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花樣向例是人民自己的創作。應用範圍廣,要求多,而且要求好,才從手巧心靈的群眾中,產生專業性的技術。並且在某些區域,還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小規模的特種手工業生產。以湘西地區而言,由浦市赴鳳凰的老驛路上,就有這麽一個小村子,名叫塔戶,地方屬沅水中流瀘溪縣管轄,距湘西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吉首不多遠,住上約三十戶人家。他們數十年如一日,把生產品分散到各縣大鄉小鎮上去,豐富了周圍百余裏苗漢兩族年輕婦女的生活。它的全盛時期,一部分生產品還由飄鄉貨郎轉販行銷到川黔鄰近幾縣鄉村裏去,得到普遍的歡迎。

這種花樣北方人通名“剪紙”或“窗花”,湘西人照習慣只叫它作“紮花”或“銼紙”,制作方法有的用小剪子鉸成,有的先把紙張釘固在一片木板上,再用小銼刀仔細戳鏤而成。兩種作法都得經過另外一道加工手續,用細針在紙面上刻紮許多針孔線路,提示繡法和重點,才算完功。應用既和人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因此多是民間熟習的傳統圖案。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有“鴛鴦戲荷”、“丹鳳朝陽”、“魚水相憐”。反映家庭幸福願望和生產發展的,有“喜鵲噪梅”、“宜男多子”、“五谷豐登”、“瓜瓞綿綿”。反映故事傳說的,有“和合二仙”、“劉海戲蟾”。植物中常用的是荷花、牡丹、梅、蘭、竹、菊、萱草、百合,以及象征多子的石榴,象征長壽的桃子。動物除常見的喜鵲、鳳凰、蝴蝶、蜜蜂、貓兒、兔子,還有宋朝和明朝一直流傳下來的獅子滾球和麒麟送子。主題雖常有雷同,內容變化可極多。花式多健康而活潑,大部分具有人民藝術特征。在華北,一般剪紙窗花都近於年畫,還保留古代“人日華勝”的本來用意。如用小說故事人物作主題,又和燈影子戲發生聯系。湘西花紙以四十年前而言,從“華勝”發展而成的,名叫“神福喜錢”,每到年下,一般人家的門楣竈頭、豬圈毛房,無處不貼到。此外船上、貨擔、犁鋤上也貼到。普通用紅紙,講究的用灑金紅或明金紙,有喪事人家用粉藍紙。這種“喜錢”和“歷書”及木板彩印的“門神”,西遊三國章回小說上的故事畫,早已共同形成一種有季節性的商品,每到十一月前後,就由寶慶紙客從常德沅陵大生產單位販運而來。至於紙花,它的作用和古壁畫的粉本,印花布用的皮板片,反而有些相通,都只是完成某種藝術設計的稿子。這種花樣的需要量雖然相當大,一年到頭經常有主顧,不過由於單價低,分散面又廣,始終不能形成城市商品的條件,因此生產也始終在鄉村裏,情形還恰好和其他小手工業商品相反。當塔戶花樣流行時,三廳城中的針線鋪為便利主顧,爭作生意,還得從飄鄉貨郎手中批買塔戶花樣,連同發售。這種花紙既然吸收了鄉村婦女大部分的剩余勞動力,也就增進了她們的愛美情感,並且還和當地人民實際生活發生聯系,論作用,自然遠比年畫和窗花意義重要得多,也復雜得多。

塔戶花樣有代表性的,是婦女圍裙上角當胸部分,衣袖和褲腳,鞋幫和枕頭,男子裝錢鈔用的抱肚和小褡褳,小孩的口水搭和兜兜帽。它能夠成為一件藝術品,不僅必須和婦女的剩余勞動力相結合,還必須和她們的青春情感願望相結合。圍裙、衣袖和褲腳,是每個鄉村女子衣飾中不可少的,有了它,生產勞動,逢年過節,送親吃喜酒,到處都顯得花花朵朵,光景熱鬧了許多。青年情感活潑起來,於是隨同這種熱鬧歡樂情景,當地很多好聽的山歌,都從年青男子口中唱出來了。因此作它時,就必然懷著種種快樂的願望。抱肚褡褳卻是在另外一種情形下,繡來贈給丈夫或情人的。一針一縷的彩線,繡到材料上面時,必然同時也交織了她們的愛情。等到小孩子出世,滿了周歲,快要獨立走路了,正需要一頂小小花帽和一個口水搭,於是作母親的,又用人間共有的偉大母性的慈愛,連同各種彩色的絲線,對於孩子將來的幸福希望,一同織到花朵中去。這樣來認識理會這些刺繡品的產生過程和意義,我們才會明白,西南各地的刺繡蠟染,能夠如此精美,原來是由那些具有高度藝術創造熱情的勞動人民培育起來的。

花樣最有性格的是圍裙當胸部分。照本地風俗習慣,不論生產勞動,或是出門作客,都常在衣上罩一條圍裙。用意本來是便於洗濯,不至於把衣服弄臟。但是一個年青人,對於美觀色彩有天然愛好,過於素樸總不合式。求兩全其美,於是一般圍裙都加上一點花。技術上處理可以分作兩大類:凡使用挑花法的,多在料子一定部位間,作幾何紋放射式圖案,通常都不需要底稿,作法圖樣不是從親戚鄰裏婦女中相互傳習,就是趁鄉村市集,到場頭上去請賣花樣子人幫忙,臨時在布料上用粉線彈出個大樣,拿回家中創作。既不必受底稿嚴格拘束,可在一定部位上發揮,年青人想像力旺盛,又手巧心細、大膽好強,自然容易出奇制勝、花樣翻新,產生種種健康美麗的作品。特別是配合色彩,或大紅大綠,或單純素樸,各隨性情愛好,各見長處。挑花法更宜於表現放射式的方圓圖案,和帶子式連續圖案,作時可簡可繁,又不必限定時間,工余飯後,隨時隨處,一面談天一面都可以拈上手來戳它幾針。一個好事同伴,也可搶過手來在空處加點小花。因此留下的作品,不是別有風趣,就是格外精美。單色挑繡又不怕洗濯。即或用的是單色挑繡,圖案也十分好看。這種完全出自人民手中創造的美術品,遺留在西南各省鄉村中,比任何其他一種民間藝術,還更有豐富內容,值得藝術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註意留心。

挑繡法也有用到比較大件布料上的,如像裙子、帳檐、床圍和被面,如采用的底樣是大折枝花,改用挑繡法來作時,有的就把整部分花朵,用徑寸大的連續方勝格子錦紋拼合完成。在處理技術上,顯得格外巧妙。它的本來,還是從宋式“納錦繡”發展而成(這種作法,也流行於四川,有作得極精美的。現代生產外銷大型挑花床單桌單,還值得參考取法)。

塔戶花樣主要是供給鄉村繡花使用。繡花和挑花比,形式上似乎簡單,其實技術復雜。寫生、折枝,配色有一定規矩,掰線有種種手續,針分大小,繡法更是多種多樣。有了好底稿還不濟事,必需通過好針腳。但是照鄉村愛美習慣,生色折枝花鳥,實在比挑花圖案更符合多數人對於美的要求。同時,潛伏在農村青年婦女情感中的藝術表現欲和克服困難的毅力,都十分強烈旺盛,因此總是不怕麻煩,一代又一代繼續有所創造。塔戶花樣能夠流行數十年,原因就是底樣格外精美,能滿足農村需要。此外在各地鄉村中,也有非職業性的巧手打樣的人,平時得到尊重,逐漸轉成職業,長年背了個竹篾箱籠,四鄉走動,靠此為生的。這種人如會作種種大樣,每到逢場日期,場頭市尾小攤子邊,必圍繞著好一片人群。我們試設想用家庭手工業生產的土染月藍布來做圍裙,繡花線料用的是三紅、二藍和豆綠、梔子黃絲線,采用分段鋪絨法處理枝葉,結子瑣絲法處理花朵,完成後再在領扣間安上一個徑寸大小白亮亮的捶銀蝴蝶。系腰部分用的不是手指粗麻花鉸銀絲鏈,也是一條油綠色斑花雞腸帶,兩角間綴上一雙銀魚鈴。這麽一件好看的圍裙,圍在一個二十上下年紀的健康快樂年輕女子的胸前,全部的藝術效果,應當是不用說也容易明白。這種民間藝術的成就,是剪花樣子的人、飄鄉銀匠和繡花的婦女共同的勞動成就。健康美觀的形象、華麗調合的色彩,一定會使善於學習的設計民族歌舞服裝的朋友得到很多啟發。

Views: 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