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明·羅弄街道路,巷彎台惹蘭

如果翻開一本中文的新加坡街道指南,一定會發現我們對街道的有趣分類,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街道命名的特色。

最常看到的“路”,是英文road的直譯。新加坡的街道裏“路”的出現也最多,大家不妨略算一下(Mighty Minds 2013版),我國大大小小的路,連那些沒有Road字但也被譯為路的,以及把Link也譯做“連路”的一共有1160條左右;接著則應該輪到那571條“惹蘭”了。“惹蘭”是馬來語Jalan的慣用音譯,同樣是道路的意思。

Boulevard 在法語是指兩旁種滿有蔭大樹的路,本地譯為林蔭道。到目前為止,我國共有14條林蔭道,但可惜道的兩旁搶眼的是高高的大廈和建築物,沒能真正感覺到“林蔭”。還有一條叫“化學特產林蔭道”的,聽起來反而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倒是那段約半公裏長的“牛奶場路”,路中央種了一排濃密像是杉樹的“屏風”,每次開車經過,真有點像拿破侖在林蔭道上驅車去“楓丹百露”王宮會情婦的感覺。

Avenue 原指側有建築物或樹木的康莊大道,如巴黎的凱旋門就建在12條康莊大道的交匯處。我們把Avenue譯為“道”,一算就有440多條的“道”了。“道”在本地還有幾個分類:如Way是大道,Drive是通道,Farmway乃農道,Track是鄉道而Loop則是環道,還有一條好創新的叫淡濱尼“宏道”(Tampines Grande)的,所以Way有時好像大過Avenue,有時又偏僻無比!把Street 譯成“街”算是較傳統的譯法,444條“街”都清楚分明,沒有別家。講完“大街”應該是說“小巷”了,我國約有200多條被譯為“巷”的Lane,不過應加上158條“羅弄”。“羅弄”是馬來語的Lorong,有小巷、後巷的意思。我記得Close過去是叫做“區”而現在則是“弄”,因為我曾在紅山區(Red Hill close)住了32年,不過現在將近90個“區”都被“弄”掉了!

Crescent是形如新月的彎路,我們的彎路算起來也有130多條,還有一條叫“康埔樺弓形路”(Compassvale Bow)的,其路形確實如弓。我們也應該再加上11條叫“麟谷”和“麟光”的,因為馬來語的Lengkok和 Lengkong都有彎曲小路之意。比較挑戰我們想象力的應是Terrace(台)了,誰會想到我國100多個所謂的“台”其實都是平路一條呢?最令人避忌的或許是小徑(Path),全國除了植物園裏的紅磚小徑外,其余79條小徑都在墳場,還有一條慕萊小徑(Murai Path)也離墳場不到1公裏。與“小徑”差之毫厘的“徑”,也就是英文的Walk卻有152條,它們都是普通街道,與Walk的原意即“人行道”已不一樣了。

我們還會發現如坊Place,廣場Square等其實也都是路而不是如歐洲國家的那類大廣場。不過把Canberra Square 叫做“圈路”卻是很合適的,因為那的確是一條邊長約300米和600米的長方形路。“圈”也用以翻譯Circle,它事實上是“環形路”。一般街道指南也把交通圈Circus簡譯成“圈”, 所以與Circle有點兒混淆,目前全國只剩下不到7個交通圈,最出名的當然是“紐頓交通圈”了。

沒到過實龍崗的朋友可以翻翻街道指南,在一個方圓半徑不到150米叫做“泉”(Chuan)的地方,我們可以找到泉弄、泉花園、泉通道、泉道、泉巷、泉連路、泉坊、泉台、泉景、泉徑,還有羅弄泉,幾乎用盡了所有的“路族”!類似的地方還有如義順的“春葉”和盛港的“康埔樺”地帶呢!所以本地街道的分類基本上與地形是沒什麽關系的,尤其是現代新鎮林立,街道星羅棋布,命名也只好創新求勝,因此才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新“路族”如:坪Plain、坡Rise、埔Green、林Grove / Wood、景View / Vista,域(或場) Field、谷 Vale、阪Bank、總匯Concourse 等等,應有盡有;但那些馬來語“路族”如惹蘭、羅弄、麟谷、甘榜、達曼(花園)、丹戎(海角)、直落(海灣)等多不會再被用了。 《新加坡早報 – 言論》 18-01-2014 (更多家明佳作請點擊 http://km-work.blogspot.my

Views: 9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