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老化,年輕人外流;新村老屋只剩下老人獨守,只有過年過節才會見到更多年輕少小的身影,這已經成為近幾年農歷新年廣告和戲劇的永恒主題。我老家的巷子現在一入夜就陷入黑暗和寂靜,老年人早睡,再加上一些房子已經丟空,更顯落寞寂寥。我嶽母那裏也是一樣,同一條巷子,至少有4間老屋只剩下老人獨居。

雞年到,我不屬雞,不過我從小就和雞“打交道”,因為我父親是小型農場主,到農場幫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農場和老家菜園屋是一體的,看著雞的生老病死是生活的生物課。隨著父親年邁退休後,農場也結業了,我和兄長們無一人接手,農場在父親過世後也逐漸被拆除。留下的是回憶。

(賴東銘 懷念老照片(逗弄) ——民國73年,攝於台灣清水海風里)


同一條巷子上,另有一戶養豬人家,也是制作豆腐的師傅。養豬場和豆腐坊一樣已經結束營業,連菜園屋最近都翻新了,老師傅夫婦仍健在,偶爾回家遇到他們,會特別想念他制作的豆腐丶豆花和豆水。他家的年輕一輩也離家出外打拼,沒有一人留下繼承豆腐業。

新村老化,年輕人外流;新村老屋只剩下老人獨守,只有過年過節才會見到更多年輕少小的身影,這已經成為近幾年農歷新年廣告和戲劇的永恒主題。我老家的巷子現在一入夜就陷入黑暗和寂靜,老年人早睡,再加上一些房子已經丟空,更顯落寞寂寥。我嶽母那裏也是一樣,同一條巷子,至少有4間老屋只剩下老人獨居。

不過,話說回來,老化雕零的新村是菜園屋部份,以我柔佛老家為例,很多老村屋雖然已經丟空,但是周邊的屋業發展卻是蓬勃的,花園住宅區如雨後春荀,我老家的鄰居有些就在父母長輩過世後搬離村屋,住進花園排屋。我回家已經變成過客,對曾經熟悉的新村相見不相識。

新村房屋新舊交織,呈現的是世代的交替,不久將來會不會所有的老村屋都不復存在,完全改變新村的面貌,新村名存實亡,成立的歷史恐怕會被遺忘,特色也可能隨之褪色。也許並不應該執著於過去的歷史上的新村,但是至少應該留下些一些遺產,讓後代能飲水思源,以史鑒今。

即便以經濟發展為出發點,致力留下的新村特色也有所作為,至少在舒緩過度的城市化過程中扮演一定角色,現在的趨勢是大多數人湧入一線大城市,為城市帶來了人口和交通等壓力,有規劃的新村重新發展藍圖能夠吸引年輕人回流,重新啟動經濟活力。

據了解,大馬旅遊促進局欲發揚柔州“籍貫村”特色,就是朝這個方向進行。據知當局鑒定柔州各地的籍貫村,有廣西村(北幹那那)丶福建村(彼咯)丶福州村(永平)丶客家村(加拉巴沙威)等。

(台灣賴東銘 攝影佳作 )


當局是有感於這類型新村是華人在柔州發展的縮影,如果能為這些新村重新注入活力,可以留住更多年輕人在新村創業,回饋家園。

我老家其實也是“籍貫村”,即客家籍貫占多數,村民即使不是客家人,也會說客家話。村子裏有美食(河婆擂茶和菜粄)丶武藝(聞名的舞獅)丶運動(籃球)等等,都是能夠被發揚光大的領域。猶記得黃燕燕當旅遊部長的年代,曾經推動這方面的籍貫村計劃,唯她卸任後,計劃就不了了之。

許多在地的執政黨領袖都有雄心要推動新村的發展,吸引年輕人回流,這是值得支持的,只是計劃要落實到位,必須得到更多單位和部門的配合,才能夠見到成效。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須同時有發展計劃配套,吸引商家註資,政府也要有獎掖和優惠,例如放寬銀行貸款。任何計劃不能只是畫一個大餅,空有想法,卻沒有實際內容和援助,年輕人要創業,新村一些行業要發展,都必須有人在背後支撐和協助,否則新村永遠都留不住年輕人,特色也很快被歲月催黃。作者:張立德‧《星洲日報》主筆·2017.02.09)

Views: 1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