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從中國歷史看世界未來(上)

作者系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

剛剛顧校長提到東南大學的前身是中央大學。我在台灣讀大學的時候,我的恩師——文學院長沈剛博先生就是當年中大的一位名教授。另幾位我得益甚多的教授也是中大的;  遇到過的工科教授有五六位都是中大到台灣去的。我也算是中大的門外的門徒了。今天我這 個門外的門徒到門內來,別有一番感受:我很感激沈剛博先生,他啟示我很多關於西洋史 觀察的角度,教導我做人的方法,他影響了我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今天到他的學校來,飲水思源,想起了沈先生,心裏就有一番特殊的感受。顧先生給了我這麽一份榮幸,我相信我有機會還會回來,我歡迎各位通過Email繼續討論學問——我很樂意。(掌聲)下面開始我的演講。

人們常常以為歷史就是講故事:什麽正王朝啦,康熙大帝啦——歷史並不 完全是這樣。我做的歷史工作都牽涉到分析:把歷史材料從觀察的角度組織起來,劃分類型 ,再拿類型作比較,觀察不同類型之間有什麽特點,以及這些特點意義安在。歷史是一種闡——解釋過去對我們的意義。

我眼裏的歷史,不但有個人,更有那個時期所有的人。在我看來,個別的人物沒有全體的人作用那麽重要。歷史不等於人物傳記,也不等於考證,從大歷史的角度觀察,它是一種解釋工作。觀察歷史的變化,有兩個不同的角度。一個是時間,歷史從古到今按時間的演變。通常是分期觀察。中國傳統的做法,是按朝代劃分——二十四史,一朝一朝發展過來 ,這是中國獨特的一種斷代方式。西方也有朝代,不過他們遠不如我們看重朝代,因為他們是多國體制。像非洲的一些國家根本就沒有朝代可言 。印度的王朝也不是很清楚。日本的王朝號稱從古至今只一代。因而中國的朝代劃分在世界的歷史學中也是獨樹一幟,中國學者對朝代也很看重。我這裏介紹三種從時間的角度觀察歷史發展的觀點。

第一個直線變化就是馬克思的社會變化
演化論。這個大家比較熟悉。
人類歷史的發展被分為五個階段。

第二,歷史中有生命的循環,有如人的生老病死。一個 文化的誕生、繁榮、衰落、終結像春夏秋冬一樣的輪回。一個文化周期完了,另一個文化周期開始了。第三,中國有三世 說:最古老時候的大同世界小康之世再到巨亂之世。這三種方法,都是以時間為順序劃分的,是歷史界最常見的劃分法。


另一種區劃法是以空間劃分,以不同的地區上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它們的變化組織成歷史。 一位地理學家說過:不同的地理條件,就有不同的變化形態出現,每一種變化形都是跟它的自然資源相配合的。湯因比則說得更為明白,他說世界上共有21種文化,不同時  ,不同地點,每種文化都有它的特點。湯因此特別強調歷史變化中的刺激與反映:一個類型 存在,既有內在的無產階級與當權派的沖擊,也有外在的無產階級與內部的沖擊,這些都導類型之間的轉換。這些變化和沖擊不是在演化中出現的,而是以外來或內部變化的力量為動力的,這就不是單項的進化,也不是以時間為軸產生的變化,而是平行的,同時的,若干不同的族群彼此來往沖擊而產生的變化。

這兩種類型我僅舉幾個例子而已。實際上許多歷史學家歸納時都不知不覺使用這兩種類型。 比如梁啟超先生在湯因比之先也提到過演化和沖擊兩種類型。歷史學家把時間和空間綜合 起來討論是常有的事。我下面舉的三種例子,它們的素材都是史前的 歷史。中國有一位重要的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他從20世紀80年代一直到兩年前離開人世 ,用區 系類型把中國各地區的歷史劃分成各種類型。這些類型之間有碰撞,也有滲透。相鄰近的小 區域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之後,形成了六大塊或七大塊文化區域。他特別強調,一 面小類型自身有演化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有類型與類型之間碰撞產生變化的動力。蘇先生 的工作在中國的考古學上有重大影響:因為以往的單線演化論已經難以應付越來越豐富的歷史材料,蘇先生的理論又使以往無法歸劃的材料理出了次序。

傅孟真,也就是傅斯年先生,是我以前所在的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始人 他在中國歷史的朝代史之外建立了一套新的歷史解釋方法。他說,中國的歷史在最早的傳說代,不外乎東邊的和西邊的。它們彼此對立沖突,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 西風壓倒東風,而後,中原終於融合為一體,歷史沖擊的力量轉為南方和北方的對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對立。有北方往南的政治力量,也有南方往北的文化力量和經 濟力量,形成了覆雜的對立、沖突、融合。傅先生這一組織歷史的方法,也是以時間為 縱、空間為橫,立體的歷史方法。

梁任公先生則是以中國文化圈逐步擴大為線索來解釋中國歷史的。他說,傳說時代(那是梁先生的時代還不存在考古學,只能用傳說來替代)的中國正要聚合成一個完整的中原(原,今之河南也)。到了夏商周時代,中原逐步擴大,包容了今天山東省、山西省和陜西省 的一部分。中原的中國逐步擴大,到了秦漢時代,就變成了中國的中國。在中國 ” 的中國,中原及中原周邊的文化互相激蕩,互相融合,構成了秦漢的秩序。之後,中國”  中國繼續擴大,把周邊其他部族及文化也吸收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成為東亞的中國 。隨著成吉思汗的狂飈和東南亞海上貿易的開展,中國對外移民,文化對外擴張,策封制度 使中國的文化力量延伸到了日本、朝鮮,中國的政治制度被周邊模仿。這時的中國,變成了 “亞洲的中國。中國文化圈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擴大,包含著中心文化與周邊文化的融合 和沖突,文化力量、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伸和縮、進與退。這同樣是一個有時間、有空間 、立體的歷史。梁先 生據此預言將來會出現一個世界的中國。

所以,歷史不單單是講歷史故事、歷史人物,而是一種視角,一種方法,考察我們的過去, “以史為鑒,預測我們的未來。所以對待歷史,要有開闊的視角,不要局限於誰打敗了誰 、推翻誰,或者某個漂亮女子終結了某個王朝——我常常替那些漂亮女子感到冤枉!她們沒有一個有這個能力可以終結一個王朝,都是那些飯桶男子搞不好,怪罪那女子。(笑聲)

下面我講的是中國文化史發展的模式。我特別挑了一段來講,目的是對事情發展的後半 段,未來的格局作一個對照。

中國在西周時代的體制,是封建體制。周朝的王子們,帶著夾有商賈的軍隊開到疆外,建立兵城;和當地的土著合作,封土著首領為貴族,吸收土著的軍隊整編成同盟,變兵城為都城,這樣駐守在各地的軍隊就成了封國的基礎,形成了周人的封建體制。大家注意:這個封建 體制只是一個一個的,尚未連成是有限的,與中心的紐帶是通 婚、策封、分配土地,由此構成一個面。這個面是不穩定的。周朝的封建秩序是靠最高層策 封諸侯,再由各地的諸侯控制各地人民來維持的,像寶塔一樣的社會結構。僅在上層人物中 有統一的文字、統一的禮儀和法制。統一的文化僅限於上層,中下層的文 化非常土著化,上下絕少交流,尚未實現真正的同化。

到了春秋時期,周朝衰亡,各地諸侯群雄並起,不再受中心的控制,建立起各自的國家。這 時候,各地的統治者開始關心自己的臣民,當地的文化開始向上層封建文化交流。這時每個國家都開始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方言、起居方式、飲食等等。

這種地方性的政治局面就是從統一制度崩解下來而形成的列國制度。列國制度維持了很久。
 在這個禮壞樂崩的時代裏,每個國家都要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重組自己的秩序。它們彼此 之間也是你仇我敵,爭戰不休,在戰爭中完善列國體制,上層文化不斷向下滲透,在內部構 成一個新的認同,構成各國的本土文化。

18世紀到20世紀的世界格局也是如此。最近200年來的歷史變化,也是各地逐漸建立起民族國家,使原先共有的文化地方化。比如歐洲曾經有共同的語言——拉丁語,由教會帶到各地 ,後來逐漸演化成今天的英語、法語、德語等等。這種趨勢自18世紀開始從歐洲一步步蔓延 到了世界各地。從合而分,構建出一個地方的民族,之後又對外擴張、滲透,又構成一個新 的局面。例如英國對外殖民擴張,形成了大英帝國,之後各地又抗爭,擺脫殖民者 的控制,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國家。這個過程和春秋戰國時期非常相似。

這些古代列國的體制之間有什麽共同的地方呢?

第一,它們有一群新興的知識分子,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等。他們所處的地域不同 ,卻討論著同樣的問題:如何治理國家,如何用不同的理智來治理共同的人性,什麽叫,什麽叫社會,什麽叫政治。知識上共同的需要導致了各 國共同的知識階層出現,他們之間通過旅行、著書、書信等手段接觸。另外,各地通過貿易互相學習,文化上地方色彩和共同色彩同時出現,藝術上如此,文學上 如此,文字上也如此,經濟也相當統一。這是將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先決條件。天下文化統 一的意識已經存在,各國對天下定一沒有爭執,只是定於誰的問題。

第二,東亞文化圈。西嶼先生是一名日本學者。他說東亞有一個共同處:從學習中國而得 來的制度。中國的策封制度,使中國的律令、政府的組織、政府法律,傳播到東亞各處—— 比如日本、朝鮮、越南,它們都有漢字,都有儒家思想,都有華化的佛家思想。這些反映出 ,從一個文化國,由於文化的傳播,可以構成一個內部大同小異的大文化圈。大文化圈和中 心文化圈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幾個基本的假設是一致的,可以存留很久。覺敏義,日 本學者,他說東亞的漢字文化圈還加上沖突的對象——北方有與草原文化的沖突,南方有和 海洋文化的沖突,這個圈子就更大了。太平洋地區有三層圈:中國文化為內圈,東亞文化為 中圈,北方草原和南方海洋文化是外圈。西嶼、覺敏義和任公先生解釋的圈都是共同一種方 法。他們強調外來的文化沖擊力量之強大,可以在其移植的地方成長出新的非常有 活力的文明。

天下國家東亞文化圈,我舉出中國文化兩個發展模式,以此來看我們當今的世界 格局。現代的世界,不可否認,最大的文化沖擊不是出自中國——不然我們不會穿西裝打 領帶。從全人類的角度來看,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中心。歐洲這個中心也是逐漸擴大的 :由愛琴海的希臘漸漸擴大為東地中海的希臘,由城邦擴大成希臘文化圈,再擴大成地 中海羅馬文化圈;一直擴大到歐洲大陸的羅馬文化圈,後來又分崩離析,形成西歐和東歐, 構成了歐洲的歐洲文化圈;然後跨過大西洋,形成了大西洋兩岸的歐美文化圈。現在每個地 方都感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壓力。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除了今後未知的以外,以前的發展模式,不是和梁啟超先生所講的 國文化圈一樣一步一步擴大嗎?

歐洲的列國體制比較靠後,而中國的列國體制比較靠前。中國構成了天下國家——秦始皇以  ,中國就是天下,天下國家籠罩著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時間長久且沒有中斷。歐洲則不同  中國人腦子裏天生有一種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觀念,天下是一直存在的。而 歐洲在教皇時代,有一個神的世界:天上的神是上帝之神,地上的神就是羅馬—— 兩層,一層在上面,一層在下面。希臘是由一步步擴大成一種文化勢 力的,中國則是,兩種觀念不一樣。文化起跑的時候,中國是以為起跑點,歐 洲則以為起跑點,所以我們是天下之國,他們是上帝之城

從一個小單元逐漸擴大到跨洲跨洋的大單元,不僅是中國一個特例。歐洲一樣也有,只是他們的列國體制分裂之後,一直未等到第二步的重合。而中國正式合成了天下國家,並 從秦始皇一直維持到今天。
下面是我們的問題。

未來。未來世界是什麽樣的,如果全球性的秩序正在來臨,有沒有征兆?有。非常清楚。前 20年還沒有這麽清楚過,今天非常清楚:世界性的天下國家正在形成,上帝之城沒有了,有的是人類文化的共同城——“”——網絡,這是顧校長的專業吧——正在把全世界都抓進來。30年前、20年前都不太清楚,現在看到了端倪。

第一個端倪是經濟的全球化。20年出現了兩個新事物:跨國公司和多國公司。跨國公司, 一個商業公司的生產分布在世界各地。福特、三菱等,在不同地方生產、組裝,然後送到各地銷售。多國公司,由許多國家共同投資。我們在美國住旅館,不同的旅館往往在同一個大公司麾下。我們打電話,Bell電話公司是一張大網,這個大網已經延伸到日本、歐洲 和香港特區,這張網是多國共同投資的。現在我們海峽兩岸雖然還沒有直通,可是台灣的華 航和大陸的東航已經共同投資,準備成立新的航空公司。商業的出現在20年前,迅速 地擴大,過去很清楚誰賺誰的錢,現在好像每個人都在賺別人的錢。(待續)

Views: 1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