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江:質疑:“海納百川”作為上海城市精神的定位(上)

近日裏,上海市委的領導正在研討:在新的形勢下,以什麽樣的“強大的精神動力”來支撐上海的建設?

今天的上海,已經面臨著一個難題有待解決。據《中國公眾城市宜居指數2006年度報告》指出,上海在國內的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上排名最後末位。該《報告》稱,“文化兼容性”是判定一個城市開放程度與宜居程度的標準之一。調查結果表明,在中國的主要城市裏,本地人對外地人的包容程度不如表面所見那麽高,城市之間包容性表現得分差異也較大。外地人對溝通、就業和就學三方面的平等性評價低於本地人。其中,在就業和就學上,外地人認為,城市的平等容納能力較低。——這樣的現實對於近年來上海一貫標榜的城市精神旗幟“海納百川”,恰是個嘲諷。

1)大凡彰顯自身價值理念和理想追求的,必得有自身獨特的長處、底氣和潛力作依據。不然,則流俗於空洞的說教,或曰大而無當,由此反而落得給人以言而無信、虛假、虛偽之不良印象。

譬如上海常常引以自詡自豪的“海納百川”,就是這樣。既然我國一貫推行政治一元化建制,作為立國之本,那麽在同一建制內部的任何地方上,都根本不可能有什麽體制上的“百川”得以存在,實際操作中也必定徹底摘除了“海納”的面具。就如打出建設“和諧社會”招牌一樣,聽上去美妙玄乎無比,卻又容納不得半點異己的政見。求同排異的社會是不可能建設成高質量的“和諧”結構的,因為不經過否定之否定,舊事物就不可能被揚棄轉化為新事物,從而推動事物的辨證發展。就譬如在“個人與群體”關系層面上,泯滅掉個性雖然會形成均一化的社會,但卻使每個個人都發生嚴重的性格(人格)扭曲,盡管可以達成封閉性的有序,然則危害成為社會性的無序:一盤散沙而已。就譬如,單說共和國憲法上所有保障公民權利的條款,有幾個已經真正落實到了實處?這其中還有多大的差距有待於去完成?——倘若連基本的權利都遠未能履行、保障良好,那麽何須高談闊論其他價值觀念和體制文化的引進建構?還需遑論“海納”什麽的“百川”呢?

2)“海納百川”定位的弊端還在於,混淆了人們之間自身利益的界限。

在東方宗法家族主義強大傳統的籠罩下,經濟固然在快速增長,但國人那合群抱團的傳統性依然冥頑不朽,余音繞梁,茍延不去。從古到今,不絕於耳的有:天人合一、主客一體、物我不分、心物不二、民胞物與、兼愛尚同、家國同構、公私合營、官商不清、黨政不分、政企不明、“集體主義”、“打成一片”、“適應環境”、(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搞三同、相結合、劃等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保持一致”、“全國一盤棋”,……總之,是你的還是我的或是集體的區分不知怎地,大家的利益囫圇捆綁於一起罷了,好東西好地方人人爭搶都該有等同的份額,輪到了責任和義務個個退縮加推卸,於是傾軋內耗貪汙腐敗大大激增,其結局只能是:整個社會拖累成共同的貧窮和落後。

傳統的“大一統”政治倫理觀自然影響到了上海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發展定位。上海現今拋出“海納百川”論的歸宿,乃是進入“萬物歸一”的傳統性之中,而絕非是走向現代性的多元化發展之路。

誠然,社會發展需要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合作,但是合作也得建立於每個利益主體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這樣就分清了每個利益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範圍和界限。叔本華的“刺猬比喻”表明了,冬天裏刺猬們的取暖合作得保持適當的間距,過近了則會相互刺傷,人類也正是如此,不宜套近乎熱乎乎地大家混作一團和氣,不然定會徒增內耗的。

Views: 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