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翰:習近平的“絲綢之路”新經濟外交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以民族覆興來實現他的"中國夢"。因此,中國在國內加快了改革步伐來維持進一步的經濟增長,以便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外,北京致力營造一個對其持續發展有利的國際環境。它奉行睦鄰友好的周邊外交政策,同較遠國家則在合作與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加強政治與經濟關系。

 中國的經濟目前仍有巨大增長潛力,習近平的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看來是實際,也是可以實現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的估計,中國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14年底將趕超美國。但中國的主要挑戰來自外部的國際環境。

 多年來,中國一直積極宣傳其"和平崛起"的關鍵外交政策。但這並未被其所有鄰國毫無保留地接受。部分原因是彼此間還缺乏互信,中國同某一些亞洲國家雙邊關系緊張是另一個原因。客觀來說,中國這個幅員廣大的國家如此迅速崛起是讓人望而生畏的,也很容易被認為對現有的區域秩序造成威脅。

 盡管中國持續的經濟增長給區域帶來了可觀且有利的溢出效應,但仍不能改變這樣的觀點。今天,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的增長引擎,中國是它們的主要貿易夥伴,也日益成為它們海外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然而,中國不斷增長的"地緣經濟"實力卻不能轉化為相應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中國要在全球重新定位,更不要說恢覆其歷史上"應有地位"的舉措,都會馬上引起鄰國的擔憂。即使中國要尋求配合其經濟實力多一點的地緣政治空間,也被誤解為"過於強硬"。

 

 新絲路外交的地緣政治

 習近平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事實上都清楚意識到中國外交的根本兩難局面。他們在上任後隨即推出許多新外交計劃,包括被大事宣揚的恢覆遠古絲綢之路的構想。

 去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發表演講時,呼籲恢覆古時的絲綢之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4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他又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接著,李克強10月10日於文萊出席第16屆亞細安-中國峰會時,對"海上絲綢之路"做了進一步闡述。

 他們希望,這些構想最終將帶來一個從亞洲到歐洲的新政治與經濟景觀,讓中國可以更有效地呈現其"和平崛起"的形象,和發揮其與日俱增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從地理、歷史及經濟上來看,中國毫無疑問是絲綢之路的重心。古時的絲綢之路事實上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部分,前者較受到確定和廣為人知。兩者都始於中國,而中國明顯地占據了一個中心和戰略性的位置。

 陸上絲綢之路從中國的西安(舊都長安)一直延伸到歐洲的羅馬,總長度超過1萬公裏。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橫越廣闊的海洋,經南中國海至印度和西亞。

 在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可追溯到約公元前200年的漢朝。當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中國的遠西或西域。張騫可以說是中國最出名的先驅使者,他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塔裏木盆地、中亞的許多國家和部落、直到大月支和羅馬帝國邊境。他的歷史性行程開通了"絲綢之路"。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隨即很快在他行經的路線繁榮起來。

 在現代資訊和運輸系統還沒有出現前,陸上絲綢之路是個名副其實的跨越歐亞陸地的商業、文化與宗教交流蓬勃的非凡通道。以互聯互通歐亞來說,它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傑出的成就。事實上,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即指南針、印刷術及火藥,正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歐洲。

 海上絲綢之路也是源自中國。一開始是因為中國人冒險出海到東南亞,或傳統上所稱的南洋(或南海)。宋朝(960年至1280年)時期,中國和許多南洋國家建立了"朝貢體系"。然而,正如著名的哈佛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所說,東南亞國家使團到中國朝貢,其實只是它們"進行貿易的掩飾"。事實上,在鄭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之前,中國沿岸和南洋已有頻繁的海上活動。後來,華人一波又一波地下南洋移民潮,尤其是在19世紀,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和南洋欣欣向榮的關系。

 在經濟上,中國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心。從歷史來看,中國經濟不但規模更大,也相對地比貿易通道上的小國家更發達。知名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所收集的歷史GDP數據顯示,中國雖然是個還沒有工業化的國家,數世紀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直到19世紀初。中國有生產高素質絲綢和出色瓷器的技術,其周邊相對不發達國家對這些產品的需求量很高。簡而言之,中華帝國提供了數世紀來支撐古代絲綢之路的經濟基礎。

 

 絲綢之路經濟帶

 現在看來,古代絲綢之路讓人驚嘆之處,不只是它在沒有制度化框架,和沒有強有力國際秩序的情況下持續數世紀,而是它基本上是國與國之間推動和平的商業往來,與不同族群間的文化交流。它沒有導致戰爭和沖突,也沒有帶來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

 部分原因是因為中華帝國在歷史上是個溫和的強國,長期以來都沒有尋求在長城以外擴張版圖或扮演主導地位。中國只在19世紀並吞了新疆和西藏,當時的目的也只是作為防衛上的緩沖區。

 後來,西方列強對在它們貿易通道上的國家或地區積極地進行控制與殖民化,同中國的行為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正是習近平提出新的絲綢之路外交的潛在信息。

 中國明顯地正利用其經濟實力推動新的絲綢之路外交。北京正草擬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宏圖大計,即"一路一帶"的倡議。最終,這些經濟帶結合起來可能是個30億人口的經濟集團。未來,它也可能成為區域和跨區域合作的新平台。

 中國毫無疑問具備了推動計劃的必要經濟條件。它已經是許多中亞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它也希望從這些國家獲取礦物、石油和天然氣等天然資源。實際上中國與加入它所提議的經濟帶的國家間已有足夠的經濟互補性。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的新絲綢之路外交的用意是好的,因為它是建立在和平、合作與平等的精神上。但北京提倡這個外交計劃的潛在動機也顯而易見。中國主要是在利用其地緣經濟實力來達到更大的地緣政治目標。然而,擬議中的新絲綢之路將帶來怎麽樣的地緣政治景觀卻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對中國來說,這一切也不一定那麽順利。

 以陸上絲綢之路來說,中國的構想可有引起俄羅斯猜忌和同它發生矛盾的危險,因為許多中亞國家處於俄羅斯傳統影響的範圍內。

 海上絲綢之路在眼前也充滿外交挑戰,明顯的是中國要如何解決同鄰國根深蒂固的領土糾紛以建立互信。

 總而言之,要啟動新絲綢之路,中國無疑必須動員大量的外交資源。更重要的是,中國需要大量的軟實力,而這正是具有不同意識形態和不同政治體系的中國所最缺乏的。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和學術顧問

 葉琦保譯(愛思想網站2014-06-22)

Views: 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