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蒸:對後現代主義歷史哲學的分析批評(5)

首先,我們仍應區分“歷史”的不同意義。我們已討論過為什麽應在文學修辭學和哲學思辨與史學再現活動之間加以合理的區分。在目前討論中甚至應進一步區分以下不同概念:被指稱的世界(H[,4] )和被描述的世界(H[,5])。有關H[,4]和H[,5] 的歷史研究也涉及不同的運作程序。一者有關於史學專業主流中所完成的作品(H[,5]), 另一者有關於一切可能的史學對象(H[,4])。由於本世紀學術的進步, 在職業史學和其它與史學有聯系的學科之間存在有史學運作上的認識論區別,後者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學理論、政治學、倫理學、藝術理論、非西方人文學,以及本世紀的思想運動和政治活動等等。在其它學科和社會政治實踐中出現的準史學研究的進展,反而使其更相關於當前史學認識論討論。因此,今日史學認識論在其構成上更加趨向於跨學科和跨文化方向,從而明顯超出了職業史學學科的範型。更準確地說,當代史學專業中早已涉及各學科的成分,呈現出日益增加的綜合特征,從而使其與古代史學之間的區別大增。

 與古代相比,現代社會與學術提供了遠為豐富和準確的歷史訊息,史學家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或再現也就更為完全,對當前事件的認知也更為可靠而有用。具體來說,基於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歷史信息條件,使我們獲得了本世紀全球範圍內有關政治、經濟、軍事、經濟、社會、宗教等等沖突狀況的更可靠的知識。這些知識有助於我們掌握重大歷史事件的真相和趨向,這是古代社會歷史知識望塵莫及的。現代專門史學和跨學科史學的全面進展,既使我們大幅增加了歷史認知,也使我們提升了歷史理論水準。

 在歷史話語中實際的和虛構的描述之間的比例,顯然與包含在歷史文獻中的信息量有關。懷特說,“……‘歷史’,作為證實事件發生的種種文獻,可被排列於種種不同的、同樣可信的敘事論述中。”(懷特,1975,第283 頁)然而此再現過程歧異性將由於相關文獻的擴增和質量的提高而大幅降低。例如,對同一政治事件的不同新聞報導,今日可能顯示為極其不同的描繪版本嗎?事實恰恰是人們已對不同電視節目對同一事件之大同小異報導的單調性感到厭倦。而且,懷特此處提出的問題乃源於技術性的而非理論上的困難。我們不應用作為歷史敘事的H[,4]去取代作為歷史現實的H[,1]或H[,2]。H[,5](描述)和H[,4](指稱)之間的關系主要由技術性條件決定。

 今日值得重視的另一個問題是倫理學和史學之間的關系問題。歷史研究中肯定存在有道德實用學方面。除認識論之外,我們也希望歷史研究能有助於理解和改善人類倫理情境。後現代主義對倫理關切的忽略乃源於其極端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立場。對此我們還有實踐上的理由去重視歷史認識論問題,從而可能使我們更鮮明地專註於眼前歷史現實的經驗性構成問題。例如,在有關納粹大屠殺事件的爭論中,一些後現代主義者企圖模糊事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如裏歐塔曾說,納粹大屠殺只能有多個話語版本,從而否認了事件的單一真確性。按此立場不是也可以如是看待日本人在南京的大屠殺嗎?拋開牽扯的情緒問題不談,為簡明起見,我們可再次將其與刑事案件中的問題相比:謀殺案事件是否包含有作為其真實圖象的原初的單一細節呢?事件的唯一真相與其不同描述版本是兩回事,二者的區別是技術性的、非認識論的。不能把現實生活中的真相問題比作《羅生門》中本無客觀真實的藝術表現問題。在此如否認了歷史真實性,也必然導致否認倫理正義性。並非偶然的是,那些傾向於否認歷史真理的人,往往也傾向於不再關心倫理問題。

 現代史學在本學科內的和諸學科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們對歷史過程及其形成條件的綜合因果關系的認知,這是我們在前科學時代難以達到的。在此意義上,同一學科名稱“史學”在古代和現代指示著不同的學術構成,盡管二者均不同程度地基於敘事實踐活動。今日對當代若幹戰事的真正因果現實還存在有什麽疑問嗎?圍繞著這些歷史訊息足夠充分的事件之爭論,不是認識論性質的,而是技術上的或意識形態的。對於當前歷史事件而言,一些非理性的歷史理論已難以找到空間去創生修辭學式的思辨了。後現代主義者對此可以提出意識形態的異議,卻難以提出“本體論”的異議。擴大而言,我們對二次大戰及本世紀歷次革命運動也均有相當充分的歷史認知;如果有關知識仍欠完整,這也只是由於技術性缺欠,而非由於什麽本體論的或認識論的內在障礙。現代歷史認識論問題如是,古代歷史認識論問題亦如是。在人類歷史社會生活中,不論古今,我們面臨的首先是如何達到由於人為因素而受遮蔽的歷史真相,而非什麽人類認知中固有的視點主義。對此尼采和福柯都是言過其實的。如果我們較易掌握刑事案件的真相而較難掌握軍事事件的真相,乃因後者在構成上的覆雜性。歷史事件因果分析的成就顯然是由技術條件決定的。今人比古人可更清楚地掌握所經歷的歷史過程,乃因今人比古人掌握了更強大的知識和技術能力。

 

 【參考文獻】

費耶阿本德(Feyerabend,P.),1981:《自由人的知識》, 法蘭克福。

懷特(White,H.),1975:《元歷史》,巴爾的摩;1986:《事實的虛構》,斯圖加特。

李幼蒸,1997:《比較人文學的認識論問題》,法蘭克福。

利科(Ricoeur,P.),1985:《時間和敘事》,巴黎。

羅蒂(Rorty,R.),1989:《偶然性,反諷和協同性》, 劍橋;1991:《論海德格爾及其它》,劍橋。(2015-08-22 愛思想網站)

Views: 5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