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微等:2014年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研究報告(下)

 四、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需要場所等基礎設施提供保障,但是之前一直沒有得到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文化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發布,一批具有較好傳承潛力、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緊密、但目前面臨一定困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選拔出來並給予了支持,以改善其保護、傳承和利用的設施條件。經組織專家評審,發展改革委將96個建設項目納入“十二五”時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儲備庫,並下撥了2014年度中央預算內投資2.099億元,對河北、山西、西藏、內蒙古等21個省區的3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建設項目進行補助。


 五、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交流與傳播

 2014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種國際活動和國際組織的工作交流中占據重要位置。4月在北京舉行的“2014年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9月在陜西舉行的“首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重要的國際文化活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展演活動被作為了一項重要的文化交流內容。南京“青奧會”期間,中國文化小屋在“青奧村”內最早對外開放,屋內不僅有剪紙、篆刻、泥人面塑、戲劇臉譜繪制等現場展示,還有古箏演奏、京劇演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北京APEC會議期間,主辦方在人民大會堂、頤和園、首都博物館等都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台。2014年,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活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太極拳、書法培訓受到歡迎,中國傳統年節、民俗活動得到了廣泛傳播。2014年6月25日,第48屆“美國史密森民俗節”在華盛頓開幕。中國首次以主賓國身份參加並舉辦“中國:傳統與生活的藝術”主題活動,超過100萬民眾到場參觀。這是近年來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民俗藝術對外交流活動。108位民間藝術家作品的集中展示,讓美國觀眾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以下簡稱“亞太中心”)在2014年通過在境內、境外舉辦培訓、研修班以及國際會議等,加強了我國與亞太地區各國的交流。2014年,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撰寫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報告》基礎上,亞太中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信息與網絡中心合作完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報告》,這是在國際合作的框架下為宣傳和推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做出的切實努力。

 隨著傳播力度的提升和國際交流的深化,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樹立了良好形象,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中國文化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不僅得到了鞏固和提升,同時,也推動了國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六、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全民保護意識

 社會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所有者,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與傳承者,只有緊緊依靠社會民眾的參與,提升文化自覺意識,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保護格局,才能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2014年6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了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貢獻獎”頒獎儀式,為獲得“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的60位傳承人頒獎;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獲得首次設立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貢獻獎”。這一獎項的設立,是為了表彰為支持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做出重要貢獻的社會力量。

 社會力量也積極參與了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比如,浙江省在2014年成立了“浙江省企業家振興民族文化促進會”;河北省與新浪網共同主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之旅”團體自駕遊活動,吸納了車友、文化名人和媒體人參與其中,探訪了全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省成立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旨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推進全社會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七、堅持創新意識,積極開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途徑

 研究和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各種理論問題,總結其傳承規律,尋求符合其內在發展規律的有效保護措施和方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提出的一項急迫任務。

 2014年,為調動傳承人參與理論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探索建立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規律和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4年12月25日,受文化部委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召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評審工作會議”。此次評審是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推薦及專家提名的候選機構中評選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建議機構10個,這個過程體現了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的密切結合。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的重視也逐漸凸顯,2014年7月,為充分發揮高校學科和人才密集的優勢,江蘇省文化廳命名了南京大學等14家單位為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青海省也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基地申報、評審和認定工作。


 八、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


 (一)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級人才培養

 2014年,我國在傳承工作方面繼續推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傳統的傳承體系進行有效補充與發展。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增設了碩士學位“傳統技藝”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研究”研究方向,聘請多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作為導師。今年,再次發布《2014年招收2015級攻讀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擬繼續招收“傳統技藝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業人才培養

 采用國家專業藝術研究機構與地方文化部門合作,國家專業藝術研究機構提供學術教學,地方負責提供教學場所和組織學員的方式,為地方著力培養一支依法科學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隊伍。2014年9月1日至4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和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在拉薩主辦“2014春雨工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培訓班”,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選派7名專家赴藏對自治區內7地(市)、74縣(市、區)的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區直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管理人員和部分傳承人等近一百二十人進行授課。


 (三)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合理利用及覆合型人才培養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家為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專業指導;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也意識到發掘專家學者的智力資源的重要性,以多種形式促成專家與傳承人的聯系。2014年,這種合作方式得到進一步加強。如江蘇省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與貴州省雷山縣積極探索校地合作,由美院師生赴雷山考察,在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調研後,設計出苗族銀飾、苗族服飾等作品提供給雷山地區的傳承人,由傳承人制作出成品。這種合作不僅讓師生們汲取了創作靈感,提高了傳承人的積極性,也讓苗族文化走出了大山;西藏林芝地區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一個由設計師組成的學術團隊,為林芝地區傳統工藝項目提供了既具有國際視野又不失文化情懷的設計、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支持,采用公司加農戶的形式,使當地民眾在不脫離日常生活的狀態下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生產,自主性很強,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緊密結合。


 (四)采取傳承人認定新舉措,完善傳承體系

 2014年,一些地區推出了有針對性的創新舉措。2014年12月,在浙江省溫州市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及傳承團體、群體名單中,10個代表性傳承團體、18個代表性傳承群體首次得到官方認可。這是國內率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由個體概念擴展至團體和群體的一次地區性實踐,這種遵循客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


 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與經驗探索

 在我國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社會取得全面協調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以傳統農業文明為基礎孕育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在新的形勢下也將面臨新的挑戰。

 城鎮化是實現我國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是我國未來幾十年社會發展的目標。但是,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如何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如何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出並倡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始,也深刻地認識到受到文化單一化、武裝沖突、旅遊業、工業化、農業人口外流、移民和環境惡化的威脅,主要依靠心傳口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危險。我國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積累了不少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也帶給人們一些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的完善尚需加強,以避免聚落空間變遷造成有些項目面臨後繼乏人的局面等。在保護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過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層面的保護而忽視了文化內涵的傳承。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脫離開自身存在的文化土壤,這種保護便是無源之水。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索出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規律的各種保護實踐方法,更好地實現城鎮化進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調發展,成為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鎮化建設並不是不可協調的。新問題、新困難的不斷出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推進城鎮化。要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續傳承。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註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新型城鎮化建設,在融入現代元素的同時,更要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因此,伴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進入到了一個關鍵時期。

 在城鎮化進程中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夠為符合新型聚落格局的文化空間建構發揮作用;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發揮作用;為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條件。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當前形勢,一方面需要搶救整理,化無形資源為有形資源;一方面要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並保護最適應其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以煥發其鮮活的生命力。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今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應重點關註以下幾個方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和細化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應該適時推進《非遺法》的修訂完善,盡快出台實施細則,使法律權利、法律義務和法律行為後果,以及執法主體得到進一步明確。同時,要建立起《非遺法》與其他相關法律協調配合實施的有效機制,並加強執法檢查和普法工作。

 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體系的完善要註意與其他相關法律的協調和配套。如與涉及傳統醫藥、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原材料供應的珍稀物種保護和珍貴礦產資源保護等專門法律銜接配套等。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隊伍需不斷壯大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及章程自2006年制定出來,至今已有8年。委員會中已有部分成員去世,也有一些委員因年齡和身體等原因無法正常履行委員職責。擴充專家庫儲備、優化專家知識結構,並重視補充新鮮血液促進專家的知識更新,進一步發揮專家委員會智庫職能非常必要且緊迫。

 2014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貫徹“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加強對保護理念、方式、措施的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隨著客觀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保護工作的推進和深化,今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要適時調整。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的認知,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的內在動力,重視立法保護在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的綱領性和保障性意義,才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事實上,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過廣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和辛勤工作,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體系已逐步形成,它與行之有效的保護實踐相得益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在今後的工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方面要不斷探索新思路、新途徑,滿足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關註由於文化沖突帶來的覆雜局勢,並力求在參與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為維續人類文化多樣性,增進世界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發揮更好的作用。(收藏自愛思想網站)

Views: 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