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蘇蓋:他者的智慧:在需要共同管理的世界中尊重文化差異 (上)

——分析和理解的問題列表式途徑

(米歇爾•蘇蓋在跨文化對話暨叢刊十年慶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 2008年9月28日)沈珂譯


首先,我想感謝所有支持並且允許《他者的智慧》中譯本出版的人士,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法國。看著這本書,我不免幾分忐忑不安。老實說,一開始,我還真有些不知所措,因為這是一本法國人寫的、而且主要面向西方人的書。而後,我又發現,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就我書中的一些觀點進行討論。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

我認為,其實一部書的付梓並不意味著這部書的完成。它為我們提供一些途徑,提出一些假設,或者提供某種看待社會的視角。然而,唯有通過其引發的回應、評論,通過它所激發的進一步研究的欲望,如作為補充、與之區別或論戰性的文字,通過它帶給工作方式、讀者互動的影響,一部書要能獲得更大的價值。

我今天真正想看到的是一場討論,甚至是一場辯論,中國學者和法國學者就在需要我們共同創建的世界中如何對待文化的差異性問題深入地交換意見。

作為這場討論的一個引子,也為了照顧到尚未讀過《他者的智慧》這本書的學者,我想首先概括一下本書的精神,並對在書中提出的對他者文化的觀照方法作簡要的說明。

值得慶幸的是,全球化遠沒有磨滅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上的一切文化差異。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這種差異性,將其視為一種資料,一個機遇,而非一種障礙,為我們提供更多有助於解決涉及到所有人問題的途徑:如世界性的管理,主要是指環境、商業、金融方面;反對國際暴力的鬥爭;在公共衛生領域與大規模流行病的抗爭等等。

因此,我想說的是,除了純知識性的問題,跨文化幾乎可以涵蓋一切問題。跨文化的問題對我們的工作方式和合作的可能性都有實際的影響。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主要針對打算到有別於自己文化圈子的地方工作的西方專業人士和學生。我們試圖以一種更貼切的方式,去探究全球化語境中越來越多的“國際化職員”的境遇。我首先想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質疑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向他們傳達一種警覺的文化,對偽造的證據提出詢問,並時刻準備著接納他人出乎意料的事情。

我既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倫理學家,更不是人類學家,在這裏,我也不想涉及理論或者教條方面的問題。我認為,文化之間的差異不能完全被消除,也不應完全摒棄批判他者世界的視角。我更多地將自己定位在一個主持人或培訓人員上,系統地提出一些問題,呼喚一種簡單的“職業道德”,在道德一詞中還包含有知道、覺悟的意思,因此必然需要有好奇心、註意力、他者的智慧,而且在任何異種人文環境進行探險時,不能不試著去了解其內在邏輯、世界觀與生活方式和不提出任何疑問就自顧自地埋頭苦幹。

所有這一切,在我看來,都是具有他者的智慧。但是我也很清楚,我們在這裏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困難,那就是翻譯。我承認,“他者的智慧”這一表達方式非常法國化,將其翻譯成我自己比較熟悉的英語和葡萄牙語,我都覺得很難。

法語中所說的“他者的智慧”,並不是說他者是智慧的。那麽,我要站在怎樣的立場上去評說這個人有智慧,而那個人沒有智慧呢?

確切地說,他者的智慧指的是一種態度:當我意識到他者的相異性,將他者視為異於我的人,當我完全接受其相異之處的時候,我表現出的是一種他者的智慧。“他人即地獄”,著名文學家薩特曾借《禁閉》中的人物之口這樣說道。而我認為,地獄,並不是他人,而是拒絕承認他者具有相異性。當我要求自己作出努力,去認識這樣一個事實,即對他而言顯而易見的事情對我來說不一定明顯;他的眼鏡與我的也完全不同,他制定的標準不一定適合我,等等,這時,我表現出的是一種他者的智慧。當我拒絕將他變成和我一樣的人,將他限制在我的語境中,當我試圖不再將他納入自己的範疇之中,吞食他,並將自己的節奏和做法強加於他的時候,我表現出的是一種他者的智慧。當我懂得在哪些方面我們可以互相支持,共同努力,當我明白自己無法享用他所帶來的豐碩成果是一件多麽愚蠢的事情的時候,我表現出的是一種他者的智慧。

這部書的出版要感謝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所主持的編輯和跨文化項目。這個項目,今天在座的不少學者都曾積極地參與過,而且皮埃爾•卡蘭默總是一如既往地給予大力支持。

這部書同樣帶著我自己國外旅居經歷的痕跡,這也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因為我確實有過那樣的經歷,尤其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從中我吸取了幾點非常基本但對我本人又極其重要的教訓:第一課:他人的時間從來都不是我的時間。第二課:他人的邏輯,他人對自然、命運、金錢、人際關系的看法,永遠不是我的看法。第三課:有些知識是一代一代口口相傳的,或是從實踐與觀察中學到的,在任何書本或是數據庫裏都找不到。第四課:差異,只要是可辨別的,都不會妨礙對話——不僅可以對話,還能帶來有益的結果。因此,這種沈浸於他者的經歷,對於我和我的同行而言,都顯得很困難。每一次,由於時間緊迫,我們感覺他者的差異都成為我們的絆腳石。而每當我終於發現因為他人的互補性和團隊合作而收獲頗豐時,每當我願意放松自己,任由自己享受出人意料的事情時,他者的差異又成為一貼無與倫比的興奮劑。

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借助他者努力地放棄自我中心,因此,我建議利用一種問題列表的方式。

一些傑出的專家可以為自己了解他者文化而自豪。例如,幾位偉大的法國漢學家,盡管他們之間的爭執不斷,卻同樣可以因為了解中國文化而沾沾自喜。然而,他們也承認自己的局限性,中國文化這一知識場的覆雜性,以及中國文化並不是惟一的這樣一個事實,每種中國文化的內部都有著各種不同的社會職業性文化,等等。

因此,我們很難真正地了解他者的文化,尤其當我們進入到職業生涯領域,這種情況也越來越常見,無論是不同的國家之間,不同的大陸之間,還是不同的行業之間。

但是,我們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將我們區分開與將我們聯系在一起的基礎。

我用了“基礎”一詞,因為這些問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不僅僅局限於簡單的技能層面。現在我們隨處可見許多指南、手冊,其中記述各種不同的與他人一起旅居國外或一起工作的經歷,告訴你,比如說,如何握手,如何用餐,該說什麽,不該說什麽,結束一封信的套語,等等。而《他者的智慧》所涉及的絕不是這些。

當我們沈浸於另一種文化,並且產生不理解、不耐煩和對抗的情緒時,要避免以下兩種反應:“這是文化的沖突,很正常,不同的文化之間是不能相互理解的”,或者“這些人都瘋了,別再談了,甚至沒有討論的價值”。

相反的,我們應該自問:我自己究竟有沒有提出過可以解釋這個難題的方法?有沒有人可以一點一點地向我解釋清楚我們的人際關系或職業關系?

我試圖在本書中厘清幾個重要觀點,文化差異可以通過這些重要觀點體現出來,甚至變得更為明顯,這只是我的看法,也就是說來自於一個法國人的視角。我很快地將這些觀點列出,以便大家之後進行討論。

首先,我認為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間與歷史、宗教、傳統的關系有所不同。這一關系上的差別涉及到,例如,傳統與現代性結合的方式。在法國,我覺得可以說大多數人是尊重傳統的,但是傳統僅僅流於表面,而且對日常生活和職業行為也不產生重大影響,這與中國、東南亞、非洲的情況不同。另外,還有“我”與“我們”的不同關系,這與傳統的根源緊密相聯。正是基於此,西方人建立了他們的政治體制以及經濟政策,許多其它文化將團體、家庭、譜系放在突出的位置。最後一點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宗教和精神的實際影響在不同的文化中迥然有異。

其次,我們還可以看到在與自然的關系、世界觀、宇宙觀方面,不同文化間的深刻差異。即使現在這些差異正日漸模糊,但依然可以區分出以控制自然的身份自居的文化(如猶太基督教義中“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和共生文化,即自然世界與人是平等的或略優於他,人感覺自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這些並不屬於異國情調。比如以環境為例,人與自然之間的文化基礎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出於不同文化中的人對管理自然資源的問題也會作出不同的反應。空氣、水、土地等資源的象征意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同:在此處是神聖的,在別處可能微不足道、只是和其它物品一樣的商品。那麽我們該如何共同管理這些資源呢?

第三個會產生分歧的問題:與時間的關系,具體表現在:如對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的不同運用;時間觀的不同,有線性的,從一點出發到另一點的漸近,或是周期性的,季節性時間和生命周期的循環;時間運用方式不同,有同一時間內只做一件事的(單一時間),還有同時進行多種活動的(多元時間)。我認為,將我們各自的時間協調統一起來,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

第四個會產生分歧的問題:與工作、金錢、財富、貧窮的關系。西方人對這方面堅守著根深蒂固的信條,尤其是對富與窮的認識。不妨回顧一下幾種非洲語言,其中“貧窮”與“孤獨”是一個單詞。而財富,對於他們來說,則是一種社會關系。

另外,還有一系列我們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關於平等的概念,關於權威和等級,與年齡、性別(男性與女性)的關系,感恩問題(向誰匯報?),與榮譽及威望的關系,等等。

Views: 1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