲”,是有根據的。體育史家如此總結蹴鞠——“能令血氣調和”,“體雖肥胖,敬此而舉履如飛;年乃隆高,頻踢則身輕體健”。“一團真氣,包藏太極之分。當場運動,如盤中之走珠”。蹴鞠“運動肢節,善使血脈調和。有輕身健體之功,勝華佗五禽之戲”。可以說,蹴鞠是宋代政府“五運六氣”運動理論體育化之體現。

市民喜好踢球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宋代的足球制作有了很大的改進,更易踢玩。眾所周知,球的制作是在晚唐發生變化的,即把兩片合成的球殼改為六片或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殼內所塞毛發也被動物尿泡代替,這就使實心球發展成為了充氣球。

宋代的氣球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同的是宋代的球殼為十張牛皮。官府人員希望將棘手公務化為輕松便利,常用這樣的比喻:用十張牛皮縫做一大氣球去踢。氣球或用十二片皮子縫成,如陳元靚所說:“十二香皮,裁成圓錦。”

氣球的原料主要是熟硝、黃革。《蹴鞠譜》歸納制作氣球工藝道:“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縫短難縫,六葉桃樣兒偏羨。”從蹴鞠紋銅鏡上女子所踢的球上隱約可見桔瓣狀縫合痕跡,就是宋代氣球這種多皮縫合的佐證。

制出一個完美的氣球要“角嵌斜平縫不偏”,“須交碎湊十分圓”,這樣的氣球踢起來才穩當。程大昌《演繁露》說,這是“加巧”,使踢氣球者,“以腳蹴使之飛揚上騰,不覆拘於窟域矣”。根據氣球這一特點,如何把球踢好、踢穩、踢高,就有許多講究,像《宋人蹴鞠圖》所畫的那樣——

身如立筆,手如捉物。

身要旋安,腳要活立。

眾人簇圍著一個氣球踢,都以“失蹴為恥,久不墮為樂”。用蹴鞠的行話來說,踢起來會像烏龍兒擺尾,似丹鳳子搖頭,將球踢得很高。這也使控球的難度大大增加了,從而也就有這樣一個笑話在城市中流傳——

蘇州進士李璋,善踢氣球。有一次他與人蹴鞠,因用力過大,氣球飛落到一位良家婦女頭上,將這位婦女頭上的冠梳碰個粉碎。這當然被認為是有意侮辱,大逆不道。這位婦女揪住李璋,到官府告他碎其冠梳。太守升堂問李璋:你真是舉子的話,我試你一試。李璋說:那就請出題目。太守說:你就以踢氣球誤碎良家婦女冠梳為題作一首詩。李璋不假思索,應聲吟道:

偶與朋遊,閑築氣球。起自卑人之足,忽升娘子之頭。方一丈八尺之時,不妨好看;吃八棒十三之後,著甚來由。

詩句活潑,瑯瑯上口,惹得太守大笑,隨手一揮,釋放了李璋。

這則出自《李希聲詩話》的笑話,證實了宋代踢氣球已有了相當大的難度,氣球起碼要騰升到一丈八尺的高度,才為“好看”標準,這需要具備非常高超的控球技術,否則將難以隨心所欲地踢球。因此,宋代蹴鞠家歸結出了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膁等“十踢法”:

肩如手中持重物,用背慢下快回頭。

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頭。

控時須用雙睛顧,捺用肩尖微指高。

拽時且用身先倒,右膝左手略微高。

胸拍使了低頭覷,何必頻頻問綠楊。

這樣的踢球技術,已和現代足球運動技術相差無幾,如控球時須用雙眼四顧,以尋找最佳傳球落點,拽球時“用身先倒”,即現在常見的“鏟球”……“十踢法”,完全可以視作個人練習踢球時最為基本的踢球技術。

要全部熟練掌握這些蹴鞠技術是很難的,非得專門學習和堅持不懈地長期演練不可。於是,專門研究和傳授這種踢球技術的市民社團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圓社”,又可稱為“齊雲社”。

Views: 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