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追尋生命的意義》(36)

16 泛決定論的批判 (Critique of Pan-determinism)

精神分析時常為人所詬病的即其所謂的泛性主義 (pan-sexualism)。但我懷疑這樣的譴責是否正當。因為我認為其更錯誤與更危險的是所謂的泛決定論,泛決定論忽略了人面對任何情境時有采取立場的能力。人並非完全被制約及被決定的,而是他自己要決定向情境屈服還是與之對抗?換言之,人最後是自我決定的。人不僅僅是活著而已,他總是要決定他的存在到底應成為什麽?下一刻他到底要變成什麽? 

同樣地,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刻都有改變的自由,因此只有在有關整個群體的統計學研究之龐大架構中,我們才能預測一個人的將來,至於個體的人格(personality),仍然是不可預測的。任何預測的基礎,皆是用生物學、心理學或社會學的條件來表示。然而人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卻在於他具有超越上述條件的能力。而且,人終究要以同樣方式來超越他自己。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可以自我超越。

讓我引用齊博士的例子作為說明:我敢說齊博士是我一生中所遇見過唯一像魔鬼般的人物。那時人們稱他為斯坦霍夫的大屠殺者,斯坦霍夫(Steinhof)是維也納一座大型精神病院的名字。當納粹開始其安樂死計劃時,他手中握有所有的線索,並且對當局委派紿他的任務極為熱衷,因此他盡量不讓任何一個精神病患者逃過煤氣間。戰爭結束後我返回維也納,也就是說我逃脫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煤氣間之後,我問及齊博士的遭遇如何?他們告訴我:他被俄國人囚禁在斯坦霍夫精神病院的一間密室裏,但是第二天發現門被打開了,從此再也沒見到齊博士。以後我與其他人一樣,相信他由同伴的幫助逃到南美洲去了。然而一直到最近,有個過去曾任奧地利外交官的人來我這裏看病,他在鐵幕中被囚禁了許多年--首先在西伯利亞,後來在著名的莫斯科盧布拉卡監獄。當我正給他作神經科的檢查時,他突然問我是否認識齊博士?在我肯定回答後他繼續說:我在盧布拉卡認識齊博士,他死在那裏,大約四十歲,是因為膀胱癌病死的。但是,你很難想像他死以前竟會是十足的一個好難友、好同伴。他去安慰每一個人,他活出最高的道德標準。他是我在監獄的漫長歲月中所能遇到最好的朋友了。

這就是齊博士的故事:斯坦霍夫的大屠殺者。你怎麽敢預測一個人的行為呢? 你可以預測一部機器的運轉或預測機器人的行動!更甚者,你甚且也可以預測一個人精神的機制或動力(mechanisms or dynamisms of the human psyche),但是,人比精神(psyche)還要復雜多了。

Views: 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