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羅德曼《徹底透視媒體這東西》(9)

盡管科學研究領域獲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有些發表在大眾刊物上的非科學性研究通常會獲得更大的關註。弗雷德裏克·魏特漢(Fredric Wertham)博士對漫畫書的影響所做的研究就是這樣(見歷史一瞥專欄“對無辜者的誘惑:漫畫書的影響”)。他的研究使20世紀50年代的漫畫產業遭受了嚴重損失。

對電視影響的研究

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電視對孩童的影響力日益明顯,這引起了許多家長、老師和立法者的警覺。調查顯示看電視會減少孩子們玩耍、分擔家務和閱讀的時間。政客們也紛紛指責電視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這在當時是家常便飯,同時政府和各個基金會也出錢來資助相關研究,來把問題弄清楚。


電視和兒童


第一次對電視這種新媒介的影響所做的重要研究是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和他斯坦福大學的同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展的名為兒童生活中的電視(Television i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的研究。15研究共訪問、調查(通過問卷和日記)和測試了上千名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研究者們考察了兒童使用電視的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如何影響兒童。

看電視的時間

研究人員發現,兒童開始看電視的平均年齡是2歲,到3歲的時候他們就經常看電視了。3歲兒童每天要看45分鐘電視,看電視的時間隨著年齡逐漸增加,直到12歲的孩子每天平均看電視的時間達到3-4個小時。到青春期時,隨著社會交往日漸重要,他們看電視時間逐漸減少。因此施拉姆指出:“從3歲到16歲,孩子們花在電視上的時間要超過除了睡覺以外的其他任何活動。”16

智商較高的孩子在小時候更多地癡迷看電視,但長大以後看得較少;而智商不太高的孩子則顯示出相反的模式。問題家庭的孩子以及那些與同齡人不和睦的孩子看電視更多,也許是將其作為一種逃避。大多數孩子在早期就開始觀看成年人的節目。內容分析顯示出在下午4點到9點的兒童時間的節目如Gunsmoke,TheLongRanger和Dragnet中,暴力內容極多。超過一半的節目時間裏,包含了那些暴力內容占很大一部分的節目。


結論概要:有些孩子,有些時候


施拉姆的研究最後形成數百頁的報告,對孩子們使用電視的某些特定方面作出了結論。他的結論概要如下:

對有些孩子來說,在某些條件下某些電視節目是有害的。對處於同一條件下的其他孩子,或者當同一個孩子處於不同的條件下時,這些節目也可能變得有益。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大多數條件下大多數電視節目則無所謂好壞。17

整體上來說,施拉姆的結論很準確,在科學上站得住腳,同時也很誠實。但是對很多人而言,它的結論顯示出實驗研究根本無法揭示傳媒的真正影響。故此許多學者開始更多地從批判角度而非科學角度來看待傳媒的影響。

麥克盧漢與文化研究

到20世紀60年代,許多學術研究者對一種被稱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y)的研究形式產生了興趣。文化研究所依賴的不是可控的實驗或統計,而是通過細心的觀察和思考來開展研究。在文化研究中一個最著名的研究者(雖然不是最早的研究者)是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8麥克盧漢是加拿大的一名英國文學教授,他認為是傳播技術的性質本身而非它所承載的內容,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變化——即他所做的那個著名的論斷:“媒介即信息。”

對麥克盧漢來說,電視的好或壞取決於人們使用電視的方式是科技白癡的想法。他認為不管電視的內容如何,電視這種媒介都會扼殺個人的批判能力。平面媒體尚能鼓勵人們開展邏輯思維,因為它需要進行理性和按部就班的解碼,但電視卻能一下子提供所有不具備邏輯秩序的信息,以這種情緒化和視覺化的方式而非理性和線形思維的方式來鼓勵非理性思考。

麥克盧漢是技術決定論的堅定信徒,他相信新技術的出現有時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社會(見第3章)。他將他的想法發展成一種近乎神秘的“探索”而非可驗證的理論。他的格言是雙關語而不是平鋪直敘的論述。在某個時候,“媒介即信息(message)”成了“媒介即按摩(massage)”,暗示大眾傳媒對其使用者溫柔地進行按摩,直至他們忘掉一切,並用這種方式來摧毀他們的理性和批判思考能力。麥克盧漢同時還發展了地球村(globalvillage)的理論,並認為萬裏之外不同文化和不同國家人們的信息,對媒體消費者來說就像鄰居家發生的事情一樣容易理解。

麥克盧漢寫了十幾本書,其中最有名的著作是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有些評論家形容這本書“寫得太過於復雜而無法閱讀”。19但是因為其理論的深刻,麥克盧漢生前被喻為研究媒體的大家。1980年麥克盧漢去世後,許多人也稱他為媒體的先知,因為他的想法似乎對當代世界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20


電視和暴力


雖然文化研究在學界日益流行,但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也並未因此而消退,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研究課題是媒介化暴力的影響。對電視暴力內容所產生的影響的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了新高潮。這是一個動蕩的十年。對越南戰爭的抗議和對民權的抗爭常常演變成暴力行動,大城市常常爆發大規模的城市騷亂,約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馬爾科姆·艾克斯(Malcolm X)和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King)均遭到暗殺。聯邦調查局的調查顯示,在這十年中犯罪率上升了100%。21公眾對媒體展示的暴力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暴力活動之間的關系愈加關註。

1968年,在底特律和紐瓦克發生騷亂後,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總統任命成立了全國暴力成因及預防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Violence)。該委員會的報告有一部分內容涉及暴力與媒體,特別是與電視的關系。22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既包括對前人工作的總結,也有自身原創性的研究。在對過去研究進行總結時,該項目重新肯定了其他研究者對短期和長期影響方面所做的研究成果。從短期來看,觀眾可能會模仿他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暴力場景,特別是當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回報時更是如此;從長期來看,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冷漠(desensitization),在這個過程中觀眾面對真實生活中的暴力場景時,會表示出冷漠或情感上無動於衷。對於在大城市中為什麼看客不能及時地幫助受害人的一個廣泛的解釋就是冷漠。批評家們擔心今天暴力電子遊戲也會從整體上培養這種冷漠情緒。

委員會的原創研究包括對黃金時段電視節目所播放的暴力內容的分析,以及在全國範圍內對美國人實際遭遇的暴力經驗進行調查,然後對這兩部分調查進行比較。內容分析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喬治·格伯納(George Gerbner)領導的一個小組進行,該分析發現在所有節目中約80%都存在一個或多個暴力事件,不過節目中展示的暴力卻遠非真實。例如伴隨電視中的毆打產生的痛苦畫面就很少見,同時身體傷害的細節描述在所有節目中也僅有14%。這些展示的畫面讓觀眾很難欣賞到暴力行為惡劣的一面。在調查中有80%的節目將暴力而不是法律,描述成解決問題的辦法。

通過對現實世界暴力的調查,委員會發現只有極少數人有過實際的暴力經驗並成為受害者、攻擊者或旁觀者。從這一點研究者們作出結論,認為電視上所描繪的暴力場景與現實生活中的暴力在真實性上有很大的差距。他們說電視誇張了人們直接接觸暴力的可能性,同時對誰有可能卷入這些活動也做了錯誤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暴力行為常見於家庭成員、朋友和熟人之間,而在電視上,絕大多數暴力是在陌生人之間發生的。

Views: 10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