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力山大·克魯格也是先驅人物之一。他出生於1932年,曾做過法學家、律師、作家等,他導演了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別》(1966年)。影片表現了一個從民主德國來到聯邦德國的妨娘阿尼塔·G的艱難生活,她處處受到人的打擊,被人踐踏利用。影片劇情大幅度跳躍,采用了不少紀錄手法和漫畫式的表演。“影片之所以產生好的效果,不僅由於影片的敘事手法,還由於影片對主要人物命運的同情,對社會的批判,發人深思的諷刺和它特定的內容”。這部展現‘‘冷漠、落後、家長式作風,當權者的變態心理”的影片曾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銀獅獎。 

還有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和作品:福爾科·施隆多夫於1966年拍攝了《青年特爾勒斯》,這部“對早期法西斯精神的探討”的影片獲得了戛納電影節“國際批評家獎”;威爾格。赫爾措格於1967年拍攝的《生活的標志》影片描述的是士兵施特羅斯特策克在一個無所事事的小島上如何因荒誕處境變瘋的故事,赫爾措格希望表現“希臘風光中陰森可怕而在理智上又無法理解的力量”,這部影片已經可以看出該導演後來的一貫的風格和追求;約翰內斯,沙夫的影片《紋身》講述了一個16歲的小夥子如何槍殺了自己的養父,“簡單的最後行動代表了青年人對傳統社會的空談和自滿的抗議”。這部影片與法國新浪潮電影頗有共同之處,“它體現了新德國電影與新浪潮電影相結合的特征:導演們想要表達的是他們親自目睹和經歷過的事情”。以後還有:彼得·沙莫尼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狐貍禁獵期》;烏爾裏西·沙莫尼拍攝的點畫派風格的影片《它》和《年覆一年》;哈羅·曾夫特拍攝的《慢跑》;克裏斯蒂安·裏舍爾特拍攝的《倒立吧,夫人》;漢斯—於爾斯,波蘭德拍攝的《貓和鼠》;愛德加·賴茨拍攝《進餐》等等。 


第四節、新德國電影的四大導演

70年代中期,新德國電影進入創作高潮,這一時期代表人物是威爾格·赫爾措格、福爾科·施隆多夫、賴納·威爾納·法斯賓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爾格·慧爾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說藝術家是一個“離群索居者”的話,新德國電影中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人物是赫爾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樣,他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孤獨的藝術家。赫爾措格說: 

“就因為我是獨自一人,而且還將獨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難將我的影片歸人這裏的某個流派”。 

1967年,他在希臘拍攝了《生活的標志》一部短片之後,又在薩哈拉拍攝了《法塔·莫爾加納》(1968年);拍攝了《誅儒也是從小長大》(1968年);1973年,他到了秘魯和巴西,拍攝了《阿吉爾——上帝的憤怒》,影片采用傳說中紀實手法,描寫了1590年到黃金國探險的僧侶阿吉爾的故事。表達了某種社會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現實面前的失敗。這是一部“妄想和放縱的敘事詩”。1976年,他執導的影片《人人為自己,上帝反大家》記敘了上個世紀一個遭受社會偏見的棄兒卡斯伯·豪譯爾的故事,他心理愚鈍和反常。這部半記錄、半自傳體的影片揭露了特權和教會制度為基礎的社會的虛偽和利己主義。8毫米膠片拍攝的主人公夢境很有特色,成為赫爾措格“最有力量和風格最統一的影片”,榮獲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獎。1978年,他還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間幽靈諾斯費拉杜》。

1982年,赫爾措格導演了《陸上行舟》,主人公夢想在亞馬遜河上遊的森林裏建起一座歌劇院,讓偉大的卡魯素來唱歌,他開始了旅行並在士著人幫助下把行舟搬過山嶺。影片在瑰麗壯觀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樸純真的民風中激蕩著藝術家更加執迷、顛狂的心理狀態。赫爾措格說到:“我的影片是由於某種強烈的迷戀產生的……”,這部影片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孤獨和瘋狂、異域疆土的自然風光成為赫爾措格影片的一貫的主題。在赫爾措格的影片中,他熱衷於刻畫那種邊緣與孤獨的人物,探討人物“瘋狂的迷戀”的心智,在這一點上他與法國“左岸派”電影有近似之處。他的影片極富浪漫色彩,有強烈的造型意識和動人的古典音樂。他的電影劇作略欠一籌,一如《陸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戲劇張力,令觀眾感到沈悶、拖杏,有時晦澀、難懂。

Views: 8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