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追隨本心:回蕩世紀的劍橋哲思》(5)

誰說地球應該全部是綠色的?

我覺得,其實,世人將美的標準定義視為一件過於正式的事情了。我們不害怕也不恥於反對別人的觀點,而是從未想過改變年輕時對美所下的定義,抑或我們根本就沒有認真地觀察事物,對美提不起興趣。因為上文提到的這些原因,或是一些沒有說服力的借口,我們只是沈寂溫順地生活著,沒想過要進行任何嘗試,只是沈湎於往日的思維習慣中。我認為在這個議題上,前後矛盾恰是美德高尚的體現。我的意思是,在掌握了充分的證據之後,可以去改變自己原先觀念,並且將努力獲得全新的觀點視為一種真正的責任,不時地思考他人的觀點,審視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有所把握,或是他人的觀點是否在自己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抑或只是悶在腦海裏,就像插在花瓶裏的鮮花。

但是,羅斯金公然反對所有工廠與鑄造廠的建築。這些消耗大量勞動力的地方,聳立著高高的煙囪,升騰起滾滾的濃煙。一般英國人都想當然地將這些建築視為醜陋的。我以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工廠巨大的建築,高聳的煙囪,一排排的窗戶,輪齒交錯發出的吱吱聲響,這些都飽含著真正的威嚴。首先,這些建築毫不偽裝,自然本真,毫不掩飾其所從事生產的工作。也許,這些是臟活,但這些活必須有人來做。因此,這些建築首先就有一種適宜之美。它們就像巨大的工業堡壘,有種莊嚴宏偉的感覺。我以為,要是換上哥特式的窗戶,建造一座仿吉奧拓式鐘塔的煙囪,可能會增添幾分美感,但這樣做只是在掩飾其本質的存在。一些“熱心”之人將錫耶納市政廳的塔樓比作根莖上生長的百合花,讓我感到很惡心。一座塔樓就該有塔樓的模樣,而不該像百合花。在建築方面,則又是另一碼事。我想,在煙囪上作一些裝飾,用白色的磚頭堆砌成光滑的圓筒,在煙囪頂裝上一個軟管,這似乎讓煙囪顯得有點文雅,但我還是覺得沒什麽必要。倫敦雷根特公園附近有一座發電廠,電廠煙囪頂部用一些好看的磚石作為裝飾,我覺得看上去的確顯得美觀。明媚的早晨,我可以看到慢慢升騰的煙氣。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遠遠望去,可見許多塔樓都聳峙著煙囪。這番景致有種獨特的魅力,讓人覺得沒有必要跑到意大利去領略一番。

但我想從一個更為樸實與平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倘若本書的讀者知道倫敦西北部鐵路的話,那麽他一定會記得,乘車經過卡爾莫斯車站時,可以看到一座巨型工廠,我想那應該是一座鑄鐵廠。那是一座宏偉的鑄鐵塔樓:紅色的泥塵沾滿鋼鐵外層,顯得很斑駁,一個巨大的軟管形成怪異的球形,輪子在高高的階梯上驅動著細長的桿棒,高高的樓座,長長的鋼莖,聳立的腳手架,這些都躍出了簇擁的小房舍,俯瞰著一大堆礦石與並聯的卡車。夜幕降臨後,這裏熊熊的火光染紅了天際,火苗在空中張牙舞爪。白天,這個地方似乎板著臉孔,一副憔悴的模樣,滿地垃圾,一副勞動後的場景。對一個溫和觀點的文人來說,這完全是一座充滿神秘的建築。我不知道這些軟管、儲水池、輪子以及腳手架有何作用,但是,人們顯然在這裏進行著真實與充滿活力的勞動。我覺得,這是一種真實與深刻的印象。這些工廠建築面積龐大,氣勢逼人,形狀古怪,甚至讓人覺得甚為陰森。這些建築有一種真正的莊嚴感,我差點兒想用“雄偉”一詞來形容。請瞧瞧鍍鐵的鐘樓與狂熱的機器吧!這激蕩起奇異、震驚、恐懼等情感,一如教士所說的“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建築的輪廓有自身的氣勢之美。我會滿懷喜悅的心情去欣賞,只要它還在視線之內,這些建築就會牢牢吸引我的註意力。

我與一位頗有成就的女士交流了這些觀點。這位女士居住在鄉村,她對山川、懸崖以及奔流的河水充滿熱愛(我對此也同樣鐘愛)。她聽了我的觀點後,聳聳肩,微笑著,說我總是那麽喜歡“自相矛盾”。我無法以內心真正的想法去說服她。最後,她說工廠煙囪排出的煙氣殺死了附近的植被。我回答說,這個地球並且每個地方都要被植物所覆蓋。畢竟,農夫所做的耕作,其實也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

當然,我並不希望鑄鐵廠破壞地球上美麗的景色。萊德河畔與格拉斯米爾河畔之間,人們肯定並不願意看到鑄鐵廠的身影,因為這會破壞當地優美的景色。但是,這些鑄鐵廠自有其存在的地方。我以為,在合適的地方上,它們是可以散發出美感的。

一個迷霧的清晨,我從劍橋出發前往聖•潘克拉斯。在劍橋附近,有一座大型制造廠,那裏有兩棟多層的白色磚石建築物,一條長長的走廊將兩棟建築連接起來,看上去飽經歲月的風霜。建築師在那裏進行最後一層的裝飾,其中一座建築的盡頭是一堵經典的山形墻,盡顯優雅之氣。但是,我敢肯定這些建築因其高度、體積以及功用而具有應有的美感。至少,我個人能感覺到其中的美感。


我覺得,很多人都能發現其中的美感。只要我們不以陳舊的眼光看待,不抱著從中取樂的心態,就必然會有這樣的感想。整個旅程充滿了這樣的美感。我們穿過黑乎乎的隧道,隧道似張著大口,堅固的拱頂,低低地懸壓著,蒸汽從火車徐徐噴出,龐大的煤氣存儲器,固定在鍍金的鐵器之上,聖•潘克拉斯車站真的很長。順便提一下,我敢說聖•潘克拉斯酒店的這幢建築有一股歲月的醇香,不少旅行者都會從大老遠跑過來欣賞一番。迷霧籠罩下的這一切都有一種自然的美感。在我眼中,這些建築的美感不因其代表的勞作、生活以及能量而減少半分,絕沒有給人懶散、奢華或是高雅的感覺,它們的存在不是為了讓休閑之人大飽眼福的。

鐵路沿線有一座巨大的工廠(我記不清具體位置了),高高的塔頂俯瞰著一片樹林,塔頂滴落的滾燙液體所流經的表層,顯得斑駁。在我看來,無論從建築輪廓或是質感來說,這座建築都可稱得上雄偉!我深信,要是人們能夠敞開心扉,拋開成見,就必然會被其蘊涵的藝術美感所震撼。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故意建造一些工廠以營造藝術的氣氛,對抗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建築。春日的早晨,艾利大教堂在果園上鶴立雞群,顯得如此可愛,而那些過分裝飾的提燈則讓我感到粗俗。我想,人們很難去為哥特式的尖頂、尖狀的石塊怪異的擺列而感到煩躁。艾利西邊的大塔樓顯得如此沈靜、簡樸,遠勝於50座裝飾精美的教堂。這些教堂坐落的區位一般都遠離人煙,雖然教堂在慢慢地陳舊,但對它們的維護卻是進行著一些毫無意義的裝飾。在艾利,我看到一座龐大的多角形磚制水塔,造工精細的拱形與樸素的輪廓,散發出真正的美。

我可以肯定,將我們對美的感受局限於哥特式圓形拱頂以及花飾窗格,無疑是膚淺的,雖然它們都很可愛。我衷心認為,聖•保羅大教堂這類經典的建築才是真正高雅、美觀與莊嚴的建築。這些建築堅固的構造滿足人類的需求,同時彰顯凜然不可欺的尊嚴。哥特式建築通常就像雕刻在石頭上的糖果,不夠實用。人歲數越來越大的時候,就會越發喜愛樸素、平淡、實用的建築,越來越厭惡裝潢與人為的擺設。關鍵的一點,還是要拓展我們對美感與宏大的概念。當我們談到圖畫、玻璃以及木雕這些代表人類智慧結晶的精美作品時,我們其實是在討論另一個話題了。這些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能夠激蕩起人類情思,其中所蘊藏的優雅是我們所苦苦找尋的。在談到建築之美的時候,就會與另一種情感相沖撞。我們必須思考這些建築的意義,代表著什麽,抑或是否浸透了人類生命與勞作的汗水。我時常覺得,幹草堆與谷倉旁的鄉村老舍要比刻意裝潢的別墅與莊園、人為營造的公園或花園都更具美感,更讓我感動。因為,後者代表著人類慵懶的休閑,而前者則體現了人們的生活與勞作。最為實用的建築,一般都是讓人最為歡愉的,而那些只為尋求快感而營造的建築則不然。要是樸素的建築都能具有足夠的美感,並向世人證明原來造物主也喜歡這些實用的建築,並以此為傲,那時我想每個人都將擁有最真誠的品質了。


看到北部或西部的河谷、古老的工廠、歷經歲月風霜的磚塊,走在小溪上鋪設的那一條很有韻味的木制走廊,望著鐘塔上白色的窗扉、造工精美的圓屋頂,讓人感覺這一切都是那麽悅人耳目、如此和諧。而鐘塔旁的泥土與垃圾都是那麽隨意,一點都不讓人覺得邋遢。必然會有一位飽受教育的“膚淺者”在看到這些建築的時候,不屑一顧,覺得非常醜陋。當然,現在盛行覆古之風,在我們建造東西的時候,都想著如何增添古色古香的元素。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標準。若是建築物結構堅固、完全實現其功用,那麽它就沒有不美的理由。我經過英國制造加工區的時候,看到許多極為平常的建築——大塊的磚石層層疊疊,一排排的窗戶以及突兀而出的煙囪。當我說這些建築都帶給我某種深沈的滿足感時,我並沒有顯得自相矛盾。因為這些建築的存在都是具有其功用的,在落成之前,人們就已經在腦際中有所規劃與想象了。

我沒想過要改變任何人對此的看法。但是我必須坦率地說,現在的我有更多享受美感的途徑,可從更多事物中感知愉悅。要是我認為上述那些事物都是不正常或是醜陋,只是對著瀑布或峰頂而惆悵,那就得不償失了。讓我更坦誠地說吧。我覺得,山川景色有一種妙不可言的魅力。山川擁有讓人陶醉的特性,雖然這種特性並非完全有益的。相比之下,田園簡樸的景色帶給我更加持久的震撼。因為那一片片的樹林、蒼綠的牧場以及簇簇的村舍,都讓人流連忘返。正如人們在劍橋郡所見到的英國鄉村,一般都有果園,白色墻堵搭起的茅屋,古樸的教堂,寬廣的農場,廣袤的牧場,輪廓分明的低矮荒原,等等。在我眼中,所有這些都帶給我至為甜蜜與柔美的的感覺。因為這一切都是從人類的愛意與勞作中自然生發出來的,然後在這片土地默默的生根發芽。即便如此,我仍然堅持工廠所具有的美感,因為它們的存在是極其自然的,融匯了人類的生活與勞作。宣揚這些建築的美感絕非是對其他事物的反對,只是希望善男信女們能睜大雙眼,讓心靈感受更加簡樸的東西,不要覺得美感只是存在於豪華的裝飾或是精美的裝潢之中。相反,事物的美感在於坦率地展現其功用、秩序與工作性質,呈現出組成生活、平和與快樂的其他元素。

Views: 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