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榭麗舍大道是一道直線,像脫弦的飛箭留下的軌跡,方向是塞納河。羅浮宮和廣場上的金字塔、小凱旋門、杜伊勒花園、方尖碑、凱旋門,以及過了塞納河的拉德芳斯大凱旋門,都在這條直線上。它是巴黎城的中心軸線,因沈重的文化積澱的承載,不僅是一條地理的軸線,也是一條歷史軸線,說是法國的“脊梁”也不過分。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又叫雄獅凱旋門,位於著名的香榭麗舍大街的盡頭,高高矗立於巴黎戴高樂廣場。拿破侖為紀念1805年擊敗俄奧聯軍的勝利下令修建。此後拿破侖遭遇失敗,波旁王朝覆辟,建造工作中止。波旁王朝被推翻以後工程恢覆,直到1836年完工。

在歐洲,凱旋門是戰爭勝利的象征,許多國家都有,據說全歐洲有100多座。譬如德國有一座凱旋門,那是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是柏林的地標性建築,也是德國國家的象征。最初它是柏林的一道城門。1753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修建此門,因面向發祥地勃蘭登堡而命名。

當初它很簡陋,僅是一座兩根石柱支撐的石門。1788年至1791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紀念普魯士“七年戰爭”勝利,改築此門。以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摹本,飾以塑像和浮雕。頂端是背插雙翅的勝利女神的雕像,手執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駕馭駿馬。除了德國凱旋門,俄國也有一座凱旋門,與法國凱旋門關系更大。

勃蘭登堡門與莫斯科凱旋門都很雄偉,然而法國凱旋門因別具特色,規模大,形態美,更令人稱奇。從高空鳥瞰,凱旋門像一顆星星垂落地面,以它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出十二條大道如星光閃爍,所以凱旋門一帶又稱“星形廣場”。直到1970年戴高樂逝世,才改稱為戴高樂廣場。它和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和盧浮宮博物館,巴黎聖母院並稱巴黎四大奇觀。

凱旋門拱門的頂面,裝飾6塊浮雕,是對法國革命與拿破侖時代幾次重大對外戰役的描述與稱頌。凱旋門內壁鐫刻著拿破侖麾下558位將軍的名字。東西兩側的巨大門柱上飾有4塊宏偉的浮雕,其中人像足有五六米高,分別記錄1892年出征的《馬賽曲》、體現1810年祝捷典禮的《勝利》、表達1814年巴黎意志的《抵抗》、反映1815年以後法國生存狀態的《和平》。

四幅浮雕中,《馬賽曲》最是精美,刻在面向香榭麗舍大街居右的一側,又取名《1792年志願軍出征》。只見和平女神揮劍指引,武士們一個個奮勇沖鋒,講述發生在1792年的一個動人故事。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這一年普魯士和奧地利聯軍入境,法國20萬志願軍開往前線,於9月2日在瓦爾米擊退入侵敵軍。

因為當時志願軍高唱著馬賽曲出征,所以這座雕塑也叫《馬賽曲》。馬賽曲在今天成為法國的國歌。與《馬賽曲》同一面的另一根門柱上,是《拿破侖的勝利》,又名《1810年的勝利》。拿破侖大捷歸來,被戴上月桂花的桂冠,勝利女神吹響了勝利的號角。

凱旋門的另一面朝向林蔭大道,這裏也有兩幅浮雕。右側是《共和國》,又稱《1814年的抵抗》。士兵奮不顧身,保衛著國家,家鄉的人民得到保護。左側是《和平之歌》說的是以下的歷史事件。拿破侖第六次反法同盟戰敗,俄羅斯和普魯士軍隊攻入巴黎,拿破侖退位。經英國斡旋與沙皇的操作,波旁王朝覆辟,路易十六的兄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1814年5月30日與反法聯盟簽訂和約,實現“和平”。

條約簽訂後,拿破侖一世知曉法國人對於波旁王朝的極度不滿,從流放地厄爾巴島潛回法國,建百日王朝。英、俄、奧、普等組織第七次反法聯盟,在 6月18日滑鐵盧戰役中徹底擊敗拿破侖。法國波旁王朝簽訂比第一次條約更為苛刻的第二次《巴黎條約》。浮雕上智慧女神雅典娜站到了橄欖樹的前面,勇士收起了戰刀,男人在田裏耕作,女人哺育著後代。

2

站在浮雕面前,人們的思緒飄向遠方,會想起一個問題,就是可否將拿破侖與希特勒做一個比較,兩個人都是歐洲人,都想用武力“統一”歐洲,都懷有征服的野心,都發動大規模戰爭,將戰火燒遍歐洲,延及世界,讓無數士兵與平民死於戰場。然而即使有如此“相同”,後世對兩人的評價卻是截然相異。人們將拿破侖視為英雄,“身敗名未裂”,而將希特勒視為魔鬼,徹底的“身敗名裂”。人們對拿破侖之死常懷悲憫之心,而認為希特勒之死,死有余辜。這是為什麽?其中是否包含某個玄機,無法識破。

有人說,歷史由勝利者來寫,成者為王,敗者冠。悲慘的敗局導致歷史的否決。假如希特勒真的最後打贏,歷史就不會這麽書寫。這樣的回答顯然站不住腳。拿破侖與希特勒的人生結局也十分相似,一個囚死於荒涼的孤島,一個自殺於黑暗的地道。然而人們照樣褒貶分明,褒揚拿破侖,貶斥希特勒。

我們還是從凱旋門上找到答案吧。整個凱旋門,既表彰拿破侖的戰績,又反覆凸現法國大革命的生動場景,提醒人們聯想拿破侖與這次革命的關系,對於這場革命,他既是參與者,又是捍衛者。人們不會忘記,法國人歷經千辛萬苦,取得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波旁王朝倒台,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法國民眾從此告別中世紀的黑暗迎來新時代的黎明,而正在這時,歐洲所有的封建勢力結成反法聯盟,圍剿法國,把嬰兒窒息在搖藍。是拿破侖臨危受命,以他過人的戰略膽識與軍事才能擊敗強敵,在人民的支持下將新生的法蘭西救出於水火。

是的,人們終於可以解開歷史的謎語,一切都在於拿破侖與希特勒身後的宏偉背景,在於他們順應了什麽,支持了什麽,保衛了什麽。拿破侖的名字最大程度上與法國大革命聯系在一起,因此多多少少,成為平等、自由、民主、共和這樣人類進步價值的順應者、支持者與捍衛者,反之希特勒的名字與“第三帝國”聯系在一起,成為黑暗、虐殺、暴力及一切反人類精神毒素的制造者,散布者與實行者。當然,對於拿破侖的評價也要適度合理,他在權勢爆長之際恢覆帝制,進而有稱霸世界之心,是對法國大革命的嘲弄,從這裏也進而可以探詢他敗亡的深層原因。不過總體而言,拿破侖畢竟功大於過,也即中國人常說的“三七開”。

凱旋門也刻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留下的深深印痕,戰爭的雙方為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法國在戰爭中付出了沈重的代價。1920年巴黎人在凱旋門下修建了一座“無名烈士墓”,紀念在戰爭中獻身的150萬法國官兵。墓上天燃氣長明燈晝夜不熄,周圍鐵鏈子圍護。不遠處法國士兵執勤站崗,身影挺拔,面容虔敬。墓前擺放的一束束鮮花寄托著後人的哀思。

站在凱旋門下,人們仿佛看到成千上萬的法國居民,湧上街頭迎接凱旋歸來的拿破侖。只見他率領英武雄壯的法國士兵,迎面走來,鼓樂齊嗚,掌聲如潮,歡迎的人群舉著彩旗和鮮花,變成歡樂的海洋。拿破侖面帶笑容,從頭上取下那頂別具特色的船型元帥帽,在空中搖擺,欣喜致意。

走入凱旋門的門洞,好似墜於歷史的甬道,做一次神奇的穿越, 來到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感受那場戰役的悲壯與慘烈。這就是著名的奧斯特裏茨戰役。參戰者為法國、奧地利、俄國。法國為一方,奧、俄聯聯盟為一方。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一齊出動,親臨戰場指揮,所以又稱“三皇之戰”。

它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場頂級戰例。法軍73000人,集聚於奧斯特裏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面對86000俄羅斯-奧地利聯軍,決戰大勝。第三次反法聯軍因此煙飛灰滅,奧地利皇帝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桂冠滾落,顏面掃地,而法國則重振雄風,再次成為歐陸世界的翹楚英豪。

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凱旋門,其實是一個系列。除了剛才說的已經家喻戶曉的大凱旋門,另有一座“小凱旋門”以及位於拉德芳斯金融商業區的“新凱旋門”。小凱旋門,座落在盧浮宮前的的卡魯索廣場,與大凱旋門一樣,同為慶祝拿破侖1805年戰爭勝利而建造。它是杜伊勒裏公園的入口,也是卡魯索廣場的標志。小凱旋門高19米,寬23米,厚7米。具有三個裝飾華麗的圓拱,另有有8根科林斯花崗巖圓柱。與大凱旋門相比,不同的是在門的頂端站立著一座鍍金的勝利女神 ,駕馭著四匹青銅鑄造的戰馬。

還有一座新凱旋門座落在巴黎有名的杜拉德芳斯金融區,它是三座凱旋門中年齡最輕的一座,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當時,經歷舉國艱辛的戰後重建,巴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站立起來。出於喜慶的心情,巴黎人建造了這座新凱旋門,用以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和新時代的開啟。

3

參觀了小凱旋門與新凱旋門之後,乘坐的巴士又把我們帶回到戴高樂廣場,這使遊客有機會與大凱旋門再說一次再見。我的心境難以平靜,往後退去走到廣場的邊緣,從一個適當的距離再次打量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這時有了一個新發現,這大凱旋門的造型長長方方的不就像一本書嗎?一部精裝燙金的典籍。

那麽這偌大的戴高樂廣場就是存放典籍的書架了。每一個前來瞻仰凱旋門的人,就不單是一個走馬看花的觀光客,也成為細心思考的閱讀者。因為一部叫做“凱旋門”的大書,既記錄班師回朝的狂歡,也敘述千裏潰退的悲哀。既昭告成功的借鑒,也揭示失敗的教訓。

是的,觀察拿破侖的一生,他最初的願望是“捍衛”,捍衛法國。其最後的夢想是“征服”,征服世界。拿破侖想,為實現夢想先要征服歐洲,於是1812年6月他親率六十萬大軍征討俄羅斯。他向世人宣告,法國必勝,戰爭將在當年給出分曉。然而當他一腳踏入廣袤冰冷的俄羅斯原野即刻遭遇命運的克星,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俄國“軍神”庫圖佐夫。

庫圖佐夫,俄國元帥,出身於軍事工程師的家庭,畢業於炮兵工程學校,他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因屢立戰功,軍階遞升。拿破侖是他的老對手,1805年任駐奧地利俄軍總司令,先後在阿姆斯特丹和德累斯頓擊敗法軍,然而在奧斯特裏茨的關鍵戰役中,卻敗戰而歸,被沙皇解除職務。

這次拿破侖揮師入境,沙皇又想到了他,要他戴罪立功。

沙皇任命為總司令,也許是上蒼的鐘愛,也許是天時地利人和步步到位,也許天生的軍事天才發揮到極致,庫圖佐夫先在博羅季諾戰役給予拿破侖重拳猛擊,接著緊急收兵,放一把火將莫斯科燒成火海,正當法軍忙於撲火,焦頭爛額之際,埋伏待機的庫圖佐夫猛烈反撲,六十萬法國大軍煙飛灰滅,只剩下兩萬七千殘兵敗退巴黎。

喪鐘鳴響,死神向蓋世英豪靠近。俄、英、普、奧、瑞典等國,再接再厲,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交戰半年的結果,拿破侖變成一條病獅,奄奄一息。1814年4月6日,拿破侖簽署退位詔書,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想不到的是,又奇跡般地逃回巴黎,重新登位,反攻聯軍。

1815年6月18日英國與荷蘭聯合普魯士與法蘭西覆辟王朝在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與拿破侖最後對壘。結果拿破侖徹底覆滅,接下去被囚,受辱,被囚禁於一個荒島。那是 聖海倫娜島,又名聖赫勒拿島(Saint Helena),南大西洋中的一個火山島,隸屬英國,距非洲西岸1950公裏,距南美洲東岸3400公裏。總面積121平方千米,至今人口也只有近6000人。島民多為混血種人。僻在荒海孤島,遠離人間塵世,這是囚禁“雄獅”再好不過的天然囚籠。

一位豪情男子在此走盡人生,斂盡最後一絲余光夕照。英雄末路,他呆呆地望著囚室上方一孔小小的天窗,抒情地告訴獄吏,這個小島的唯一美事就是生產一種特別濃香的咖啡。臨終前一刻,他說他多麽想喝聖海倫娜咖啡,只喝一調羹也好,但未能如願。

1821年,拿破侖病逝於聖海倫娜島。有人想用石膏制模的方法覆制拿破侖的頭像,將他的一綹頭發保存下來。據最新的消息,科學家化驗頭發證明,拿破侖死於砷中毒,被謀害致死。1840年,法國人懷著虔敬之情,迎回拿破侖遺骸,用最高的禮節規格,讓他永眠於法國榮軍院。他夢裏所聽,不再是聖海倫娜島催命的海風,而是塞納河夜夜清浪拍岸。

如果你去過法國,參觀過巴黎凱旋門,又有機會前往俄國,那麽不妨到莫斯科庫圖佐夫大街走一走,那裏也有一座凱旋門。為慶祝庫圖佐夫擊敗拿破侖的勝利,莫斯科人建立了這座莫斯科凱旋門。離凱旋門不遠有一個雕像,庫圖佐夫元帥跨馬奔馳,器宇不凡。

如果說巴黎凱旋門可稱拿破侖凱旋門那麽莫斯科的這座就是庫圖佐夫凱旋門。十二根用生鐵鑄成的圓柱,每根高12米、重16噸。頂壁上有巨大的浮雕,敘述當年保衛莫斯科,轉敗為勝的悲壯故事。凱旋門頂上勝利女神高舉月桂花環,駕著六匹駿馬的戰車,宛如奔馳在俄法交戰的千裏疆場。

莫斯科凱旋門的左側還建有博羅季諾戰役全景博物館。紀念的是1812年9月7日,俄軍與法軍在莫斯科西面不遠的博羅季諾交戰。就是這場戰爭決定了俄法戰爭的最後結局。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對這場會戰有過詳細的描述。一張巨幅畫卷引人註自,全圖115米長,高15米。博羅季諾戰場全景展現, 400位元帥和將軍3000多名戰士全數出場。埸面宏偉壯觀,人物栩栩如生,引導人們細讀深思那個哀兵動人,死戰求生的傳奇故事。

4

昨日參觀一天,有點勞累,晚上洗了入眠,睡得安穩。早晨在酒店用餐,點了喜歡的法棍和羊角面包, 各取一二片放在鑲金邊的印花磁盤裏。想起朋友說的那個比方,心裏洋溢起喜感,讓人放下歷史思考的沈重與疼痛。真是這樣,兩種法式點心,前者脆爽而有嚼頭,透出男子漢的剛勁,後者蓬松而酥軟,據說是影後赫本的所愛。人們戲說法國連面包都能做得軟硬兼施,真不愧與中國同為世界美味大國。

推開朝向陽台的玻璃門,空氣清新得醉人,盆裏載種的鳶尾花染上朝霞的七彩。有人剛才灑過水,微風拂動花枝,顆顆水珠晶瑩剔透,在翠綠的葉片上俏皮地滾來滾去。美麗的鳶尾花是法國的國花。我把隨身攜帶的一本歐洲史放在小桌上。剛剛讀到法國和俄國激戰的那一章,而眼前的巴黎晨景又把我從俄羅斯拉回到法國。

扶欄向凱旋門的方向眺望。巴黎早晨好!一群鴿子在空中盤旋,然後棲落在凱旋門如同直升機坪般的平頂。天色一點點明亮起來。據說,只要是拿破侖的誕生夕,又遇上晴日,從香榭麗舍大街望去,可以看到朝日正巧從凱旋門的門廊裏露出臉來,然後一點點爬高升起。(收藏自愛思想網站)

Views: 1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