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醜陋的中國人”為什麽醜陋

同一天讀到兩則“醜陋行為”的報道,一則是南京明孝陵600多年歷史的石象遭破壞。象鼻上被刻名塗鴉,另一則是“13萬中國遊客‘攻陷’泰國清邁大學被指隨處大小便”。不禁想起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1985),今年恰逢這書出版30年周年。當年柏楊所列國人的醜陋之處,臟、亂、吵、窩裏鬥、不認錯、自我膨脹、有鞭子是順民,沒鞭子是暴民,今天在許多中國人身上依然如故。30年後重提柏楊對醜陋中國人的鞭撻,有人會認為,這太負面,甚至是自虐。但是,正如丘吉爾所說,“批評讓人不痛快,但卻是必須的。批評就像是人身體上的疼痛,它引人關註不健康的狀態”。對個人和群體,負面的批評都有其不可代替的價值。

痛陳中國人種種負面惡習,《醜陋的中國人》也許最為有名,但決不是獨此一份。以前有魯迅,當代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1985年左右成書)和易中天的《閑話中國人》(2000)也都是類似的著作。孫隆基批評中國人“鏟平主義”與專制主義的相互配合,中國文化將“人”設計成一個以“心”為主導的動物,而又用別人的“心”去制約他的“心”。易中天批評中國人的“面子文化”“人情觀念”“家本位”“公私不分又內外有別”“窩裏鬥與墻外香”。他們深挖細說醜陋,與柏楊怒斥“醬缸文化”,稱中國人是“ 醬缸蛆”,負面程度不相上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對負面特征的關註超過正面特征是正常的。這叫“負面偏向”(negative bias),也稱“負面效能“(negative effect)。負面偏向是指,即使在同等強度的情況下,負面的事情(令人不愉快的感覺、情緒、想法、人際經驗)對人的心理或思考的影響也要強過中性或正面的事物。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羅辛(Paul Rozin)和愛德華·羅伊茲曼(Edward Royzman)在《負面傾向、負面壓倒和擴散傳染》(Negative Bias, Negative Dominance, and Contagion)一文中解釋了人的負面傾向的四個要素:效力、強度變化、壓倒力、分辨力。

負面效力是指,事物對人的情緒感覺和感受,負面效力比正面效力更為凸顯。強度變化是指,壞事越想越壞,變化的快速和程度的提高都要超過好事越想越好。負面壓倒力指的是,在正、負因素都有的情況下,負面印象壓倒正面印象,而且,負面細節的總和(總體印象)要超過各細節的相加,因此有誇大的傾向。負面分辨率指的是,觀察不同的負面事物要比正面事物更仔細、更深入、更具分析力。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負面分辨率高的一個例證。

而且,研究者還發現,人們所使用的日常語言中,負面詞匯比正面詞匯多,表達負面情緒的說法也比表達正面情緒的多。一方面,負面偏見,挖苦、嘲笑、謾罵的說法遠比讚美、崇拜、頌揚的說法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另一方面,由於接受者的負面偏向,他們對負面的言說也比正面的言說更感興趣。好話不出門,壞話傳千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這符合人的自然心理傾向。魯迅也好,柏楊也罷,都是在很大程度上沾了負面語言豐富的光,也瞧準了一般人的負面心理需求,因為連醜陋的人也都喜歡議論別人的醜陋。

對形成批評意見而言,人的負面心理傾向並不一定是壞事,甚至可以成為好事。例如,心理學研究發現,公眾對政治人物或公共人物的負面印象比正面印象要強,負面印象也對公民選舉有更大影響。這是因為,不誠實者即使偶爾做了誠實的事,也還是會被視為不誠實之人,不會被當成誠實的人;而誠實的人則相反,只要他做了不誠實的事,就會被視為不誠實之人。因此,在民主選舉的機制中,選民對誠實的要求實際上會高於避免不誠實的要求,這有利警戒所有期待選民信任的候選人.

但是,也必須看到,負面偏向支配的批評畢竟是一種矯枉過正,只是破,而不是立。它會有一種自激效能,那就是越說越激憤,越說越尖酸刻薄,結果可能反而造成一些人的反感,讓他們索性破罐破摔、我行我素。正面建樹需要有比單純負面批評更多的客觀分析和理性思考,其中也包括警覺和克制批評者自己的負面偏向。

Views: 1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