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60)

第十七章·英國和歐洲的電影新發展(1920-1945)(一)


好萊塢認為各國語言分歧是它稱霸世界的一種阻礙,因此對影片中使用對話,開始時很躊躇不決。事實上,對話的使用確使各國電影獲得了復興的機會。但這些國家電影的發展,卻因它們的影片超出國境以外不易使人看懂這一困難,而受到了限制。除了蘇聯——它很少購買外國影片——以外,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是那些講英語的地區。在征服世界市場中,這一地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德國影片的輸出,由於它的希特勒主義色彩而一落千丈,因此英國電影便成了好萊塢的主要勁敵。

1914—1918年的戰爭對英國電影事業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影片生產經過1912年短暫的繁榮以後,到1916年後,又因戰爭而告下降。英國高蒙公司、海普華斯公司以及設立不久的倫敦製片公司和百老匯公司,當時專門攝制一些戰爭片(如維奧萊特·霍布孫主演的《一個小兵工廠的故事》、西席爾·海普華斯導演的《逃亡者》等),或者把著名的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如馬修遜·朗主演的《威尼斯商人》、伯蘭布爾導演的《呼嘯山莊》等)。但一般觀眾對這些不大自然的作品的興趣,遠不如他們對生動活潑的美國片的興趣濃厚。好萊塢用「成批定貨」的辦法強迫那些希望獲得叫座影片的放映商接受另一些往往極其平庸的影片,它用這種商業手段,在長達一年以上的時期中控制了許多英國電影院。

1918年以後,英國製片業曾企圖恢復它過去的繁榮。當時英國最好的導演是摩裡斯·艾爾維(1920年攝制《福爾摩斯》、1922年攝制《流浪的猶太人》)。西席爾·海普華斯經過長期的導演工作以後,於1920年拍成一部頗受歡迎的影片,名叫《半個紐扣》;托馬斯·本特萊攝制了《賊史》和其他根據狄更斯著名小說改編的影片;E.A.考爾比在1920年攝制了《路上的呼聲》,使演員維克多·麥克拉格倫從此嶄露頭角;哈羅爾德·肖在《命運的變遷》、《基普斯》等影片中顯示了演員喬治·K.阿瑟的才能;阿德裡安·伯魯納爾開始導演工作,攝制了一些喜劇片;赫伯特·維爾柯克斯導演了他第一部影片《朱金昭》(1922年攝制);在美國維太格拉夫公司工作的斯圖亞特·勃拉克頓此時也回到英國,導演了一部由狄亞娜·曼納斯和維克多·麥克拉格倫主演的豪華彩色片《光榮的歷險》(1922年攝制)。此外,英國還聘請了一些外國導演,如法國人梅爾康東和雷內·普萊薩蒂。後者於1920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四根羽毛》。至於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在英國則自從美國在英國開始攝制影片(如唐納德·克利斯浦主演的一些影片)時起便已經停止生產影片了……

但是,英國的努力卻碰到好萊塢「成批定貨」這堵牆壁的阻擋。由於美國影片在英國上映節目中佔據了90%的比例,結果使有些英國影片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才能在外國影片所控制的銀幕上獲得上映機會,以致影片中女演員所穿的服裝到時已經過時,成了觀眾嘲笑的對象。英國影片的生產速度因之減低甚至停頓,它在國外(法國、意大利和英國自治領)的地位也喪失了。維克多·麥克拉格倫、喬治·阿瑟和其他幾十位優秀的演員都應聘去好萊塢工作。1924年英國只生產了34部故事片;到1925年則降到23部,而這些在缺乏資金又缺乏有才能的導演與演員的情況下攝製出來的影片,在內容上完全抄襲外國的成功作品。

英國電影衰落到這樣一蹶不振的境地,以致連維護它的人們也只能要求英國各電影院每年上映一個英國節目,作為法律上應負的義務……

議會和產業界對這種情況不能再坐視不問。1927年終於公佈了「電影法」。根據這個法律,英國的電影院必須上映5%的英國影片,即每年平均必須有兩個半節目用於上映英國的影片;另外規定英國影片的產量最低限度每年應達到50部。

上映英國影片的定額以後又逐漸提高,到1936年達到20%的比例。

這一法律給英國電影帶來了繁榮。影片的產量由1927年的26部提高到1929年的128部。但大部分影片是一些草率拍成的平庸作品(被稱為「定額速成品」),其中有很多作品,是以每米3英鎊的成本由美國公司攝制的。但這並不等於說所有的產品都毫無價值。外國導演攝制的影片,如德國人杜邦1928年攝制的《紅磨坊》,卡萊恩1928年根據L.奧弗拉哈迪的小說《間諜》攝制的《判決》,雖然沒有得到原來所希望的那種反響,但赫伯特·維爾柯克斯的《破曉》(又名《卡維爾小姐》,1927年攝制),摩裡斯·艾爾維的《海軍上尉》(1927年攝制),卻獲得了國際上的極大成功。事實上這時期已經出現了一些很有希望的作品,如英國首相的兒子安東尼·阿斯奎斯於1928年與老練的導演伯蘭布爾合制的《流星》(一部悲劇性的喜劇片),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1926年攝制的一部內容精彩的無聲偵探片《房客》。

英國第一部有聲片《訛詐》(1929年攝制)是由希區柯克導演的。他在這部影片裡表現了一個設計得很巧妙的偵探故事和在攝影角度、蒙太奇及音響對位法等方面的精湛技術。類似的技巧在安東尼·阿斯奎斯的偵探片《達特摩爾山莊》(1929年攝制)中也可以看到;但他攝制的那部以達達尼爾海峽戰爭為主題的影片《告英格蘭》(1931年攝制),有些地方卻具有紀錄片的寫實格調,雖然我們不能說他這部影片曾受到當時剛剛誕生的以格裡爾遜為首的紀錄片學派的影響。

英國電影經過幾年困難和曲折的時期以後,終於因亞力山大·柯爾達導演的《亨利八世》而獲得了一個突然的巨大成功。柯爾達出生於布達佩斯,曾在匈牙利、以後又在柏林和好萊塢攝制過許多商業性的影片,他的妻子瑪麗·柯爾達是主演這些影片的演員。他們在美國攝制的一部大型影片《海倫情史》,並沒有獲得多大的成功。有聲電影初期,這位精明能幹的匈牙利人在巴黎攝制了一部豪華但卻平庸的影片《馬克西姆家的婦人》以後,來到倫敦。他在倫敦攝制的由李思廉·霍華德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婦女專座》(1932年攝制)

也沒有獲得多大成功。

影片《亨利八世》是受一部風行柏林一時的老片,即那部由劉別謙導演的《女後安娜傳》的啟發攝制的。亨利八世這個吸引人的人物由新進的演員查爾斯·勞頓生動地演出,在他周圍有茂爾·奧勃隆、埃爾莎·蘭卻斯特、羅伯特·杜那特這些配角。羅伯特·阿姆斯特朗設計的華麗服裝,由當時第一流的攝影師——法國人喬治·貝裡那爾傑出地拍攝下來。這些優越的條件使柯爾達能夠創造出這部雖然不能算做傑作、至少也是一部優美作品的影片,而贏得國際上的巨大成功。英國電影十五年以來一直不能進入美國的市場,而柯爾達這位精明的企業家卻能使他這部影片風行於美國。

《亨利八世》對英國電影來說乃是一個真正「繁榮時代」的開端。1937年,英國影片的產量達到了225部,已佔世界第二位;英國電影工業擁有23個製片廠和75個攝影棚。柯爾達成為一位眾望所歸的導演,獲得了大量的資金和美國某些資本家的支持。他成為一個製片人,繼續攝製出一些場面非常龐大的國際性的影片,如《唐璜秘史》(1934年攝制)這部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最後主演的影片。

Views: 10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